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文化自信的深层关系为线索,在文化自信视角下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基本思路,探析数字时代非遗档案资源积累、专题数据库筹建、"数字记忆"领域探索,揭示"非遗档案+数字人文"跨界项目的实践契机.立足文化自信,阐释建档式保护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自身传承与建构,通过成功的跨界案例,说明非遗建档式保护工作与数字人文技术紧密结合的空间,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探索开放获取背景下学术信息交流场域用户角色的演变,有利于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改进信息服务方式、提高信息服务效率等。运用学术交流和场域等相关理论,诠释开放获取背景下学术信息交流场域用户角色演变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分析其角色演变的主要特征。在开放获取背景下,学术信息交流场域用户的科研惯习及用户之间的协作关系发生演变,动摇了学术信息交流场域中资本和权力的分配结构,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交互场;图书馆、情报中心等信息服务机构密切跟踪和关注用户的角色演变,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信息服务方式,与用户一起实现场域共赢。  相似文献   

3.
向前  向瑞琪  陈海玉 《山西档案》2021,(2):53-61,52
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云南省非遗数字资源的建设中来有利于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集体维护、追溯信源、公开透明等优势无疑给非遗数字资源的建设提供了革新的技术支持,助力非遗文化的保护,通过分析云南省非遗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寻求区块链技术与非遗数字资源建设的契合点,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数字资源系统模型,以期为云南省少数民族非遗数字资源建设提供新思路,并有效地保护云南省少数民族非遗数字资源,传承处于消亡边缘的非遗文化。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潮中,档案学界对档案机构的参与寄予厚望,但本文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实践中档案机构的参与状况并不理想,呈现小规模和自发性的参与特点;参与方式虽体现出专业化优势,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参与效果呈现边缘化和形式化窘境。作者认为缺乏动力、缺乏魄力、缺乏实力是造成档案机构参与状况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最后,文章提出在新时期档案机构应重新定位参与非遗保护的角色,把握文化治理趋势彰显档案馆的人文关怀,抓住记忆建构趋势开展非遗档案资源库建设,紧追人文研究趋势拓展非遗数字人文服务,重视文化服务趋势参与非遗专题资源整合共享,关注文化传播趋势加强非遗文化知识传播,正视文化传承趋势开展非遗档案知识服务。  相似文献   

5.
权玺 《青年记者》2016,(33):83-85
图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数字化传播,是新媒体环境下非遗传承所必须直面的首要问题。尽管从应然性的角度而言,数字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围绕着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传承人的权益保护、非遗展演的场域变迁、非遗文化的技术复制、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的争论仍不绝于耳。也就是说,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始终受制于对其技术价值的质疑。  相似文献   

6.
数字人文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强调协作能力、资源创造能力、数字内容保护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赋能能力的重要性。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构建协同型交互情境、创建数字人文学习空间、增强隐私和敏感数字内容保护能力、结合数字技术培养批判性思维、营造真实学习情境,构建思维、能力和认知三者协同发展的优化模式,以满足数字人文时代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下,档案数量、种类的激增和社会需求的扩大,要求档案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档案服务机制创新与之相适应。数字人文重点关注运用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对数字资源的重组和利用,给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带来新的思路。从现有数字人文项目的探索与实践来看,档案信息资源不仅能给数字人文提供内容支持,同时也为其运营提供方向与方法,而数字人文也在技术与利用服务层面给档案工作开展提供参考。对此,本文对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加强档案资源收集与管理,完善数字资源建设;丰富档案服务与利用方式,提高档案服务能力;建立跨领域协同工作机制,积极参与项目建设的对策实施,供同人参考。  相似文献   

8.
数字人文因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人文研究的特点,近年来成为各相关领域机构的热门话题。图书馆作为人文研究的资源保存与服务中心,正经历以资源管理和服务为重心向以数据管理和知识服务为重心的转移。图书馆的数字人文项目常以语义万维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为支撑、以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组织为方法,致力于提供区别于传统文献服务的知识服务。文章以上海图书馆"名人手稿档案库"为例,结合多年来数字人文项目的探索与实践经验,从数字人文项目的建设方法、建设流程以及技术框架三方面梳理总结面向知识服务的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的建设过程。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国非遗传播的整体格局,形成了以短视频技术和商业优势为主导的新媒体场域。新场域对我国非遗的整体生态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但也由此产生了不利于非遗发展的一些问题。在新的局面下,我们需要探索非遗短视频的转化创新路径,推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从文化价值和意义的阐释提炼、短视频内容和形式创新、媒介事件的策划传播、政府职能的优化发挥,以及非遗短视频海外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短视频的优势,克服和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非遗的整体保护水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总结和梳理高职院校图书馆非遗文化阅读推广的研究现状。以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从走近非遗传承人、创建非遗项目展厅、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构建非遗数字化平台等四个方面归纳高职院校图书馆非遗文化阅读推广的立体化实践。根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支持,提高推广效率;拓宽传承人培养渠道,培育推广力量;扩宽学生择业思路,激发推广动力等阅读推广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1.
数字人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需依托数字人文平台的规划与建设,同时也催生了更多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的部署与推广。然而,现有数字人文平台一方面受限于信息通信技术的瓶颈,另一方面则往往会忽视对人文学者真实需求的考量。数字人文平台的利用率、满意度及可持续性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何通过迭代设计方法提升数字人文平台的用户体验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本文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选取上海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中的“盛宣怀档案众包抄录平台”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平台的用户体验优化开展行动研究。研究经历了三轮迭代,从功能性优化到交互性优化再到个性化需求优化,平台构建的关注点从技术层面逐渐扩展到技术与用户的交互层面,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提升了数字人文众包抄录平台的用户体验。研究从理论上丰富了数字人文情境下平台、任务、志愿者三个核心元素的概念解构;从实践上提升了平台的使用率,可为数字人文众包抄录平台实现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有效匹配提供借鉴。图3。表8。参考文献63。  相似文献   

