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1.1.1联系时代背景,认识“三一八”渗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  相似文献   

2.
傅建飞 《语文天地》2014,(10):20-21
高二第三册第三单元《生命的芦笛》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写的都是真实的人物,充满浓郁的情感意蕴和厚重的人文意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悼念性散文,感情忧愤,爱憎分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学习本文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2.学习爱国青年渴求真理、直面人生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记念刘和珍君》是“三一八”事件后,鲁迅先生为悼念在游行中遭段祺瑞执政府卫队杀害的青年而写的文章。文章给人的深刻印象是文字问流露出的强烈情感——“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正是在这种“出离愤怒”的情感澎湃中,  相似文献   

5.
<正>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中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作者创作这两篇散文的社会状态分别是这样的:《记念刘和珍君》写于1926年,正值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写的两篇著名的感人肺腑的纪念文章,长期以来为人们所传诵。 它们常被人们相提并论,是因为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一)体裁相同。都属纪念性杂文。(二)主旨相同。两篇文章都是纪念为革命牺牲的青年,歌颂他们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表达沉痛的悼念之情,并愤怒地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屠杀革命青年的罪行。(三)结构相似。开头都说明了写作本文的悲愤心境和写作动机;中间都对烈士进行了一些片断的回忆,对反动统治者的卑劣凶残进行了揭露;结尾以警句形式对未来作出预见。(四)表达方法相同。两文都运用了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但仔细对照,这两篇文章在选材、表达方式和语言格调上又有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高瑜 《语文天地》2015,(10):25-26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鲁迅先生“忧愤深广”的记叙文,其中那些感情激发、泼辣犀利,发人深省的句段,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教学中如能以语境训练作为切入点,同时引用恰当材料渲染教学情境,使学生既能入乎其内去领悟作品的深厚意蕴与表现力度,又能出乎其外去探求阅读的规律和方法。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的效果。而“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课文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以刘和珍等的死难情形作为课堂教学的切人点,以加深学生对本文写作目的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9.
鲁迅对请愿的态度,一方面是对杀人者、对中国黑暗的专制历史的阴毒与凶残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革命青年的无比热爱与珍视。“我于是就逃走”,是鲁迅的自嘲,是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式的幽默,也是“壕堑战”的战法和“韧”的战斗精神的表现。总之,不论是对“请愿”的态度,还是“我于是就逃走”,都表现了鲁迅对历史、现实的深刻洞察力和清醒的斗争策略,从中可以看出中国革命先驱者们斗争的艰难性和革命斗争的长久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比较阅读为例,借助“概括事件、人物形象”“把握叙事、抒情特点”“学以致用,完成推介任务”三大学习活动展开教学。力求在比较阅读中,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体悟作者情感,从而提升深度阅读文本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1.
1.抓住能表现文脉的语句,理清思路,感受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是非鲜明的思想者的风采。  相似文献   

12.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博大精深、力透纸背的杂文。不少教师对该文的教学只注重对其局部含蓄蕴藉的句段进行详细的辨析讲解,使学生难以从整体上领悟、把握该文热情的赞颂与愤怒的挞伐相结合,悲愤的感情与深沉的哲思相交织的特征。针对这种情况,现将自己的教学设想概述如下:一、教材分析《记》文不同于一般的悼念文章,它虽然对烈士生前的行状和死难经过也作了简要的记述,但作者并非局限于记叙事件的本身,而是以此为媒介生发引申,挖掘和拓展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蕴意。就通篇来看,记叙、抒情和议论互相交织,意到笔随,但在各节中又…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情感异常丰富、意义十分深远的散文。为了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历史,认识刘和珍等青年,真正读懂这篇课文的情感与意义,我在教学时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即将课文与鲁迅先生学生之一的石评梅的《痛哭和珍》、当代北大学者余杰的《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惨案七十二周年祭》放在一起对照阅读,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互为补充,互为印证,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词语教学 ,是课文教学重要的一环 ,它是理清文章思路、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记念刘和珍君》是传统课文 ,然而现在是作为“理清思路”的一个例子来教读的 ,老课新教 ,传统的教法必须改变。教读这篇课文要指导学生理清思路 ,就要从理解关键词语、扫除语言障碍入手。怎样进行词语教学呢 ?一、教给方法 ,明确目标在文章中 ,由于有特定的语言环境 ,许多词语的基本意义都被具体化或被引申了 ,因而在阅读中理解词语的具体要求就是要善于揣摩它的特定表达意义 ,善于联系上下文来具体地理解。所谓“特定” ,也就是说这种被引申或被具体化…  相似文献   

15.
在此,本人愿以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新课程改革以来两种截然不同理念的利与弊。笔者认为,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河南省从2008年到2011年已完成了新课改的第一轮。2008年,我参加了河南省首轮新课改培训,对其诸多理念和做法都存有疑问。在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和研讨之后,我发现学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知识必须要靠老师的讲解传授;语文素养就是方法和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6.
<正>(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刘和珍等青年的爱国情怀2.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高标人格【教学重点】1.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时代意义观照2.作者为正义呐喊的大无畏精神探析【教学难点】1.理解和探究文中有丰厚意蕴的语句2.探究鲁迅作品“忧愤深广”的特点【教学方法】点拨启发对话互动合作探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著名作家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幸的是,  相似文献   

17.
本是鲁迅先生早期的学作品,由于时代背景和现实社会的独特性,对于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来阅读理解它,其难度是比较大的.原由有二:一则由于本写作的时代背景离他们现在的现实生活很远.学生难有真切的感受.二则本语言很简练,但含义深刻,时有曲折达意,对于社会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要理解作在本中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是需要从理清作的情感思路脉络及警句含义等几个方面来着手阅读与分析的.  相似文献   

18.
1前言 1926年,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相似文献   

19.
一、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 】 A.寥(¨60)落 桀(jj6)骜(60) 赁(nn)屋 喋(di6)血 B.虐(1c】吉)杀 尸骸(h6i) 攒(cu6n)射 屠戮(II=J) C.惩台0(chuang) 浸溃(zj) 爿}(f百i)红 呻吟(sh§n vfn) D.从(c6ng)容 噩(台)耗 不惮(d白n) 菲(f苜i)薄二、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 垫些芏塞堡虿量二:量壅亘的I必璺I,这一于死者毫不相干,——在生者,——大抵只能如此而已。——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 A.尽管 但 又 倘使 B.尽管 但 却 如果 C.即使 但 也 假如 D.虽然 但 却 倘使 …  相似文献   

20.
尝试从“祭文”、“记叙文”和“杂文”角度切入教学《记念刘和珍君》.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抓住文本的主要特点,教学目标的指向要瞄准语言文字运用,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要重在教师予以学生充分的信任与悉心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