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长之先生<鲁迅批判>一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奠定了其在文坛上的批评家的地位.在当时,以一部有体系的专著对某一位作家及其作品进行评论不仅对鲁迅而且对整个文坛而言,都是罕见的事.该书迄今为止仍是鲁迅研究学术领域中引文率最高的专著.但是这部专注在此后却也给李长之先生的后半生带来了一场场劫难.  相似文献   

2.
李长之建国后的鲁迅研究是其整个鲁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建国前的鲁迅研究之间有接续关系,也有明显差异,折射出他在特殊时代语境中的复杂心态和学术个性。他的研究理路是客观评价鲁迅研究史和中国文学研究在建国前后的话语转变的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3.
李长之一直践行的是勇敢地为文学做任何批评的批评精神,这就决定了其文学批评的方法是独立的、不受外界干扰的,其文学批评的特色是关照作者的精神世界,凸显了批评家的主体精神。本文从感情的批评主义和浪漫的批评风格两方面来论述其文学批评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批评特征 ,但他对主体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中主流社会历史批评。本文就其批评中以作家精神为核心来观照社会生活的影响且它与作家艺术世界的关系等特征展开论述 ,试图证明李长之代表了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另一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充分体现了李长之文学批评的浪漫风格。本文从李长之生活的时代背景、写作本书的特定处境、李长之个性特征、史学观和美学思想出发,结合对《史记》和司马迁的剖析,试图说明李长之文学批评浪漫风格的成因及表现。  相似文献   

6.
“文化复兴”论自提出至今经过了近百年的历史,它反映了几代学人对复兴传统文化所进行的艰难探索.李长之的文化复兴论以儒学为本体,着重探讨文化复兴所涉及的人生观问题以及对待中西文化冲突的心态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始终贯穿着的一个信念就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李长之对整个民族性格的期待,也是复兴民族文化应有的心态  相似文献   

7.
李长之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位美学家和文艺批评家,他把文艺批评与文艺教育(即美育)联系起来,倡导“美育救国”。同时为了弥补“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的“生命力”匮乏的裂痕,极力主张从古代的审美资源中去挖掘“浪漫”人格。  相似文献   

8.
在李长之的批评实践中,最具影响的是他的传记体批评。李长之的传记体批评有着自己独到的批评特色和阐释方式,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分别从深层阐释、修辞风格、博引与比较的角度来论述李长之传记体批评的阐释策略。  相似文献   

9.
李长之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批评家,其文学观是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他强调文学是纯粹直观的情感活动,又不否定文学的客观的社会功利价值;文学和人生是有联系的,但不追求"为人生"的文学。在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上,他主张抓住艺术的时代,追求艺术的真实。对于作家,李长之要求充分发挥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些文学观念是其文学批评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李长之的书评及其理论和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家中致力于书评最勤 ,数量最多的学者。他认为书评是文学批评的一部分 ,文学批评的基础是在批评精神 ,批评的精神在忠实 ,在求真。同时书评应有独立的价值 ,既包括自己的主张 ,自己的体系 ,也指文字的优美 ,本身是有力的创作。李长之的书评理论及其实践对现在的书评工作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李长之的批评实践中,最具影响的是他的传记体批评。李长之的传记体批评有着自己独到的批评特色和阐释方式,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分别从深层阐释、修辞风格、博引与比较的角度来论述李长之传记体批评的阐释策略。  相似文献   

12.
13.
苗体君 《师道》2012,(3):40-42
教师取得荣耀有两种形式.一种来自官方,一种来自学生。查阅鲁迅先生从事教学的经历.发现鲁迅并没有取得任何官方授予的荣誉.甚至有被学校开除的记载.但鲁迅的教学却得到学生由衷的赞美。  相似文献   

14.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著名的京派批评家,他在文艺批评上倡导“感情的批评主义”。并以“感情的型”作为衡量文艺作品艺术价值高低的标尺。他在文艺批评实践中以“感情的型”为标准,从人格与文格互释的角度解读鲁迅,超越了同时代人对鲁迅的评论。他从内容与形式糅合的角度解读中国绘画,从而证明了“感情的型”是一个具有深厚理论阐释力和普适性的艺术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15.
众人评鲁迅     
一、反对专制的先驱与斗士评鲁迅 蔡元培:他的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都很自然地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又是何等学力!  相似文献   

16.
李长之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著名的京派文艺批评家,他对于胡适曾经提出的"‘五四’乃是一个文艺复兴"的观点作出反思,认为"五四"是启蒙而非"文艺复兴"。在此基础上,他倡导一种从语言层面体验作家生命情感的文艺批评方法,并积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去发掘"完人"人格和充溢着旺盛生命力的审美资源,以此来弥补"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生命力"匮乏的裂痕。  相似文献   

17.
在李长之的文学批评框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他的美学观或说对作品审美价值的审定,所以了解他的美学追求对于深入把握其文学、文化批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五个方面梳理李长之的美学追求:美的本质是生命力的充实与旺盛,美是技巧的最高要求,批评家须有审美能力,倾于壮美,期待新美学的建立。所有这一切,都最终指向重塑中华民族新的审美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始终植根于生他养他的土地里,他的每一步都留下足够的分量,从东昌坊口新台门的第一声啼哭到万国公墓"民族魂"的入殓,每一步都给我们留下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9.
“艺术一人生”的传记批评──论李长之的批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记批评是李长之批评实践的主要特色。李长之传记批评特点体现为:一、"其人"其文"互译,二、情感与识力的完美融合。传记批评是李长之批评主张的具体运用,是他用以建构文学史的基础工作;从批评精神的发展出发,传记批评是联系文艺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桥梁和中介。  相似文献   

20.
鲁迅诚恳地告诫青年,从事任何事情,特别是文学创造,要有一种执着的韧性,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从1912年5月5日开始写日记,每年写一册,到逝世前一天为止,共写了25册,1981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单日记就有三大册,150万字。在25年的漫长岁月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