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相似文献   

2.
艺术家的使命是将审美体验具象化,而“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1]。因此,这就要求艺术家能够“迁想妙得”地化虚——审美体验或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为实——具象化。而要完成化虚为实这一创作过程的起点,恰恰是对实——外在世界的一种审美方式的切入,也就是另一种的由实为虚,然后才能再化虚为实。这种由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过程看似是一种循环过程,可实质上艺术品正是在这种螺旋状的循环过程中孕育而生。清代画家方士庶曾在《天慵庵随笔》里对此做过形象的阐释:“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  相似文献   

3.
与西方的“一分为二”不同,儒家思想体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对“道”与“器”之间的“象”的申明并重视,赋予儒家思想以诗性气质,这一气质的鲜明反映为儒家对诗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与儒家对诗教的重视,试图建立“象”与儒家思想的诗性气质及重诗之间的合理联系,并阐明这一点对于儒家文艺思想中审美标准与解读原则的确立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在何方:一分为三论》是2002年12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一本关于哲学辩证法思维方式的著作《我在何方:一分为三论》,这是出版面世比较早的一本关于哲学研究的专著,2003年曾经重印发行。关于“一分为三”的研究,我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是一丝偶然的灵动点燃了我心中的火炬,照亮了我人生前进的道路。这一点“我在何方”有所述及。  相似文献   

5.
“一分为三”论认为事物的存在和人类对事物的认识都符合一分为三的规律,该理论能帮助人们全面的系统的立体的认识事物,应用到公共事业管理类课程的案例教学中能在组织教学、启发思维、总结点评等教学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其实,艺术家的使命是将审美体验具象化,而“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因此,这就要求艺术家能够“迁想妙得”地化虚——审美体验或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为实—具象化.而要完成化虚为实这一创作过程的起点,恰恰是对实——外在世界的一种审美方式的切人,也就是另一种的由实为虚,然后才能再化虚为实.这种由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过程看似是一种循环过程,可实质上艺术品正是在这种螺旋状的循环过程中孕育而生.清代画家方士庶曾在《天慵庵随笔》里对此做过形象的阐释:“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苏拭的这首《水龙吟》正是“曲尽蹈虚揖影之妙”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7.
文化散文教学,应注意从下述三个方面建构明晰、具体的教学路径:按照“文化→散文→生活→言语表现与创造”的思维进阶择定教学内容,建构学科教学知识(PCK);尽一切所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言说和交流,使他们体验、体知和体悟的过程循环上升而又能相互渗透。同时,对话过程中还应注意一分为三思维智慧的渗透与化用,使教学不断走向精致、灵动与丰饶之美境。  相似文献   

8.
教学古典诗词,从意象切入建构教学的知识模型,不仅要要注意基于词眼、情脉赏析意象,形成教学的整体感、精致感,还要注意贴紧诗词的类性赏析意象,以形成教学的纵深感、饱满感;聚焦诗词的篇性赏析意象,以形成教学的新鲜感、灵动感;联系文化的意脉赏析意象,以形成教学的厚重感、高迥感。  相似文献   

9.
陈昌发 《小学语文》2010,(1):112-1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的教学。 【设计理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小学三年级正是学生们探究欲望特别强烈的时段。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 1.学习汉字——夸、跨、挎;蓝、篮;磨、蘑、魔;冒、帽。 2.学习儿歌《蘑菇出来戴草帽》。  相似文献   

11.
12.
综合实践活动属于活动课程范畴,是活动课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深化与发展,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它强调以多元价值取向,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方式的多元方式,以此更好地落实课程的各项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设计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小小超市》。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标分析 《比大小》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比一比》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同样多”、“多”、“少”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比一比》中,学生首次接触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学生已经掌握了1.5的排列顺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让学生通过摆图形的实践活动学会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本课编排了三组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这些词语既描绘了秋天美丽的景色,又描绘了秋天的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三组词语排列有序,合辙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样编排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感受秋天美景的同时积累描写秋天的词语,完成识字任务,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呈现参观野生动物园的情境图,让学生数图中的人和物,抽象出1~5各数,利用计数器和点子图感悟数序,用形象的虚线加箭头勾勒出1-5的书写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数感。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具体的情境中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 《识字6》是一篇用“词串”组成的识字课文。课文写在夏天的夜晚,小丁丁和爷爷、奶奶一起在庭院里纳凉,巧妙地将一组词语组成韵语,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配以相应的插图,要求学生在图文对照中识字、诵读,极富生活气息和童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