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减”政策下,如何让英语学习“减量”不“减质”,让学习回归学校?学校尝试以“情境”为载体的英语戏剧教学。“戏剧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的教学方法,戏剧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在更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使用语言,更能通过戏剧的理解与演绎,进行育人功能的体现。本校结合课标要求及小学阶段设计的话题,进行“情境戏剧”课程的开发,围绕剧本情境、剧本创作、剧本表演等特征,通过英语情境建设、课堂DIE实施、探究情境戏剧、戏剧社团提升等四个层面的实施,探究课上课下相融合的DIE学习模式。本校以期以戏剧育人的方式,丰实学生语言认知,丰厚学生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表面上看是调整课程、改编教材;而实质上是课程文化的嬗变,是课程观念、态度和行为的重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重要是在变革人,要改变教师的角色,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那么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师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适应新课改,挑战新课改呢?笔者认为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扮演多重角色。这就是:教师应该是大容量的电脑“内存”;是能不断升级换代的电脑“操作系统”;是一个精彩纷呈的电脑“显示器”;更应该是一个灵巧的电脑“键盘”。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陌生化”解读? “陌生化”是德国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创建的戏剧理论。该理论的重要特征就是,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应采用“间离技术”,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摹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我们在这里借用是对文本阅读时的一种感觉状态。  相似文献   

4.
<正>组织一个班的学生出去游玩,回来之后,如果让他们写一篇游记,他们往往会写得千篇一律。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小朋友们的作文中,我们也许可以读到这样的话:“在平常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场景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底。也许是公交车上的一次让座,斑马线上的一次搀扶;也许是一次伤感的离别,一次快乐的相聚;也许是干渴时递上的一杯水,激动时的一个拥抱……”写得很漂亮,对不对?小朋友们都特别喜欢写这样的作文,但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样的作文常常得不到高分。这样的作文,精练是精练,但把话写得更细腻、饱满、丰富会更好。  相似文献   

5.
一套《学会生存在中国》的读本,吸引我们不远千里走进深圳宝安中学 编的校园。行走于课堂、教师和学生之间,我们发现,比读本更精彩的是校本课程的诞生过程,比诞生过程更值得钦佩的,是不懈的研究精神和创造力量。 “课程”是什么?专家们自有他们的学术定义。然而,这个通常与我们不相干的“上位”概念,在新课程中却要由学校和教师自己来诠释。宝安中学两年前萌动的一个想法,居然在跌跌撞撞的摸索中变成了一门活生生的“课程”。课程的含义,也在这样的“零敲碎打”中重新丰富和完满起来,而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这是可喜可贺的。从绝对意义上说,只有真正地站到“课程”这个层面上来考虑教学、审视教学,才可能当好一个教师,才能够办好一所学校。因为这是使教学获得更多自由和个性的视角。这样的视角不只在校本课程中才有,但校本课程开发一定能为教师建立起这样的意识和能力。 唯愿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给予一份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过程。为此,在课程实施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但新课程更是一种行动,这就需要我们正视在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问题一:教师的教学理念应是“教材本位”还是“学生本位”? 对策——任课教师应具有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教育现场实验法对儿童情绪教育戏剧课程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儿童情绪教育戏剧”课程能显著提高儿童情绪胜任力整体水平,在增强情绪理解、情绪语言表达能力、情绪调节策略方面发挥了促进作用。同时,“儿童情绪教育戏剧”课程开展存在一些问题:儿童陷于僵硬模仿,在课程中欠缺自主性和创造力;学习过程侧重戏剧表演,情绪教育目标有所忽视。推进“儿童情绪教育戏剧”课程开展的建议有:关注儿童,更新教学理念,发挥儿童主体地位;分解剧本,寻找教育引线,突出情绪教育目标;营造环境,巧用戏剧范式,推动儿童进入角色;丰富师资,探索多种渠道,补充活动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8.
今年夏天,《科学》课程要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可是即使使用了《科学》课本,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只不过是换换教材,把“自然”叫成“科学”,锅里煮的不还是原先那一味“药”吗?换掉汤水又能如何?本质是不会改变的,有可能“药效”还要减低呢!为什么这样说呢?症结就在于:课程是改了,但是教育观念不改,评价机制跟不上,课程改革不过是演给人看的“花拳绣腿”。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2005,(5):F0002-F0002,3
“今天,父母应该给孩子什么?”这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扪心自问的一个问题,如今的教育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也是一门课程,是不可替代的课程。为人父母者都面临着观念更新、角色转换和教育方式改变的挑战。我们需要透彻想明白一个看似很绕的道理:即未来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怎样的教育;这样的教育需要怎样的家长。  相似文献   

