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命若弦     
从前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总是会想,拉出这么优美婉转音乐的,将是~把怎样精美的二胡呢?直到看到阿炳留下的那副家当,才知道原来现实跟想象竟然那么大相径庭。阿炳生前用过的那把二胡,琴弦竟然是断了之后接上的,而且不是接了一处,是打了很多结。  相似文献   

2.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始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情感。阿炳通过他的这曲《二泉映月》向我们展示了二胡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本文将根据《二泉映月》对阿炳、二胡进行讲述,结合《二泉映月》来用心聆听并揣摩阿炳与其二胡的独特而精湛技术。  相似文献   

3.
前些天,五年级的语老师跟我借阿炳的《二泉映月》(磁带),说是有一篇课和这首乐曲有关. 我特地复印了这篇课,大意是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中秋之夜,阿炳在二泉边赏月时,师傅告诉他,长大后能从泉水中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当阿炳历经人生磨难后,又来到二泉边,他从淙淙的泉声中似乎听到了很多声音.阿炳用二胡倾吐自己听到的声音,终于创作出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相似文献   

4.
浅议阿炳创作的三首二胡独奏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属道家音乐,作为一名二胡演奏者与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阿炳的生活道路和他的内心世界,才能较好地掌握阿炳的艺术手法,才有可能较好地演奏和解释阿炳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寂寞     
街头凄清无比,唯有二胡弦音余荡在失去了温度的小巷。阿炳的身体裹着薄衣,风凛冽,衣褴褛。君不见落叶归根,白雪漫漫,亦不见赤橙黄绿又一个春夏秋冬。瞎子阿炳看不到的只是色彩,人性的淡漠却看得分明。独二胡知音,借旋律挥洒他无言中的千言万语,平静中血红的激情。本不愿寂寞,却又怎能不寂寞!音乐艺术家阿炳的寂寞中有一份坚持,对音乐的坚持,也是对人生价值的坚持。他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在他撒手  相似文献   

6.
阿炳故居行     
2009年7月,第二次到无锡后,终于了却心愿,参观了阿炳故居。阿炳故居位于无锡城中热闹的崇安寺南面图书馆旁。几问很普通的平房,灰色的小瓦,白色墙体已经发黄。苍老的房门朝向温暖的南方,西面的一间陈列着阿炳用过的二胡与琵琶,东面的那间约25平方米,里面摆放着一张老式床铺,这是阿炳晚年同董彩娣的居室。董彩娣是阿炳眼瞎后族人为他娶的江阴寡妇。  相似文献   

7.
乐海短波     
建议修复开放阿炳故居瞎子阿炳以他的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闻名中外。许多海内外游客,特别是音乐爱好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无锡参观阿炳故居,但他们看到的是房屋破旧,里面还住着4户居民。阿炳真名叫华彦君。无锡人,生于1893年,原城中观前街雷尊殿道士,精通民族器乐,演奏技艺高超,并富有创作天才。中年双目失明,穷困潦倒,沦为街头艺人,以卖唱为生,人称“瞎子阿炳”,有6首名曲传世。  相似文献   

8.
[教学案例]《二泉映月》是苏教版教材国标本的一篇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充分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历尽艰辛的一生,描述了《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的创作过程,用富含感染力的文句再现了这一名曲的丰富内涵,表现了民间艺人热爱音乐、热爱家乡、热爱生活、追求理想、不向命运低头、勇于抗争的顽强精神。《二泉映月》这酋不朽的二胡名曲创作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它是阿炳苦难一生的生活积淀和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美点赏析在民族乐器中,二胡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最为常见。二胡的旋律总是那般如泣如诉,哀婉动人。盲艺人阿炳以及他的《二泉映月》更是把二胡的艺术境界推向了一个极致。本文是众多以二胡为素材的文章中难得的佳篇。作者试图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探寻隐含在二胡这一寻常乐器中的情感基因,透视那凝结在弓弦上的中华民族的伟岸的品格。文章开篇对二胡声音的朴素描摹,对演奏者形象的简洁勾勒,就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也在二胡与普通百姓间架构起一道桥梁。电影中“满目疮痍的大地,背井离乡的农民,风雨飘摇的故乡”的画面与二胡的悠悠之音是如此切合;二…  相似文献   

11.
有一种两根弦、一张弓的乐器叫二胡;有一位用二胡诠释自己生命的艺人叫阿炳;有一首让维也纳金色大厅都为之震动的曲子叫《二泉映月》。曾几何时,在清冷的月光下,我想象着眼前是波光粼粼的湖面,自己仿佛就是那位历尽人生磨难的失明艺人。乐声缓缓而起,一弓五音的序幕把我带到了上个世纪,如泣如诉的旋律向人们  相似文献   

12.
《二泉映月》写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课文开头写道——一个中秋夜.阿炳跟着师父来到二泉边.师父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十多年以后的又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犟的呐喊……他禁不住拿起二胡.把心中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乡村语文教师,业余时间酷爱音乐,我的小屋里摆满了古今中外的歌曲书本,还有二胡,吉他,手风琴,葫芦丝,电子琴等各种乐器。平日,上课批改作业挺累的,工作之余,我就随口哼唱几曲放松心情,或拿起一把二胡,轻拢慢捻,半闭双眼,拉上一曲阿炳的《二泉映月》或刘天华  相似文献   

14.
在今天,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格局和繁荣景象.音乐创作品种繁多,各种音乐体裁的作品层出不穷,百花齐放.其中利用改编的手法进行创作已成为我国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二泉映月(The Moon Reflected In Er-qua)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相似文献   

15.
二胡的历史悠久,从唐代已出现的"奚琴"到"胡琴"的转变,由合奏乐器再变成现代社会具有魅力的独奏乐器,这样的过程使得二胡这一民族乐器更具时代特色。二胡演变为独奏乐器,要归功于现代二胡学派的创始者刘天华先生和丰富二胡音乐情感的民间艺人华彦钧(阿炳)先生,而二胡音乐的流传与发展是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从刘天华先生和华彦钧先生对二胡音乐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入手,指出当今二胡音乐继承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巴哈用脑作曲;贝多芬用“心”作曲;莫扎特作曲什么也不用,而是自然流露。作为盲艺人的阿炳,作为民间音乐家的阿炳,作为不朽的《二泉映月》的作者的阿炳何以创作出这首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曲呢?阿炳作曲是自然流露,是奔涌而出。其乐自从内心流淌而出,依心而为,依心而奏,依心而来,汩汩流淌。在阿炳的音乐天地中,弦与指和、指与音和、音与意和、意与人和、人与天地万物和。在  相似文献   

17.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真挚感人,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丰富,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  相似文献   

18.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真挚感人,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丰富,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  相似文献   

19.
[案例背景] 音乐能激发情感,开启心智,陶冶心灵,塑造人格,音乐与文学本身密不可分.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与生俱来的音乐才华,成就了《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世界名曲.课文《二泉映月》向我们展示了阿炳创作的艰辛历程.为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品味和享受语言美、人性美,我尝试把音乐纳入教学中,在课堂上适时地播放《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借助音乐渲染教学氛围,发挥学生想象,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借助音乐引领学生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刘天华、阿炳不同艺术道路的殊途同归,使二胡艺术乃至整个民乐领域发展走向正道,以当代视角来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演进,“文人二胡”、“民间二胡”显现了移变重构。二胡不同艺术风格的发展,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知识结构多元的优化组合,立足传统,兼容中西,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