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名著选文更是一个“引子”。只有借助选文将名著引进课堂,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与习惯,才是对名著选文的高质量教学。 下面,笔者以长春版六年级教材《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节选)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对名著导读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开设专题研读示范指导课,教会学生专题研究方法,有利于推进整本书深度阅读,真正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本文以“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分析为例,课前专注选题指导,课堂通过分类归纳、联系比较、追因溯果三种方法细化研究内容,帮助学生搭建研究框架,课后指导学生根据研究计划进行研究,并拟写论文提纲。此次专题研读示范指导课充分将课堂研讨与课下探究结合,帮助学生切实掌握专题研究方法,构建专题阅读研究经验。  相似文献   

3.
立足整本书阅读的整体性,从三个方面探讨底层人物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情节上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人物上相互映衬,使人物更加丰满;手法上借刘姥姥之眼“看”荣国府,用对比手法以穷写富。  相似文献   

4.
《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中刘姥姥以“闯入者”的身份来到大观园,察言观色、左右逢源。殊不知,她也成为大观园中人眼里的一道“风景”,在被审视中实现取悦他人的价值。这种“看与被看”视角的切换,使得刘姥姥与大观园及园中之人相互映照、彼此成就,留下一段令人唏嘘感叹的故事。本文从“看与被看”视角解读刘姥姥人物形象,引领学生管窥大观园中的人生百态。  相似文献   

5.
周颖 《读写月报》2022,(12):38-43
<正>[教材分析]《刘姥姥进大观园》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此单元以“人物百态”为人文主题,选文来自明清时期经典长篇小说中的精彩片段,旨在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把握小说叙事线索,赏析不同人物形象与性格,认识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从而完成由读懂这一篇到阅读这一本的整本书阅读任务。  相似文献   

6.
以文本为媒,以活动为引,带领学生打开多维视角,开启一场鲜活的“沉浸式”阅读之旅。借助冷子兴口中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林黛玉心中的“时时在意”、刘姥姥眼中的廊榭轩馆,用一片片拼图慢慢拼凑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文学世界。刘姥姥一进时偷眼观瞧、二进时装愚弄巧、三进时知恩图报,更是将偌大一个贾府由烈火烹油到繁华落尽的过程渐次呈现,为全书的跌宕作了生动的注脚。以不同视角突破阅读局限,从对贾府的多维观照中去领略椽笔的入木三分,可品味经典的博大深沉。  相似文献   

7.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选文,本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分析刘姥姥的性格特征。同时,围绕"笑"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意识。  相似文献   

8.
杨文 《文学教育(上)》2014,(13):150-150
本文从礼貌原则出发,截取刘姥姥三进贾府的部分场景,通过她与贾府众人们的话语,分析刘姥姥是怎样遵守礼貌原则,也同时展现出刘姥姥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9.
经典巨著《红楼梦》结构庞大,全面展现了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刘姥姥是其中一个独特的叙事视角。她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这个豪门贵族进行观察与窥视,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视野。尤其第二次进大观园时,作为乡野中人的刘姥姥不仅得以游园,荡舟,宴饮,品茶,而且还以自己的诙谐演出带来了大观园的欢声笑语,是一种典型的狂欢化叙事。  相似文献   

10.
想起不久前看过的《红楼梦》,那里有个刘姥姥。有一回,刘姥姥被请进大观园吃饭,当吃到茄子时,刘姥姥说:“这是什么呀?”有个丫鬟笑了,说:“这是茄子。”刘姥姥惊呆了,半天回不过神来,她说:“这茄子怎么和乡下的茄子味道不一样啊?”可悲,种了大半辈子蔬菜,吃了几十年茄子的刘姥姥竞吃不出茄子的味道来了;可叹,贾府中的茄子又是烘又是炸,又是蒸又是炒,又放辣酱叉放香料,经过这数十道程序的折腾,这茄子的味道还能保留几分呢?你让刘姥姥如何从这数十种味道中辨别出属于茄子的味道来。  相似文献   

