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幸福教育”这个概念可能产生两种理解,一是把幸福作为一种有待教、有待学的情感内容,这样“幸福教育”就是“教幸福、学幸福”;二是把幸福当作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把教育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这样“幸福教育”就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学”。这两种理解都是可以成立的。但是,把幸福作为教育的内容,是一种较为肤浅、更加危险的理解,它有可能允许以不幸的方式进行“幸福”的教学工作,很容易使“幸福的内容”蜕变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把幸福作为教育过程的根本性情感性质,使幸福与教育在本质上统一起来,则是更为深刻、可靠的理解。当然,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在幸福的感受中进行幸福内容、幸福观的教育,“幸福教育”才能取得完整的意义。幸福教育是为“人”的幸福的,教育不是主要与教师或学生某一方“人”有关,它是师生双方的实践,所以没有教师方面“幸福地教”,也就无法真正给学生“教幸福”;反之,不能教学生幸福,教师实际上也不存在幸福地教。有一种说法:教育的过程是苦的,但果子是甜的。这如果不是骗人的,就是对幸福有误解。幸福既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目的与过程总是内在统一的。我们无法设想不幸的过程会突然推演出幸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快乐的心理体验。人的幸福是物质幸福、社会幸福和精神幸福的有机统一。教师和普通人一样,其幸福程度会受到物质、精神和健康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业特点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幸福教育”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幸福教育观”既注重学生未来幸福,又关心师生当下幸福。学生的幸福,依靠我们去唤醒和引导;自身的幸福,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感知。既要工作称心如意,又要身心健康愉快,我们教师需要努力尝试幸福教育,用心体验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4.
幸福课堂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课堂.幸福课堂的实践操作应包含“教幸福,学幸福”;“幸福地教、幸福地学”.幸福课堂实施有效路径是抓住当前课改机遇,探究幸福课堂操作范式;强化团队意识,构建以幸福教研促幸福课堂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关于幸福,有很多种解释。我国著名伦理学家、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万俊人教授在《什么是幸福》的演讲中说,幸福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感受,一种生活价值的评价。体验幸福,感受幸福 庄子认为,“至乐活身”。列夫·托尔斯泰说:“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人们挂在嘴边常常谈论的话题。但从学理上来说,幸福并不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幸福”完全是一回事。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人们怎样才能把握自己的幸福?幸福指的是一种“主体的主观情感,是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吗?那么幸福感又是什么呢?也有人认为“幸福就是环境与人的内在尺度相符合的状态”,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通融区。幸福,说到底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追问,但其前提条件是要立足于一定的客观现实状态。那么,以对人的关怀为最高目的的教育学理应要关注人的幸福和幸福生活,又能为人之幸福做点什么?我们又怎样进行幸福教育?  相似文献   

7.
陈继民 《湖北教育》2003,(19):59-59
尽管人们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容易形成共识,那就是,“幸福”不是绝对的。正如有些人说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真正的心理平衡”。对某项工作干得快乐、有味道,可以说就是一种“幸福”。 教书,育孩子长大,看他们一天天进步,成为国家栋梁,有无穷的乐趣,因而,教书的生活也是一种幸福。 教了多年书,每次上讲台,总如同一个首次登台的演员,一招一式十分谨慎。进入教学角色了,或朗诵,或运算,或引导学生与历史对话,或鼓励他们寻找祖国新时代发展轨迹,就会忘我。当学生心领神会时,你定会如释重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学首先是一门家庭人际关系学,从“二人世界”到“三口之家”,从“核心家庭”到“三代同堂”,家庭人际关系与家庭幸福指数直接相关。每个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在追求着两个字:“幸福”。幸福是什么?对家庭而言,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状态,又是一种内在品质,归根结底,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外部状态易得易失,内在品质却相对稳定。家庭的物质是外壳,精神是内核,没有内核的外壳容易破裂。  相似文献   