12.
建档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许多非遗建档实践在传承与传播概念上存在混淆。为了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引导建档有效地用于非遗传承与保护,本文对档案在音乐类非遗中的应用布局进行了梳理分类。面向音乐类非遗建档应用的现状,提出目前存在的四个误区:1)将提高社会认知度视为非遗传承的途径;2)将档案利用环节理解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3)将主流化视为音乐类非遗建档的设计思路;4)将数字化视为集成音乐类非遗档案的风口。并针对上述误区,从音乐类非遗建档的价值定位、工作重点、设计思路和数字环境下的发展反思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简称"非遗档案")形成于非遗保护和非遗传承活动中,是非遗项目、非遗保护及传承活动的原始性记录,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社会实践的深入,及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的藏品不再仅限于文物、标本,而是扩展为包括记录藏品信息的档案资料.博物馆在致力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建立了比较系统规范的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但对于尚处起步阶段且各方面条件还不完备的非遗博物馆来说,非遗档案建设在指导思想、工作理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仍须努力探索和创新,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博物馆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晓梅 《图书馆》2021,(1):62-69
开展数字人文服务是图书馆的使命。图书馆需要对参与数字人文研究、实践与服务的价值、角色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合自身的理念、资源、人力、技术实力,从发展数字人文服务理念入手,通过与人文专家或研究团队合作,夯实图书馆数字人文建设与服务基础,统筹或合作开展数字人文服务,在服务的全过程综合开展项目评估和服务评价,并做好项目后期的更新、维护与推广,才能适应在数字环境下的转型发展与服务功能完善。  相似文献   

15.
数字出版技术场域的变迁与新兴科技的发展紧密关联,当下,AI、VR、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正不断推动数字出版的创新与发展。持续涌现的数字出版新技术使得儿童绘本的交互形式实现了从线性式、多媒体化向立体式、沉浸式与多模态化的转变。未来,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进一步更新与迭代,儿童绘本的交互性将全面升级——在VR、AI、数字孪生、数据挖掘、云存储等数智科技构建的数字出版新技术场域中,儿童绘本或将实现从图文、声画交互到多模态交互,从线性叙事弱交互到非线性叙事强交互,从图形用户界面交互到三维用户界面交互,从实物中介触发交互到自然交互,从被动交互到前馈自适应主动交互,进而全面优化儿童绘本的叙事逻辑和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6.
王兴广  万荣 《图书馆》2023,(5):21-26+40
以突发事件档案开发利用为主题的日本数字人文项目建设实践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四个日本突发事件档案数字人文项目进行概述,从理念、主体、资源、技术四个视角展开特点分析,提出对我国档案部门开展突发事件档案数字人文项目建设的启示:深化价值认知,建构突发事件“记忆之场”;凝聚群体智慧,促进多元主体跨域协作;及时快速响应,注重档案资源深度开发;保障项目实施,倡导迭代式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及相关实物和场所。非遗的分类体系完善对相关数字资源组织与建设、促进非遗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已有的非遗分类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以分面分类法构建非遗数据资源概念模型的研究思路。最终通过非遗项目相关概念的梳理,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划分了主面与类目,构建了非遗项目的分面分类概念模型,以期为非遗数字资源组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元宇宙的提出激发了高校图书馆领域知识交流与科研创新的活力,为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模式变革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方法/过程]文章揭示了元宇宙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共生的哲学形态,将场域理论的基本逻辑应用于学科知识交流与学科资源交互之中,采用质性分析法深入挖掘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环境、用户、资源三大需求动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场域交互下的智慧空间服务、用户定制服务和资源平台服务于一体的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结果/结论]文章从元宇宙虚实相生理念和技术特性出发,梳理其在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中的潜在驱动力,为高校图书馆从资源能力向服务能力转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宋帅 《档案管理》2021,(6):82-83
首先从机遇和挑战两个角度入手,阐述了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护的背景;围绕保护内容缺乏完整性、保护方式缺乏多样性以及保护理念缺乏先进性三个方面,分析了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护的现存障碍;结合重视丰富档案内容、挖掘档案利用价值以及加快转变保护理念三个部分,尝试提出了数字时代音乐非遗档案保护的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地方电视台在非遗保护中扮演的角色是:地域文化的提炼者、价值取向的引领者、优秀文化的传播者,由此,应注重保留非遗项目的演示过程记录和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和社会背景记录,并秉承客观原则,坚持客观性和导向性原则,做好非遗项目的发掘、推广和成果的培植与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