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国时期是中国新闻的教育的开端,本文主要考察了该时期新闻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背景,从新闻教育的实践理念出发,根据其具体的实践设计,归纳出民国新闻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学课程的设置、师资团队的设计、实践平台的搭建和教学模式,以分析民国新闻教育的实践设计特色,还原民国新闻教育的实践教学之貌。  相似文献   

2.
为破解新闻述评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困惑,文章引入西方解释性报道作为参照,并以源自语言学的话语分析学说为工具,对新闻述评的民国期予以文本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得出了三种文本类型并析得了新闻述评的主要特征,由此得出结论:新闻述评是一种与西方解释性生报道不同的颇具中国特色的特殊文体.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江苏疫病传播的时空分布、影响因素有其显著特征,疫病防控政策和措施也有侧重点和应变轨迹。本文择取民国前中期(1912—1937)江苏地区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这一时段江苏疫病传播概况与防控施策以及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教育在民国时期发生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邵飘萍、谢六逸、成舍我、顾执中等一批杰出的新闻教育家,他们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对中国新闻教育做出贡献:一方面他们强调新闻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理论与实践并举、强调通才教育、记者素养教育的新闻教育观念;另一方面创办新闻教育机构、进行教学方案设计、编撰教学讲义教材、开展新闻学研究。这些教育贡献背后是教育家们对中国报业的忧虑,也源于他们自身的新闻从业经验和留学西方的教育经历。也正是由于这些新闻教育家的贡献,培养了一批新闻人才,使得我国的新闻教育得以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国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历史变革期,随着五四以来新思想的传入,民国女性试图摆脱封建伦理的约束,打破原有的角色定位与性别的二元对立,实现从传统女性到新女性的过渡与转变。《伦敦新闻画报》作为观察民国女性的第三双眼睛,其视角更加独特,图文内容更加纪实。本文通过对画报中有关民国时期中国女性的图像新闻进行分析,考察该时期女性如何跨越性别分工的僵化界线,实现个体角色、社会角色以及政治角色的消解与重塑,继而剖析隐喻在民国女性身体表面下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新闻传播逐渐网络化、多媒体化,图像新闻传播的便捷和交互性能也大为增强。本文针对多媒体新闻的主要方面——图像新闻,着重探讨了加强新闻图像传播研究的重要性,介绍了它的发展现状及方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当进一步研究新闻图像的描述规范、标引检索和法规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英翠  饶鉴 《编辑之友》2017,(9):97-102
借助梵·迪克话语分析理论中的内容研究方法,文章以“题材话语”和“思想话语”为切入点,对民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新闻述评进行了分析,并认为“题材话语”是围绕“服务事实、侧重军政”展开,而“思想话语”则围绕“意在抗争、旨在宣传”展开.同时认为,民国报刊新闻述评之所以呈现出上述话语特征,是对救亡图存和国富民强追求的外在使命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内在传承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董广安  冯鑫 《编辑之友》2018,(3):103-107
清末民初的报刊讽刺画将漫画与新闻勾连,在建构国家民族图景的同时,形成新的新闻表达方式,成为传播文明的利器.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武器,报刊讽刺画展现出在自由思想传播社会掀起鼓动风潮背景下一批漫画家“画以载道”的人文志向,更反映出漫画已从单纯的艺术绘画脱胎为政治话语表达的工具.以现实为题材记录历史,针砭时弊.浓厚的政治色彩以及多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报刊讽刺画比当时的新闻报道更有效果.时至今日,报刊讽刺画的社会动员仍能凝聚人心,其批判丑恶启蒙心智的社会功能仍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国民时期气象事业发展十分缓慢,只有一些零星气象站点的建立,管理名目繁多,头绪复杂,导致气象数据流失严重,保存不完整。在此背景下,秦皇岛港现存民国英文气象档案则具有重要科技价值,本文从秦港民国英文气象档案内容和气象数据来源两个方面进行梳理,气象数据主要来源于大沽口气象观测站和秦皇岛海关。气象英文档案的梳理对秦皇岛地区气象研究是一大补充,甚至对整个气象史的完善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报纸在中国社会中是否一定扮演着趋向革新的现代化引擎角色?20世纪30年代广州商办报纸对一桩女子杀人案持续近4年的追踪报道,为审视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个案。对于公安、司法机构主导的法律进程,案件报道亦步亦趋紧随当局步伐,既不主动趋新也不主动趋旧,这种迎合与其说是报纸受强权压制的结果,不如说是报商与政客利益共谋的结果;对于公安、司法机构无意介入的家庭性别伦理,案件报道充分运用报纸的自由空间,对案中男女当事者褒贬分明,表达出明显趋旧而不是趋新的倾向;对于此案所对应的妾制存废问题,报道者通过把此案表达成大妇残害妾侍案,在废除妾制的新式家庭理想与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旧式家庭伦理之间寻求妥协,将善待妾侍的旧酒装进男女平等的新瓶。广州商办报纸对此案的新闻表达,虽不足以推翻中国近现代报纸的现代化引擎角色,但足以证明其角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主要分析新闻话语中的情感表达.语分析法,比较分析了情感词汇在《中国日报》情感词汇在两份报纸中的使用呈现明显的差异.识形态立场中的功能决定的。并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和功能动因。通过运用语料库辅助话和《纽约时报》汇率博弈新闻报道中的使用。研究发现,这主要是由新闻媒体的特性和情感词汇在建构新闻报道意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图书馆学肇始于民国时期,出现了韦棣华、沈祖荣、戴志骞、袁同礼、刘国钧、杜定友、李小缘、钱亚新、金敏甫等图书馆学学人。他们从海外带回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知识并与中国现状加以结合,创造了近现代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为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因此,针对民国图书馆学学人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梳理图书馆学产生、发展的脉络,了解图书馆学学术思想传承情况。文章以1999年以来民国图书馆学学人研究文献、著作、研讨会、专项课题为研究对象,分析近二十年民国图书馆学学人研究主题、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近二十年民国图书馆学学人的研究特点,冀望以此为依据展望未来图书馆学学人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3.
王琳 《编辑之友》2017,(12):103-108
20世纪30年代,上海迎来漫画杂志的出版热潮,产生了《时代漫画》《漫画生活》等具有影响力的漫画杂志.其从西方艺文杂志中汲取舆论批判与艺术风尚的经验,以文化自觉性展现了杂志对社会公义与美学前卫的复合性追求.文章以遗存的上海地区漫画杂志编务史实为重点,追溯了摩登文化形态中民国漫画杂志在构建公共舆论及实践现代艺术两个维度的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14.
自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之后,我国便进入了民国时期,由于混乱的政局中各方政治势力相互斗争,此期间建立了多个政府。这使得从政府的角度研究这一时期我国新闻法制的发展变得十分复杂和困难。因此,本文旨在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和研究自辛亥革命后至新中国成立期间颁布并实施的重要新闻法,以探索其中的传承过程,并结合历史背景浅析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1912年到1937年《申报》所刊精神消费广告的内容、形式、类型以及营销方式等进行考察,从整体的消费现象着眼,解读这些广告所呈现出的民国初期上海市民精神消费的方式、特征等媒介镜像。研究发现,这一时期民众中存在着观赏式精神消费、参与式精神消费和内生式精神消费三个不同层次,他们通过精神消费塑造着社会角色并实现自我认同,以期寻找情感共鸣、肢体解放,实现精神重塑。  相似文献   