9.
有一种态度叫享受,有一种感觉叫幸福。人可以拒绝名誉和金钱,但不能拒绝幸福。“幸福教育”作为教育的目标,教育过程应该是洋溢着幸福的,让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这是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学领域中研究幸福的新的分支学科,其核心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并获得幸福。200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内尔·诺丁斯教授在《幸福与教育》中,从教育哲学的高度论及了“积极心理学”,提到“幸福最好不要被理解为一种寄希望于未来而获得的一种状态。当前的幸福与未来的幸福之间不是互不相容的,它甚至可能对未来的幸福产生重要作用。因而,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当  相似文献   

11.
幸福,是每个人追寻的目标与理想。教师亦希望能过上一种幸福的生活,感受生活的纯美。同时,教师也希望从职业中收获幸福、尊严与快乐。
  一、什么是教师的职业幸福
  有学者认为:“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生存状态。”刘次林认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黄正平则认为:“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详细论述了什么是“善”,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与善、幸福与德性、幸福与快乐、幸福与现实活动、幸福与思辩活动的各种关系,指出幸福是一种善,一种现实活动,且是一种合于美好德性的现实活动;它是一种最高的善,它是一种最高的快乐,它是终极的、自足的,也是有条件的;而人的思辩活动是只有神才配享有的最高幸福,思辩的人、思辩的生活是最幸福的人、最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幸福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受,但它绝不是人类的专利。动物受到人类的尊重,是一种幸福;植物受到人类的爱护,也是一种幸福。小作者避开耳熟能详的生活,用童话的手法,从“小水滴”追寻幸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挫折教育”已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兴起盛行,其核心是培养学生一种内在的自信和乐观。他们认为: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幸福状态易得易失,而幸福的品质却十分稳定,这是一种感觉良好和产生乐观的素质。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此其一。其二,“挫折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受挫的恢复力,培养学生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即是说,“挫折教育”就是使学生不仅能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一种自我寻找幸福的本能,这样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永远保持乐观亢奋状态。  相似文献   

15.
教师“以身传身”的幸福感染力是其开展幸福教育的重要能力,作为一种较“隐秘”的能力它融入在智育、德育、美育的活动当中,并构成教师智育能力、德育能力与美育能力的组成部分。教师提升这种幸福感染力的实践意义在于为学生体认与追求幸福树立直接的“幸福榜样”、使教师自身的幸福实现增殖以及增进师生情感。教师提升幸福感染力的路径包括:了解学生的“幸福现状”,提高自身“幸福修养”,创造师生交往的“幸福艺术”。  相似文献   

16.
尊敬的读者,“幸福”一词,在当下可以说是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什幺是幸福?怎样才算幸福?怎样追求幸福?怎样拥有幸福?这一连串的问号等待人们去破解,自然也在不断地叩击着广大教师厦教育工作者们的心扉。本期《职场心语》栏目特别推介一组文章,以飨读者。各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幸福”作出了自己的解读——幸福其实是一种温暖,是一种敬重,是一种爱怜,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成功,又是一种祈盼……读后令人暖意融融,思绪绵绵。我们热忱欢迎广大教师参与此话题的讨论,将感悟诉诸笔端,化作华章,让同行分享。  相似文献   

17.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所谓“幸福指数”,就是衡量人们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幸福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8.
诠释幸福     
常言道:“身在福中不知福。”老子亦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那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幸福是种感觉,一种心灵深处妙不可言的感觉,一种蝴蝶长久盘旋于艳美花朵周围毫无倦意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幸福教育理念下,要让学生幸福地学习,幸福地求知。“被幸福”、“被道德”不能从根本上做到灵魂的转向。讲道德应该是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减少学生厌学、旷课、开小差等现象发生的关键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大致呈现出四重不同面向:“箪食瓢饮”的幸福所反映的乃是一种德性幸福观,它既涉及人们正确对待欲与理、身与心关系的态度,同时也关涉到理想人格证成与理想社会的实现;“道法自然”的幸福提倡人应当过一种顺应自然本性的生活,只有摒弃人为,复归自然,人才能真正获得心灵上的自由;“长生久视”的幸福从“重生”的角度主张人可以通过修道的方式来达到精神与肉体上的快乐;“证成涅槃”的幸福所指向的乃是一种看破和超越现世苦乐从而达致身与心的无上自由的精神状态。这四重面向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人对于幸福的独特认知方式和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