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在"教"上费心思,在"做"上花力气,却很少引领学生在"读"上下功夫。很多人只强调教师要钻研教材、解读文本,而没有强调让学生走进教材、读懂文本。长此以往,学生"读"数学的能力日益退化,终将难以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活,促进知识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一个至关重要的板块,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分值占比较高,文本选材精致,题型设置相对固定,但抽样分析答题情况发现,学生普遍在文本整体理解、信息筛选、阅读速度和方法、答题规范性和程序性、卷面书写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文章从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的题型设置和考查重点展开论述,对学生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中考现代文阅读备考的策略和技巧。  相似文献   

3.
诗人艾青说:"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诗人就无法在理想的天空飞翔"。诗人受到某种刺激,往往会生发奇思妙想,或借助外在的景物抒情,或借助过往的人物言志。对于当代学生而言,时隔多年,要想进入诗境,与古代的诗人进行对话,必须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笔者尝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走进王维的"山居"生活,与诗人来了一次亲密对话。  相似文献   

4.
蔡春 《学语文》2013,(2):33-34
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而应当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之间进行反复、深层次"对话"的过程。"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对文本知识的加工、活化至关重要,因为文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情境存在一定距离,学生难以走进文本、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5.
从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诗人评语的文本解读出发,选取他对盛唐诗人高适的评语并结合其所选高适的部分诗歌作品,分析评语的具体意义。总体把握评语中"胸臆语"、"风骨"范畴的内涵,研究高适诗歌的风格特征并将其还原到诗人具体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以期对殷璠的品评做出更为细致和较为合理的文本阐释。  相似文献   

6.
"走进去"是学生通过眼睛、大脑等器官将文本输入的过程。"说出来"是读有所思、读有所悟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将内化的文本经过思考输出的过程。要真正让学生"走进去、说出来",以下几点是我们要做到的:精心设计自学提示,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教师要搭建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就要寻找学生与文章的切入点,设计具有一定深度、能够实现引领作用的自学提示。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等倾向,这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更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脱胎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与中国传统"点评"相结合,经过孙绍振先生"文本微观分析"的发展,形成了"尊重文本""立足语言""注重方法"的特色,这与新课程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文学文本的阅读中去认真细致地触摸语言、发现语言、品味语言,走进文本深处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8.
江宇林 《现代语文》2010,(10):51-52
有人把文本的标题比作眼睛,因为读者与文本一照面,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双"眼睛",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标题更像文本的门户,通过这个"门户"老师可以携着学生更快地走进文本。阅读设计者如果能注意细究文本标题,抓住文本标题的特点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9.
聂绀弩的《我若为王》是一篇经典的杂文,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对皇权意识和奴性思想也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本文试着从"平民"的角度出发,站在"王"的立场上,重新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以发现其中的真谛,进而警醒世人。  相似文献   

10.
高中新教材《语文》(必修)设置了"名著导读"板块,该板块在"编""导""读"上分别存在着名著选篇不全面不合理,教师指导不科学不有效,学生阅读的时间没得到保证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名著导读"的教学任务,推动新课改的开展,高中语文教师应正确把握"导"的时机,对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计划、阅读方法、课外辅读活动等方面加以指导;高中生应积极、有效地完成名著阅读的学习任务,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引发了广大师生的热议,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褒贬兼具。诗人借古典语言创设了一个穿越时空具有古典美的现代诗歌情境,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广袤无垠的思维空间。品"语言",鉴赏作品语言的形式美;思"意象",感悟作品语言的意境美;况"诗味",体悟作品思想的哲理美。通过这三个层面的立体化解读,读者能够开掘出既"贴近"文本语言又"超越"文本本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设想:课的价值是在过程中实现的,而这个过程要靠"对话"来实现。本节课以课堂探究性文本研习为主要策略,以"美丽"为线索设计教学环节,围绕几个主问题力图使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实现多重有效地对话,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和拓展外延,既要"走进去",又要"跳出来",从而使学生真正生成对文本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孙晓芳 《学子》2012,(12):23-23
一、情境的设置,应让学生自然地把握情感基调目前,被选入教材中的任何一个文本都具有各自的"独立存在",这个"独立存在"是作者在创作文本时的一种价值定位、一种心理诉求、一种情感积淀……正是这个"独立存在",才使这个文本有别于另一个文本,正是这个"独立存在"才让文本彰显出别样的风采。而这个"独立存在"首先表现为文本特有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2011年版课标明确指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而言,非连续性文本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本课教学是学生第一次正式认识非连续性文本这个名称。当思考如何开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时,我选择了"走进雾霾"。越来越严重的雾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影响,带来挑战,也带来觉醒意识。  相似文献   

1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脍炙人口,根据诗意改编的课文《黄鹤楼送别》也是文字绮丽、深情隽永的佳作课堂上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需走进两位大诗人的情感世界、凸显文本的价值。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进行课堂的教学设计:送别前的满眼春色无心赏、送别时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送别后的过尽千帆皆不见,用这样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激荡诗情。  相似文献   

16.
语文阅读教学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小学。它重在一个"读"字,精读,默读,赏读,悟读。以"读"走进文本,"在文本里转几个来回",然后又以"读"走出文本。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教师应创造机会引领学生品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找到探究文本秘妙的抓手。  相似文献   

17.
刘艳云 《教师》2011,(7):44-44
文本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研读文本是教师的基本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新课改倡导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文本,经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达到情感的共鸣,内化为学生个人的态度、价值观等。  相似文献   

18.
最近,笔者观看了薛法根教学《第八次》的课堂录像。课堂上没有生动精致的课件,也没有任何精心的铺排陈设,薛老师凭着其深厚的文化功底,高尚的人格魅力,仅用“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就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布鲁斯王子”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沐浴了一次生命的洗礼。整堂  相似文献   

19.
“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是语文教学的三部曲,而教学设计是教学理念指导下文本解读的物化体现,教学设计又是教学实施的前提保证,只有好的教学设计,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加强语言文字运肘”目前最缺的是好的教学设计指导下的教学实施。“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设计最好从三个板块展开——第一板块:熟知文本知语言;第二板块:走进作者悟言语;第三板块:揭示问题练表达。  相似文献   

20.
《故乡》写作于93年前,怎样教学《故乡》,才能最大限度的"接地气"呢?山东省新泰市王正玲老师教学《故乡》,"抓住个性语言,走进人物心灵"的方法值得我们关注。一.以《故乡》的"地气"为切入点文本的"地气"指能够贯通文本脉络,深入文本内核的东西。一个文本犹如一个矿藏,该如何入手发掘才能利益最大化?教师就要对文本有高屋建瓴的俯瞰,发现文本的"地气"——找到最适合教学的点,带领学生由此入文入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