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人名题材熟语是指由某一个人物的特称转化为一种通指,变成了社会公共符号,并以相对独立的意义存在于语言体系之中的类名。汉语人名题材熟语大多有所依据,或取之于古代神话人物和民间传说,或取之于历史人物,或取之于戏曲小说人物。人名题材熟语的大量出现,体现了汉民族对人的崇尚的社会理念和重名声、重名望的文化心理,具有揭示特定文化背景和表达特定文化观念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渗透传统文化精华,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实现教学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引用历史人物,巧妙导入新课悠悠历史长河,涌现出众多历史人物,他们或聪敏,或忠诚,或正义,  相似文献   

3.
民间故事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民族或地域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新乡村建设过程中,它们已走进"村史馆"或同类性质的村落文化空间,对乡村社会治理起着重要的智力支持和文化引导作用。民间机智人物故事作为民间故事的一个分支,学界对其内涵、意义及当下的价值还探讨不深。通过对洽湾机智人物胡乔仂的民间故事的分析,得出:机智人物是"箭垛式"的广大民众集体智慧的化身;机智人物的行为逻辑是广大民众被压抑的日常行为逻辑的狂欢式的表达;新乡贤的培育重视机智人物的智慧就是突出广大民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广大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培育真正体现广大民众利益的新乡贤。  相似文献   

4.
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创造了人。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时,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其中,他或用西施、比干等人物的传说烘托、映衬人物外貌特征,达到“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或用饱含传统文化因子的古代典型文人如屈原、陶渊明等的品格、个性来丰富林黛玉的内在性格,使林黛玉的形象内涵丰厚,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5.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对英美文化影响深远,为英美文学创作提供了永恒的母题。英美作家化用《圣经》典故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引用《圣经》中的词句或人名作为作品标题或人物名称,或直接引用《圣经》故事或对原型故事进行变形处理,作为创作素材;通过比喻、隐喻或象征等手法,把《圣经》故事的寓意融汇到作品的情节或人物的性格里,使这些故事发挥有力的陪衬作用;使作品中的故事、人物和结构与《圣经》故事大体对应,让《圣经》故事发挥隐含的参照作用。探讨英美作家化用《圣经》典故及其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意识,更好地学习、欣赏乃至研究英美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6.
作文的文化底蕴.就是指文章中所体现的文化素养、精神与品位。也就是说,考生在文章中纵横捭阖.旁征博引,说古论今,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或引用古典诗词名句表现话题.或借助历史人物阐释观点.或新编故事讽刺现实.或用议论文进行古今文化思辨.或用散文展示生活中的文化等等。  相似文献   

7.
成盈盈 《教师》2012,(22):128-128
文化散文的特点是:以人文历史题材为写作对象,描述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借助联想与想象补充、丰富细节,力图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观察、思考、探究、发现,表达作者对历史、现实甚至未来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8.
李兆国 《海外英语》2014,(14):292-293
姓名具有民族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特定反映,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姓氏的选择和人名的选择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与特定的民族的历史演化、普世价值、社会价值、自然环境以及起名人的文化修养、兴趣志向和血缘认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学艺术的创作历来以"人"为中心,创作者不仅通过时代背景、人物经历、心理活动、语言对话、气氛渲染等多种方式宣示作品的主题,而且通过特定的人物命名来塑造人物性格,预示人物命运,反映时代特点,歌颂或揭露社会现实,解释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9.
美国文化学家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认为,文化整合就是“形成模式”。新文化元素适应、融入传统文化,文化再一次达到整体或完全的状况。批评作为一种艺术文化,消解模式与重新形成模式,这就是文学批评的“陌生化”。我国八十年代实行文艺批评革新以来,人物论批评融入了新的质素,形成了新的模式。本文拟就我国近几年人物论小说批评实践,追溯一下这种批评模式的文化整合过程及其基本特征。一、族类始动特性:神话原型批评的开拓传统人物论批评由社会个体出发考察人物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属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深刻地揭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传世至今的优秀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其中,名句名篇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语言艺术的精华。这些名句名篇,或揭示人生哲理,或反映生活真谛,或描摹人物情貌,或表现事物真相,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  相似文献   