11.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致力于理论指导实践的适用语言学理论,它为语篇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刘姥姥浓墨重彩,大书特书。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刘姥姥进大观园"人际意义构建所做的分析与"刘姥姥进大观园"语篇语境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篇分析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刘姥姥是曹雪芹笔下的一个成功的喜剧形象。本文首先粗略描述了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喜剧表现。其次,对这一形象的多重喜剧意味作了简要论析:第一,刘姥姥形象内涵着作者对“人生无价值的东西”的嘲笑和否定;第二,刘姥姥形象折射出一幅“深沉而又浩大的忧郁的背景”;第三,刘姥姥形象集多种喜剧特点于一身。“老树著花无丑技”,是刘姥姥形象的美学概括。  相似文献   

13.
朱凯怡 《云南教育》2007,(10Z):40-41
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贾母盛情款待,席间一道菜,名为“茄鲞”,刘姥姥死也不肯相信如斯美味的东西居然是茄子制成,还说“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来,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待王熙凤道出炮制秘方,刘姥姥细品果有茄香,方才叹服。  相似文献   

14.
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贾母盛情款待,席问一道菜,名为“茄鲞”,刘姥姥死也不肯相信如斯美味的东西居然是茄子制成,还说,“别哄我了,茄子跑出这个味来,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了”。待王熙凤道出泡制秘方,刘姥姥细品果有茄香,方才叹服。  相似文献   

15.
五年后,刘姥姥再一次进了大观园。 上次,刘姥姥从大观园出来,平儿说:你只须把晒的那些灰条菜干子和扁豆,豆角,茄子条儿,辣子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刘姥姥回去立马组织货源送到贾府,一来二往,和贾府上下混得精熟,在其介绍下,京城其他王府也找刘姥姥要干菜。刘姥姥的干菜供不  相似文献   

16.
关四平同志《刘姥姥三题》一文(载《北方论丛》1990年1第期,以下简称“关文”)细心地描绘了刘姥姥性格发展的轨迹;独具只眼地指出:“程乙本和雪芹原著中的刘姥姥,前八十回是形神俱同、性格无异的一个刘姥姥,后四十回里则一分为二,变成了面目酷似而神韵有别的两个刘姥姥”,进而探讨了“原作者与续改者思想倾向、艺术水平、美学情趣的不同”;见解独到地分析了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这个小人物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美学价值,其论不乏新人耳目之处。尽管如此,依笔者愚见,关文有些论述似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同,贾母赏了一道茄子让乡下人刘姥姥尝尝。可是,种了一辈子茄子的庄稼人刘姥姥居然吃不出是茄子,岂不怪哉?  相似文献   

18.
以《姥姥的剪纸》为例,分析了阅读课如何引导学生侧重学习写作手法,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继而对学生的写作也有比较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荣府浓墨重彩的形象描写的个中“隐语”、“作者之用心”在于以写刘姥姥在荣府里的所见所闻,为那个梦寐萦怀着的封建贵族世家歌功颂德;以写刘姥姥在荣府里的所历所遇,为那些个魂牵梦萦着的贵族剥削者树碑立传,从而完成并实现了作者欲将荣府“已往所赖天恩祖德”、“以告天下人”使之不至于“泯灭”的主观意图。  相似文献   

20.
高昂  黄宁 《天中学刊》2008,23(1):56-60
<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荣府浓墨重彩的形象描写的个中"隐语"、"作者之用心"在于以写刘姥姥在荣府里的所见所闻,为那个梦寐萦怀着的封建贵族世家歌功颂德;以写刘姥姥在荣府里的所历所遇,为那些个魂牵梦萦着的贵族剥削者树碑立传,从而完成并实现了作者欲将荣府"已往所赖天恩祖德"、"以告天下人"使之不至于"泯灭"的主观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