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姣敏 《课外阅读》2010,(7):126-127
北朝民歌《木兰诗》跨越千年时空为历代人们所喜爱,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其审美价值的探索上显得作为颇为有限,本文引进“接受美学”这个概念,将《木兰诗》的演变史引入课堂,将文艺批评理论的最新发展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寻求教学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木兰诗》是我国诗歌遗产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它和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一道被誉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双璧”,在文学宝库中闪耀争辉。在学习和欣赏《木兰诗》这一诗歌名篇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自始至终没有对木兰进行直接的、正面的、浓墨重彩的外貌描写,而较多地采用细腻的、含蓄的心理刻画来塑造木兰这一英雄形象,表现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刻画她英雄的性格特征,这是《木兰诗》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脍炙人口的诗歌名篇,帮助学生领略经典诗歌的妙处,当是教学这首诗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曾引用过一位外国教授的话:“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让孩子们“见识经典”,其实就是懂得经典,只有懂得经典,才有可能爱上经典。  相似文献   

4.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乐府诗歌的杰作,其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从叙事符号的角度对《木兰诗》进行研究是基于罗兰·巴尔特的后结构主义理论,借鉴其在《S/Z》这部著作中所采用的分析模式,将诗歌文本分割成若干个意义单位,并对其进行符码归类和解释。  相似文献   

5.
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诗歌主题鲜明,意蕴深邃。探索诗中的声韵形式,对诗歌进行审美解读。有利于我们深入挖掘诗歌的语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关于《木兰诗》的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木兰诗》见于《乐府诗集》、《文苑英华》、《古文苑》等书。《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木兰不知名。”《古今乐录》十二卷在《隋书·经籍志》中有所著录,作者是陈代僧人智匠。如果智匠那时候还没有《木兰诗》,著录乐府诗歌的《古今乐录》怎会提及木兰,而且说不知道她的名字?足见《木兰诗》不会产生在陈以后,陈以后不过有些修改,因而有一两处混入了唐代的制度(如“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官制)与唐诗的风格(如“万里赴戎机”以下四句)而已。  相似文献   

7.
<正>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同为“乐府双壁”,异曲同工,后先辉映.胡应麟《诗薮》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可见,《木兰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极其重要位置。但对它产生的时代和表达的主题,历来争论很大.在这里,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目的是向专家们求教。  相似文献   

8.
<正>《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古往今来,人们对这首诗推崇备至。明代胡应麟《诗薮》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称赞《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那么,《木兰诗》为什么受到如此赞赏呢?翻阅近四十年来的各种中国文学史、论说者几乎异口同声地认为《木兰诗》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一位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一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妇女勤劳、善良、机智、  相似文献   

9.
在对汉语新诗的研究中,不能否认与忽视的一点是,百年来的汉语新涛诗路的发展态势是多元立体而非线性的。在此中,一种由离散主体所创作的诗歌——姑且以“天涯”离散诗歌为名,因跨越地理、历史、文化而获得了异质化的意义呈现。洛夫诗歌作为这种“天涯”离散诗歌的典型经典,充分体现了“天涯”美学从自我否定、另寻天涯、多方返照的哲学意义与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在一种经典诠释学视域中,“实践”(践履、笃行)对于王船山的经典诠释活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王船山对《周易》乾、坤两卦的诠释亦可用来观照其人生实践和人格美学。但王船山对历代诗歌的品评却又表明,王船山由诠释《诗经》这一儒家经典而获得的诗教主张与其诗歌品评实践之间既有一致之处,也有冲突之处。  相似文献   

11.
王士禛论诗“独标神韵”,王维诗歌艺术境界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神韵”说的审美理想,因此成为王士禛心目中的“神韵”范本。王士禛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对王维诗歌艺术做出更为透辟细致的阐释。标志着”神韵”说理论成熟的《唐贤三昧集》确立了王维诗歌作为“唐音”正宗的地位,也强化了王维诗歌在中国诗歌美学中的经典性。  相似文献   

12.
《木兰诗》是一篇经典课文,深受师生喜爱。教学这一文本时,绕不开分析花木兰的形象,但是很多教师简单地将花木兰的形象界定为“英雄”,失之偏颇。文章从界定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巾帼英雄”入手分析课文内容,辨析《木兰诗》背后的故事,最终回归文本,指出将花木兰形象界定为“巾帼英雄”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13.
《说“木叶”》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经典,文中林庚对我国古典诗歌里“木叶”及相关意象作出了精细的美学辨析,以此阐明了“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文艺理论。这是一篇充满诗意又富于理趣的美文。  相似文献   

14.
《二十四诗品》中所言“悲慨”首先是一个诗歌风格概念,但由于《悲慨》实际上还展现了一出近乎经典的西方式悲剧,展现了一种中国罕见的悲剧型态,显示出了标准的悲剧美学精神,所以“悲慨”同时也是一个近乎西方“悲剧”的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15.
韩艳 《现代语文》2013,(10):70-72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精华,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历来脍炙人口,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地位从未动摇过。现被编录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中。作为诗歌,其教学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诗歌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相似文献   

16.
千百年来,《木兰诗》作为乐府诗歌杰出的代表作流传下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块光耀的瑰宝。 但是,由于动乱历史的原因,《木兰诗》的作者是谁,究竟写成在哪个年代,木兰所参加的战争性质是否属于正义战争等等,到目前为止尚还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近来刘兴汉同志在《古典文学论丛》第一辑(《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一九八○年编)刊载的《关于木兰诗的评价问题》一文中反复强调:“只有从确定战争的性质入手,才能对它作出正确的评价与分析。由于对其时代背景认识不清,就无法确定它所反映的战争的性质,因而就造成了对这首优秀的古代民歌在认识与评价上的某些混乱。”并且十分肯定地说:“《木兰诗》所反映的拓跋与北方柔然的战争是抵御异族的反掠夺的正义战争。”首先,应该明确,评价反映  相似文献   

17.
<正>"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和传统价值的认同与尊崇。党的十八大以后,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火爆荧屏,体现了国人对古典诗歌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晶的守望与追求。将古典诗歌融人高中哲学教育中,既符合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的要求,又兼具美学意义,能够  相似文献   

18.
《大话西游》用戏仿、拼贴等后现代的方式对传统经典秩序,以及这种话语秩序背后支撑的美学秩序、道德秩序、文化秩序等进行戏弄和颠覆,解构了经典。《大话西游》与“大话文化”有相通之处,却也有着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9.
1990年代以来,一股红色经典改编的热潮在当代中国涌起。红色经典回归潮流的涌动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美学等多种因素。《红灯记》电视剧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改编的。与其他红色经典改编失败遭遇不同的是,《红灯记》的改编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好评。因此,我们在探析红色经典改编热潮的文化心理的同时,重点讨论分析了《红灯记》改编剧的美学理念、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揭示出《红灯记》等红色经典改编所具有的赓续、传承与重构新世纪“红色文化”的多元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20.
王锐 《现代语文》2006,(1):20-21
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木兰诗》自诞生起便广为流传,后世作家一再把这一故事写成戏剧、小说,木兰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名的女性英雄人物之一。历代的诗论家对《木兰诗》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推为乐府中千古杰作,它和《孔雀东南飞》共称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从全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所叙故事当起于北朝,并在当时形成诗歌的原形,后来流传至南方,又经南朝人和唐人润饰,遂成为今天的《木兰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