10.
杨敏 《现代教学》2011,(3):27-27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在上海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会议上有这样一段话:“面对社会对小学生无效作业负担过重的反映,我们是要想一想。我们是缺乏面对问题的勇气,还是缺乏解决问题的激情?为什么这样的低级错误长期存在,反复出现?对这样的问题,难道我们就听任一代又一代家长,在对教育的抱怨中积淀起对教育的不满,从而转化为对党、对政府、对社会的信任危机吗?”  相似文献   

11.
张婕 《福建教育》2022,(25):27-29
<正>我园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生活化课程实施的相关问题。我们不断地关注儿童的生活,希望能够让课程真正“走进儿童的生活”。在初步建构生活化课程框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儿童的生活中有什么,儿童需要什么?”“我们在听,可听到的是来自儿童内心的声音吗?”“我们在讨论,可话题是儿童生活真正需要的吗?”“我们课程实施途径有多种,可真正支持儿童更好地生活了吗?”同时我们也感受到:生活化课程就像一张开放的、未定型的、变化的网。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甚至是一些年轻教师提出关于语文教学和高考试题脱节的困惑。是啊,高考试题作为检验和选拔高中生的重要标准,从考试的内容上来看:拼音、错别字、词语(包括成语、俗语)、名言名句等并非是教材全有,现代文、古文的阅读更非教材所有,开放性的话题作文也不是单纯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者是文学体裁。于是乎,我们的老师在教的时候不知从何下手,学生在学的时候也缺乏足够的兴趣,好端端地把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变成了以识字为目的的工具。许多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回答“你是怎样学好语文的?”这个问题时,都答以“吃老本”三个字。这样的回答确实让我们惭愧,让我们汗颜!  相似文献   

13.
我相信,我们的校长一定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在安全面前,我们为什么这样累? “教育”究竟是“安全”的敌人还是朋友?“安全”究竟是教育的“守护神”还是“绊脚石”? 其实这个道理,无需我做进一步的解释。我们的校长不是不清楚这两者的关系,而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安全”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造成校长为安全工作所累,这是什么原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更强调培养学生分析整合资料的能力。随着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的养成.随着现代科技给予我们的可用资源的日益丰富,学生收集资料的总量也不断增加.而师生在课堂上能分析整合的资料就只是“冰山一角”了。那么.学生花了一番工夫得来的资料弃之不用不是很可惜吗?于是,我在班上设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料箱”。  相似文献   

15.
“儿童剧场”是杭州天地实验小学戏剧社团的名称,是学校戏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校性的招募及个人申请等方式,将小学阶段具有“戏剧兴趣”或“戏剧特长”的儿童组织在一起,把儿童分为“D1+D2+D3”三个成长阶段,开展以戏剧游戏、戏剧创编、戏剧项目化为内容的学习,丰富学校戏剧课程的内容与深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人文性凸现了,语言感悟增强了,合作学习体现了,探究过程重视了……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读中感悟”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读”占鳌头已成为一种潮流进入了我们的课堂。然而,所谓的“多读”,仅仅是读的机械重复或是花样的变换吗?如何使朗读更深入、更有效、更充满感悟、更令人感动,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对“朗读”又做了些什么呢?我们不妨反躬自问,或许能得到更多的启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论课程政策的价值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政策是什么、课程政策为什么是课程政策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它们是课程政策的事实分析所应当回答的。但在实际中,它们经常被转换成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课程政策是“好”的或“理想”的课程政策?也就是说,人们更关心的是课程政策的价值问题,或者说它被落实在课程政策的价值上。它主要回答因为什么、为了什么目的、为了谁、应优先考虑什么、赞成哪些行为、反对哪些行为等等问题。它的作用主要是阐明课程政策的价值基础及在此基础上的政策选择,内容主要是提出并评价课程政策价值论点正确性的判断标准,中心问题是用什么标准证明课…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我们的课堂应该是“生成”性的,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知识。“生成”能力。它启示我们,在努力开发教育内外部资源的同时,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有用信息,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使之“生成”为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周克祥 《今日教育》2023,(10):38-39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在小学建设大思政课,难就难在一个“大”字,表面上仅一字之差,实质上需要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把大思政课办得教育思想更丰富、理念更新、视野更开阔、途径更拓展以及方式更多元。学校管理赋能、打破教师的学科保守、克服课程的模式单一、杜绝课堂的表面虚化、打通校园内外的时空界限,实现立德树人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这是小学大思政课建设理应审量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活而不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传统课堂中“活泼不足,严肃有余”的否定。课堂上的“活”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丰富教学情境的发展现、灵活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如何界定“活”与“乱”?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存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