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思辨性阅读与思辨性表达各有侧重又相互促进。“思辨”在我国最早出自《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意思是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析。思辨性阅读是以思辨为主要特征的阅读方式,是阅读主体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入思考辨析并作出合理评判的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2.
《中庸》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确实是足资借鉴的传统经验。但我认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落脚之点,还在于“笃行”,即实践,反复地实  相似文献   

3.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  相似文献   

4.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财富,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博学——扬起自主学习的风帆,审问——开启自主学习的钥匙,慎思——激荡自主学习的智慧,明辨——展现自主学习的历程,笃行——享受自主学习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箴言录     
《中学教与学》2008,(12):11-1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译文:做事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确地辨别,最后要切实地去实行。  相似文献   

6.
浙江大学     
“求是”乃浙江大学校训.何谓求是?对此.浙大竺可桢老校长有一番意蕴悠长的解读.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深思熟虑,独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  相似文献   

7.
杨丽娟 《考试周刊》2011,(54):70-71
作者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运用到写作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思考、明辨是非,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去创作,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2011年,作家岳南推出《南渡北归》三部曲,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前后大批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由中原迁往西南、再回归中原的故事;至于"慎思明辨",语出《礼记·中庸》,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的基本态度与递进关系。在拜读本期"六朝研究"专栏的四篇文章时,虽未看过,但却略知大概的《南渡北归》,治学者总在身体力行的"慎思明辨",时常导引着我对文章的理  相似文献   

9.
警句园     
《新作文》2008,(1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自《中庸》这句话讲的是治学求进的道理。意思是: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坚定地行动。  相似文献   

10.
<正>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学习".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学生的潜能,是目前数学教师刻不容缓的重要职责.在《礼记·中庸》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  相似文献   

11.
《辅导员》2014,(7):62-6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培养中小学生数学兴趣,提高中小学生数学思辨力,展示中小学生数学教育优秀成果,开阔中小学生的学习视野,搭建中小学生数学学习、交流的平台,辅导员杂志社决定举办“首届中小学生数学之星综合素质展示活动”。  相似文献   

12.
英语学习模式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新视角(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4“明辨”的过程与小学英语教学 所谓“明辨”,就是明确地辨别“博学”和“审问”而获得的经验之间的差异,明确地辨别已知规则的应用范围。明确地辨别已知规则的应用范围,是避免规则扩大化(over—generalization)错误的利器。显然,明辨是对慎思的补充,是慎思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说,慎思的结果有利于学习的“正迁移”,那么,明辨的结果则有利于避免学习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13.
<正>七年级的未明同学喜欢历史故事,但历史成绩却不尽如人意。为了提升学业质量,他邀约历慎思和史明辨两位同学前来拜访老师,学习通过思辨学历史。一、什么是思辨智慧历史老师:“思辨”源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断继承发展的“为学”智慧。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将其简化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校训集锦     
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相似文献   

15.
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学习”.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学生的潜能,是目前数学教师刻不容缓的重要职责.在《礼记·中庸》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思想.如何全面、正确地吸取古人的学习经验,以丰富、指导“自主学习”呢?  相似文献   

16.
朱熹是我国宋代儒学之集大成者,也是宋代教育改革之里程碑人物,其思想博大精深。他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系列改革之法,将教学过程发展为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七环节,本文就其中的"时习"教学思想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对于当今教育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孔丘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王充的“古今法”:“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相似文献   

18.
张甜甜 《文教资料》2011,(24):239-24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中国古代儒家治学求进的道理。在民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应汲取儒家之教学精华,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功效,以此创立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培养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9.
陈娇 《天津教育》2023,(4):107-108
<正>思辨一词出自《礼记》中的“学问思辨行”,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含义。思辨性思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学科教学的方方面面均有体现,其中语文学科就有思辨性阅读这一阅读教学方式。思辨性阅读指向学生的思维培养,摆脱了语文阅读应试化的桎梏,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阅读启迪智慧,思辨提升思维,将思辨性引入阅读教学中,无疑为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新机遇。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将“阅读”视为关键,将“思辨性”看作方式方法,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促进阅读教学的高效化。  相似文献   

20.
做事要认真,尤其是对待教学,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粗到精,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后笃行!对待课堂,无论何时都要"格物致知",做学问要"讲究",不能"将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