16.
新媒介环境下的意见表达与传统媒体时代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公众的意见表达更贴近原生性,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也让公众表达有了可见性。公众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极为广泛和丰富的概念,其中既包含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和社会精英群体,也包括人数众多的普通民众。新媒介传播环境改变了观点生态,观点新闻也有了更广泛而丰富的来源和内容。观点新闻主要以他人的观点为报道对象,意在为受众提供价值判断和指导性意见,从报道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针对观点的客观呈现,一种是围绕新闻事实而进行的相关观点阐述。前者是单纯以观点为报道内容,后者是将事实与观点并举,并凸显多元观点的碰撞。  相似文献   

17.
余玉 《现代传播》2019,(12):59-64
新闻职业共同体是由价值维系的"想象的共同体",其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过程。聚焦于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新闻职业共同体自近代新闻业开启以来在中国的嬗变历程,探寻其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溯源与孕育(1815-1905)、萌芽与建构(1905-1928)、分化与重构(1928-1949)的独特演变轨迹和发展逻辑,并考察各个历史阶段新闻职业的信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知识共同体的现实表征,从而揭示中国近现代新闻职业共同体演进的源流关系及对当下新闻职业共同体建构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6,(2):14-19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转型期新闻评论表达的核心特征就以从政论表达转向公民表达,观点表达过程中竞争意识和表达效率均有所增强,但观点表达的交往性降低,观点表达的意义消失。基于以上特征,本文认为在新闻评论成为公民表达之时,理性、人性和交往性三点应成为新闻评论表达的基本要求,在这种全民表达的过程中,普通公众应养成表达宽容这一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9.
数字公众对新闻表达进行的批评是一个普遍存在但研究不足的现象。本文聚焦44个批评案例,探讨引发表达批评的新闻报道的文本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引发此类批评的可能原因和媒体应采取的应对策略。本研究发现:(一)新闻标题和微博词条是新闻表达批评的高发位置;(二)动词和名词是新闻表达批评的主要词性;(三)网民批评主要集中在新闻媒体对事实的“定性”不当上,并可能导致对媒体动机的怀疑;(四)网民对报道所涉及的当事人之间、报道者与报道对象和受众之间,以及事实之间的关系较为敏感;(五)网民批评形式上比较情绪化和偏激,但诉求基本合理,对新闻媒体的公正性、准确性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些发现可能给新闻媒体提供一种“镜像”,使媒体了解网民的诉求,并以此调整新闻叙述方式,规避新闻表达风险。  相似文献   

20.
1927年至1937年素称南京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其中中国电影业和明星制的成熟壮大为文化娱乐新闻提供了宝贵的生存发展机遇,在现代报刊理念的指导下丰富报道内容,拓宽报道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新闻报道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