11.
在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中,出现了一种作文体式,即以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或文学人物的生平事迹为例,或记叙抒情,或议论评说,极富文化底蕴,我们把这类作文称为文化作文。这类作文往往能够凭借自身精致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巧妙的构思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获得高分。  相似文献   

12.
文学幽默是一种语言幽默,可分为人物幽默、情节幽默、旁白幽默等。从翻译角度看,情节幽默、旁白幽默以及人物的形貌幽默、行为幽默、心理幽默等完全或基本可译,文字幽默、文化幽默以及作为意味的幽默只有部分可译,或基本不可译。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和钱穆的同名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都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作了一定的叙述,但研究历史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对历史人物的分类,梁启超较传统,钱穆较新潮;对历史中少数人作用的看法,梁启超体现着一种矛盾史观,钱穆则是一种英雄史观;对于研究历史人物作用的看法,梁启超强调了时势造英雄,而钱穆则强调了英雄造时势;关于历史人物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梁启超强调二者的平等地位,钱穆则强调文化对其他领域的主导作用;关于历史人物研究的侧重点问题,梁启超同等看待事业成功或失败的人物,将各种因素综合在一个人物身上,钱穆则更为看重失败不得志人物的作用,强调个人意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 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历史长河中,传记文学源远流长,作品众多,是一股充满了生命力量、闪辉着绚丽色彩的文化激流。《尚书》是上古之书,是记言的史书。在这部被称作“书经”的史料里,或留下人物的三言两语,或记载人物的片断行动,保留着某些历史人物活动的侧影。后来,在《左传》、《国语》、《战国策》中,更有一些记载历史人物活动的名篇。它们不仅记载了一些著名人物的生平事迹、活动情况,更留下了这些人物富于个性特征的完整形象。这是我国传记文学的雏形与开端。到了汉代,出现了  相似文献   

15.
两汉时期出现了互相品题或自我标榜的品评谣谚。这些人物品评谣谚,丰富多彩,意味隽永,反映了政治、社会、思想、学术文化的各个方面,特别值得研究者重视。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人类学看来,壮族文化与壮族机智人物故事存在着密切的互构关系。自然灾害与人因灾难构成的文化为机智人物故事提供重要背景。机智人物故事演绎了壮族文化的多个侧面,潜在叙事书写隐忍文化,“智斗”叙事描摹抗争文化,“大团圆”结局展现朴实、乐观品质。机智人物故事则丰富了壮族传统的幽默与“尚智”文化。  相似文献   

17.
人物形象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核心内容构成,在世界设计领域占据重要位置。我国人物形象设计起步相对较晚,尚未形成健全的专业体系,整体发展也相对滞缓,导致现代人物形象设计作品的现状,急功近利、粗糙和浮躁十分鲜明,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和民族精神的作品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包括缺少文化内涵支撑、设计工作者本身不具备文化融合意识、民族个性凸显不足等。因此,本文从传统文化元素入手,通过融入人物妆型、发型、服饰设计,深化人物形象设计的文化底蕴,促进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人物对"母亲"及母系传统的特殊崇拜之情,指出"母亲"或母系传统是维系黑人民族的脊梁。人物对"母亲"或母系传统的传承与爱慕是对黑人文化的崇拜,是对民族历史的恒久记忆。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常以浓缩的方式表现丰富的文化内涵。《红楼梦》的命名艺术在人物的塑造中起着特殊作用,它们或刻画人物性格,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揭示作品主题,或暗含讽刺意味,在小说审美价值中占重要地位。文章从"三美"角度对《红楼梦》霍克斯译本中的人名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人名英译时"三美"的缺失与再现。  相似文献   

20.
一“塑造人物是艺术家的一项重大任务”(阿·托尔斯泰语),但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的方法和角度是各式各样、不拘一格的,或从政治经济角度,或从历史与现实交错角度,或从人情世态、伦理道德角度,或从文化心理角度……。老舍谈创作经验时说,他对他笔下的人物,“不是仅仅知道他们的生活状况”,而更主要的是“理会了他们的心态”(《老舍选集·自序》)。因此,从文化心态的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是老舍把人写活的奥秘所在。面世于30年代中期的《骆驼祥子》,就是从文化和心理的角度写出罪恶社会怎样把一个人逼成“鬼”的过程,并且非常成功地塑造了有血肉之躯和复杂情感结构的人物形象,为新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几个不曾见过的角色。这些新角色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