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话视域下的阅读教学强调教学文本的对话性与生成性,这是一个师生本三元主体多重对话交流的过程。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师生本三主间性的对话机制涵括以下几种文本对话形式:师生与文本主体间性的对话(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和师生与生生主体间性的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并由此产生相应的对话文本。在对话教学过程中,通过激活师生的期待图式结构、掌握一定的对话策略,可望达到师生本三者的视域融合,最终形成新的对话生成文本,从而扩大原教学文本的内涵,拓展认知主体的认知空间。  相似文献   

2.
《诗经·周南·芣苢》篇主题众多,大致有群歌互答、妇人乐有子、治疗妇人难产、令妇人堕胎、伤夫有恶疾等多种观点。分析《芣苢》篇主题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启迪我们反思《诗经》文本解读的褊狭,促使我们关注经典解读方法的多样性、有效性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写作心理学认为,写作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主体的自我积淀和自我完善,写作主体的情感体验和自主表达贯穿始终。显然,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写作是学生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主表达,作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关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体性作文教学也就应运而生。随着作文教学的主体从“学生单主体”发展到“师生双主体”又转换到“师生交互主体”,主体性作文教学从学生主体性逐步完善到主体间性。主体间性视域中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作文,即作文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是学生,教师是以学生为主的作文教学实施过程的引导力量。教师通过定标、点拨、示范等引导学生自主拟题、自由表达、自我修改,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长期存在着只重视教师主体的"单主体"模式,导致学生主体游离于教学之外,出现了教学的"不适应"现象。构建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主体间性,使学生的"主体"角色进入教学情境中,形成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合作、对话、和谐共生的主体交互关系。通过教师教学观、知识观、人才观的实践转变,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促进教学实践中学生对知识的较好把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师通过提供具有一定深度、难度的挑战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分解的、支架性的任务对《芣苢》进行主动学习。具体的教学设计分为如下三个任务:通过与当代流行歌曲的比较,理解诗歌形式重复的意义;通过角色扮演与诗歌比较的方式,理解中心词语锤炼的意义;通过分享不同的学术观点,对《诗经》诗歌主题进行挑战性解读。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20,(7):104-105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主体间性视角下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意义、多元主体融合必要性、主体间性理论、多元主体融合建议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开展校园足球有利于推动阳光体育活动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扩大青少年足球人口和培养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实现体育强国目标和足球强国梦;校园足球实施的多元主体构成具有必要性,且需要发挥多元主体的合力;主体间性理论为开展校园足球实施多元主体的融合提供了理论视角。提出:借素质教育和阳光体育之风为校园足球实施多元主体的融合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建立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为校园足球活动实施多元主体的融合提供一个政策保障,合力共举推动校园足球发展。  相似文献   

7.
《芣苢》是《诗经》中形式和结构最简单的诗歌之一,全篇都是重章叠句,只有6个动词在发生变化。但这首诗从细节入手,又丰富地展示了整个劳动过程。首先是通过几个凝练的动词,将细节中的丰富性表现出来,然后通过凝练的细节,将采摘的动作和整个过程表现出来,展现了细节之中美的丰富,能让读者从中读出隐藏在此诗背后的历史信息。最后笔者探究了此诗中细节美产生的原因及内涵。  相似文献   

8.
以李清照创作的《如梦令》及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为例,阐述在翻译主体间性理论的观照下翻译过程中各主体如何积极地对话以形成各主体间的视域融合,从而阐明主体间性理论对于诗词英译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现代“主体间性”的哲学思想,来解读半个世纪来风靡全球的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艺术童话《小王子》,可得出作家最重要的价值判断:人的存在是主体间性的存在;主体间性的建构是可能的,并且是跨越国界、全宇宙性的;这种建构所以可能,是因为在全人类的心灵深处存在一种“童真”的质素;这种质素在孩子那里是天然的,在成人这里是可以还原的。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对主体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子式个人主体理念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为了使人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对立分离状态中结合起来,西方哲学提出了“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范畴。倡导主体间性对现实主体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践观、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师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主体教育应把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理论上的主体间性是一种充分的主体间性,实践中的主体间性是一种不充分的主体间性。不充分的主体间性向充分的主体间性不断变化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爱丽丝·门罗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逃离》讲述的是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深受大众喜爱。这个女作家的笔触简单朴素,但却细腻地刻画出生活平淡真实的面貌。《逃离》的汉译本由著名翻译家李文俊先生翻译,该译本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研究表明:译者与文本、目标语读者的公共视域是翻译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其视域的差异促使视域融合的产生。文本视域与译者视域的碰撞促使译者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和加注释。译者视域与目标语读者视域的碰撞促使译者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并对原文信息进行增添、失落和变形。  相似文献   

13.
《芣苜》与《十亩之间》,既是呈现诗经时代女子劳动场景的窗口,又是展示女子情爱世界的舞台,同时二者又是中国诗歌省略与留白艺术的典范之作。观照这两首诗,对认识《诗经》风貌与诗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主体性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与学生的对话及互动,导致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不佳。主体间性理论提倡主体的多元化,强调对话与交往在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的重要性,将这种理论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践中,能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焕发教学生机,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儿童数学教学是相互倾听与积极对话的过程.当这一过程遭遇阻隔,本真意义上的倾听就缺失了,由此形成两种"失聪"现象——失语和喧哗.教学中要引领儿童专注和捕捉学生话语中的数学信息,以便让儿童积极对话,进而让数学教学走向主体的精神相遇,走向主体间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16.
新媒介作为一种关系向度的介质,与当前学饺学生德育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为学校新媒介德育工作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而学校德育主体的离散性、新媒介自身间功能的现状以及学生反制机理的彰显都消解着新媒介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本文本着共建、共享、共创的原则,解读新时期师生关系的演变与出路,探讨学校新媒介视域下德育工作的生成,从而落实与创新师生主体间性作用的新框架。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解释了主体间性的含义,并以此学说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作了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中的核心概念,文章探讨韦利英译中国古典哲学《道德经》的情况,旨在对外国译者英译《道德经》时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字词等方面的独特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分析,并肯定视界融合能为文学文本意义的阐释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审视角度。  相似文献   

19.
从视域融合角度出发,选用许渊冲和理雅各的《子衿》译本,从纵向融合,横向融合以及动态融合三方面分析古诗英译,为古诗英译实现视域融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间性是当代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特征,师幼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主体间性的交往.从主体间性的哲学视角看,主体间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主体间的互识,二是主体间的共识.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师幼交往具有主体平等性、双向互动性、结果互惠性等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