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将近结束的时候,中国学术界把目光投向了世纪反思,尤其是投向了世纪交接的前后。人们重新审视在那样个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所走过的路程,并试图从中发现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走向的密码。在这样的学术思潮里,涌现了一大批相关研究成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也包括文学在内的诸多领域。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郭延礼教授就一直关注着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并着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在先后出版了《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和《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2.
ACRL(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2010年重新开展以“学术交流101:从基础出发”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由于学术交流活动对大学及各类型机构的图书馆员工作都极为重要,ACRL很愿意向全国5个图书馆免费提供为期半天时间的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新书推荐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 作者从“抒情”与现代中国话语的主题,如启蒙、革命、国族、时间/历史以及创作主体,观察中国文学,他以为,对“抒情传统”的重新叩问,正是对中国文学的反省。  相似文献   

4.
刘辉:王老师,我最近读了您的两篇论文,感到受益匪浅。一篇是发表在《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11期上的导读性文章《重划文学研究的疆界》,另一篇是由此扩展撰写的长篇论文《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和经典的重构》(《外国文学》2007年6期)。在这两篇论文中,您都谈到了当今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以及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显然,这反映了您最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另外,您刚从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讲学归来,相信您对当前西方文学及文化理论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又有了新的把握,能否请您就这个问题充分展开谈一下?  相似文献   

5.
文学不但反映现实生活,而且也反映人的心灵和梦幻。从文学本文中往往能得到最直接、最深刻、最丰富的关于人的知识。因此,我选择从中国文学本文来讨论中国女性,并展望女性研究的前景。 女性这个符号在中国文化中,也像在其他文化中一样,有着极其复杂的内涵,并且一向由男性定名、规范和解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政府应充分利用目前国内活跃的文学市场资源,扩大图书对外出版和销售渠道,鼓励中国出版社同国外知名出版社联合翻译出版,充分利用国外良好的图书销售网络来推广翻译作品。新时期小说(1976年"文革"以后的小说创作活动)是中国当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从这一时期起,被迫沉寂多年的中国小说界经历了真正的转型,产生了不同的小说流派。由于重新获得了创作自由,作家们的创造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很多作家也接受了西方文学的影响。这一时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谢天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著名比较文学学者、翻译理论家、《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主编谢天振教授的《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一书(下称《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代表了目前中国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新成果。全书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作者30年的学术研究轨迹,也比较集中且具体地展示了作者在比较文学与译介学两大研究领域的一些原创性学术观点。同时,《研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  相似文献   

8.
为了全面把握国内外有关中国形象的研究脉络和知识版图,笔者从英文著作、英文社科论文(SSCI)、中文著作和中文论文(CSSCI)等四种不同的文献渠道进行检索,试图科学客观地呈现全球范围内中国形象研究的出版年份、学科归属、研究议题、理论关照、形象来源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论文和专著进行分析,得出对中国形象的研究主题主要分为他者描述、文学刻画、传播策略等方面,同时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9.
1988年出版的《山坳上的中国》作为中国早期生态文学时期的著作,从问题学专家的角度,直指中国问题,深入冷静地剖析中国在当时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带来的后果,给当时的中国敲响了科学发展的警钟。他在书中提到的论证和观点,用我们如今的科学发展观可以基本得到验证。其中第八章和第九章属于中国早期生态文学作品。本文将以《山坳上的中国》为例,探析中国早期生态文学的话语,试图厘清中国早期生态文学与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是近年来由著名学者、文学史专家杨义先生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是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写文学史”讨论之后,又一次意义重大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史书写的反思和探索,也是中国文学研究界对“中华文化共同体”形成过程的重新梳理和认知,以及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文学研究者面对世纪之初“全球化”潮流的沉着、睿  相似文献   

11.
2003年中国广播发展年的确立,无疑给国内广播人注入了一支鲜活的强心剂,人们在看到广播壮丽前景的同时,也开始对面临诸多媒体竞争的广播重新定位思考,寻求新的发展,本文将从一个广播从业人员的角度去探析广播都市化和“绿色传媒”新概念,试图在一个更高的理论层面去理解广播,去抓住广播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2.
2007年,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南方都市报》主办)授予李辉"2006年度散文家"奖项,授奖词为: "封面中国"系列散文,以《时代》杂志封面为引,重新讲述现代中国的光荣与挫折,并在历史的缝隙里忠实地解析人心和政治的风云.这些旧闻旧事、陈迹残影的当代回声,融入了讲述者的感情,也敞开了历史新的可能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黄远生为何当记者”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慧  陈斌 《新闻记者》2008,(11):74-77
<新闻记者>2008年5月号刊登的<黄远生为何当记者?--中国近代记者的新闻职业观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在一开始就表示:"试图将黄远生作为个案,论述其职业观的思想来源,力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下重新审视黄远生的职业观,并从一个侧面展现出近代记者的职业观在中国最初的建构过程."虽说角度独到,但个案的粗线条论述,最终影响到文章意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国际视野下的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历史学对历史学研究的反思,从方法的探讨到观念的递交,一方面试图营造一种适合中国历史研究的新的史学形态,另一方面,也在对此前史学研究的清理中重新塑造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想像与认知。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际视野的纳入,是与中国以崭新的形象进入全球对话的诉求相关联的;而对于中国两种史学研究的梳理,则呈现出重建学理化的历史研究的倾向;由此,将大历史的逻辑叙述与小历史的经验叙述相结合的研究,正是建构这种新形态的历史学的起点之一;在这里,历史学的研究,也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性工程的重要部分。本期的四篇文章,记录了一场学术会议上的现场情境。而全球化、纯粹叙述、地方经验与现代性,也构成了目前整个中国学术界的基本话题视阈。  相似文献   

15.
【导读】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中,陶东风试图重新回到文化研究的真正起源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作为大众文化研究的基本立场和视域,这种回返式的转向意味着中国的文化研究正在摆脱西方影响,走向真正的本土化,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陶东风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从价值观的角度。  相似文献   

16.
由谢冕、钱理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8卷本《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已于近日面市。两位主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权威。 本书收入从1895年前后至1996年百年间的优秀作品;在地域上,亦包括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沦陷区文学以及香港、台湾(1949年以后)的文学作品;文体含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杂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等。全书计450万字。编者从20世纪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高度、广度出发,以开放多元的眼光,对不同文学观念、创作倾向、文学流派、创作方法和风格的作家给予同样  相似文献   

17.
毕冉 《出版广角》2016,(7):41-43
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的主要翻译者——葛浩文功不可没.葛浩文作为翻译者的成功典范,为中国文学在翻译领域“走出去”提供了一个研究契机.毋庸置疑,对其成功经验的细察,将加深我们对中国文学“走出去”之翻译策略与方法的再度思考与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8.
电影改编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从电影开始具有叙事功能起至今,文学与电影已经走过了百年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历史。笔者试图从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合流这样一个特定的语境切入时下比较盛行的改编方法,试图为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9.
茅盾与书评     
茅盾(1896—1981)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理论家。从1919年发表第一篇文学论文《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起,始终坚持文学理论研究,共发表了200多万字的文学理论著作。在他的这些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图书评论。他一生  相似文献   

20.
目前,80后作家纷纷办起杂志,文学偶像的光环似乎正在夺取传统作家的地位,他们办的这些杂志是否会重新洗牌中国的文学杂志,偶像文学杂志对现实文坛造成了哪些冲击?本文主要从研究当下最热门的《大方》(安妮宝贝)《文艺风赏》以及郭敬明的《最小说》等青春文学杂志入手,讨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究竟还应该留下什么?我们是需要文学圈还是生意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