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元任(1892~1982)江苏武进人,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大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之一。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  相似文献   

2.
赵元任先生的《现代吴语的研究》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方言的作,它最早由清华学校研究院印行出版。1956年,科学出版社重印。这部巨的问世在汉语方言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赵元任先生也因此蜚声海内外,成为公认的现代吴语研究的莫基人,堪称现代汉语方言学的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3.
徐百柯 《教育》2013,(6):55
赵元任(1892~1982),江苏武进人,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大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之一。会说33种汉语方言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上他想要去的地方,很多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  相似文献   

4.
周骥 《现代语文》2007,(8):39-40
音位理论起源于西方,是普通语言学和普通语音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上个世纪30年代,音位理论开始被引入我国语言学界.其后,音位理论在中国语言学界得到了广泛和成功的应用,中国几代语言学家运用音位理论对汉民族共同语和汉语方言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赵元任先生是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家,也是中国语文改革的先驱。赵元任生前以高超的智慧创作了三段“奇文”,在商务印书馆1980年出版的赵氏的《语言问题》中我们可以完整地读到这三段“奇文”。这本书是赵元任50年代末在台湾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的演讲记录,集中反映了赵氏的语言学观点和语文改革思想。全书共十六讲。在第十讲“语言跟文字”里,赵元任编了三段全是用同音字写成的故事,第一段为全是“尸”(shi)音节的《施氏食狮史》,  相似文献   

6.
王开扬 《现代语文》2013,(1):4-11,163
20世纪50年代末,赵元任编了三段全用同音字写成的故事。有人据此认为赵元任反对拼音,保卫汉字。这是误解、曲解。赵元任创作这三段"奇文",是为了说明文言单音节词多,今音同音词多,是不能担负口语交际职能的、有重大缺陷的语言。赵元任早年研制国语罗马拼音文字,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也坚持认为,"在多数文字用处的场合","现在就可以用国语罗马拼音文字"。赵元任用"打电话原理"说明,凡是"听得懂"的语言,写成拼音文字,也能"看得懂"。实行国语罗马拼音文字的困难,不在于"文字学的技术上的问题",而在于文言成份没有完全退出语文生活,和社会在"心理上还没有进展到相当的程度"。赵元任是汉字拼音化的先驱之一,他的语文改革思想对新世纪中国的语文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汉字能否拼音化和赵元任是否反对拼音是两个问题,即便不搞汉字拼音化,赵元任的学术思想也不容误解和曲解。  相似文献   

7.
50年代初期,有人提议汉字全部拼考,以解除小学生识数千汉字的痛苦。语言学大师赵元任老先生大不以为然,戏写一文僦氏食狮史》。全文共92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这篇文言作品在阅读时并没有问题,但当用拼音朗读本作品时,问题使出现了,这是古文同音字多的缘故。赵元任希望通过这篇文字,引证中文拉丁化所带来的荒谬。  相似文献   

8.
旬钞     
《辅导员》2009,(19):14-14
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曾经写下一篇《施氏食狮史》,通篇只有“shi”一个音,写出来后,人人可看懂,但如果只用口说,那恐怕很多人都听不懂了,不信你读读!  相似文献   

9.
“万松岭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三更云去作行雨,回头方羡老僧闲。” 这是南宋诗僧显万的一首《庵中自题》。1947年,著名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相邀任该校教授及东方语言系主任后,将新居定于伯克莱半山腰的一座西式楼房里,好朋友胡适特意录了这首小诗赠他。  相似文献   

10.
赵元任(1892~1982),江苏武进人,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大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之一。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相似文献   

11.
50多年前,有人提议汉字全部用拼音代替,以解除小学生识字的痛苦。语言学大师赵元任老先生不以为然,戏作一文《施氏食狮史》,全文共92字,每字的发音都是shi。汉语中的同音字很多,只用一个发音来叙述一件事,恐怕只有中文能做到,读读这篇短文,问一问你身边的人能听懂吗?  相似文献   

12.
糖糖 《老年教育》2008,(5):38-38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有人提议汉字全部用拼音,以解除小学生识汉字之苦。语言学大师赵元任老先生却大不以为然,戏写一文《施氏食狮史》,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3.
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相似文献   

14.
本刊郑重推出一份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料——我国现代语言学奠基者、著名音乐家赵元任先生34年前在美国吟诵诗文的记谱记音。吟诵是旧学的读书方式,就是“叹诗、叹文章”,是历来盛行于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文化知识界人士中的传统艺术。赵元任先生的吟诵展现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吟诵艺术的基本风貌,具有浓郁的常州乡土文化特色。自本期起,本刊连续刊载其精彩部分以飨读者,并供文学、音乐、语言等学科的相关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傅国涌 《教育文汇》2007,(12):39-42
《过去的中学》收录了国内一些杰出人物对他们中学阶段的回忆。这些名字已经镌刻进中国的历史:胡适、赵元任、钱穆、朱自清、许良英、蓝英年、钱学森……他们的回忆文章。温情脉脉,对母校充满了眷恋、怀念和感激。他们在追忆之中。更为我们复活了当年的中学——先进开放的理念。严谨活泼的学风,神圣庄严的使命,是那么春光灿烂,人性饱满,元气淋漓。  相似文献   

16.
董正一 《成才之路》2011,(30):I0016-I0016
1911年,新文学倡导者刘半农,有一次为了编一本“骂人专集”,便在《北京晨报》上刊登了一则“启事”,公丌征求各地骂人方言。语言学家赵元任看到这则启事后,一时兴起跑到刘半农那里,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方言把刘痛骂一顿。稍后,周作人也来用绍兴土话对刘半农大骂,尔后扬长而去。后来,刘半农去教室上课,又被粤、宁等籍学生用土话数落一番。一连几天,刘半农处处挨骂,被弄得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17.
从现代语言学、音韵学的角度探讨江苏民歌与江苏方言的关系,研究江苏方言对江苏民歌独特曲调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我们从另外的角度了解民歌。  相似文献   

18.
赵元任先生《施氏食狮史》是向世界阐述中国文字独有的音韵调式,以及与之相配合的表意形式,通篇文字均以shi音配合四声写就,全文如下;“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  相似文献   

19.
<正>50多年前,有人提议汉字全部用拼音代替,以解除小学生识字的痛苦。语言学大师赵元任老先生不以为然,戏作一文《施氏食狮史》,全文共92字,每字的发音都是shi。汉语中同音字很多,只用一个发音来叙述一件事,恐怕只有中文能做到,读读这篇短文,别人能听懂吗?  相似文献   

20.
曹书华 《学语文》2009,(5):40-41
“羡余”一词是从信息论引入语言学的术语.最早由赵元任先生在《中国文法》中提出。他认为“羡余是指信息传递中有意添加的多余成分。这种成分担负着传递多余信息的功能,是必要的重复,有其自身的重要作用。日常交际中。人们为了对自己所说出的话的必要信息进行强化。或出于说话的连贯性,总是提供比实际需要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