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从汉末魏晋诗歌“生死”主题的艺术表现新变出朝露、浮萍两意象和殇子、游子两主题的现象入手,从哲学的、语源的、情感逻辑序列及历史背景等方面,探析这一新变与汉末魏晋文人的生死断言--“人生如寄”之命题的逻辑关联,从而展示出中国文学"生死"主题所蕴蓄的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价值倾向.  相似文献   

2.
文章例选英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三首著名爱情诗歌——文艺复兴时期约翰·多恩的诗歌《跳蚤》、浪漫主义时期雪莱的诗歌《爱的哲学》以及现代主义时期叶芝的诗歌《当你老了》,比较分析诗人们对人类永恒的爱情主题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体味与理解,以此体现英国诗歌爱情主题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劳伦斯诗歌的生命主题,主要表现为对生命强力的歌颂、对爱情火浪的赞美、对死中再生的向往。其独特的生命潜流与艺术魅力,使得劳伦斯诗歌至今仍然有激励人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赞美生命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赏析示例作品为《长恨歌》,教材赏析短文向学生介绍了关于诗歌主题的三种观点,即“爱情悲剧说”“多重主题说”和“讽喻说”,引导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多向发散思考,充分体现出编者倡导的解读文学作品要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章对诗集《望舒草》的研究涉及三个方面:主题,艺术技巧和风格。主要以戴望舒“诗在真实与想象之间”的理论作为研究的思路和依据,认为《望舒草》所收41首诗歌的主题可以归融为社会人生,爱情,生命与哲学思辨思类。《望舒草》中西交融的象征艺术是通过戴望舒对“淳朴与微妙”的诗歌特质的极力追求而形成的。戴望舒以《望舒草》开创了现代汉语诗歌独特的“忧郁”风格。  相似文献   

6.
爱情与死亡是文学作品的两大永恒主题,而爱情更是长盛不衰的话题。因为无论是甜蜜还是忧伤,爱情都会被人当作美来欣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描绘了诸多关于爱情的故事,从《关雎》到《桃天》,从《蒹葭》到《静女》,不仅写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择偶标准,也描绘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丽新娘,更有令人向往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海誓山盟……  相似文献   

7.
中西诗歌中“及时行乐”主题的文化背景比较陈冰“及时行乐”作为人类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在人类思想史上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它向文学领域的渗透带来了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对生死的恐惧与对生命时空的超越,构成了中西文诗歌中“及时行乐”主题创作上共同的心理基质...  相似文献   

8.
当代诗人唐亚平以清新的文笔书写爱情;以“自白话语”反叛传统;以“身体”解构传统的生死与爱情.反叛中涌现出超越;解构中弥漫着高尚.而唐亚平始终没有在诗歌里放弃“抒情”的本质.文章意在将诗人唐亚平纳入此框架中,以田园与乡愁、爱情与自白、反叛与超越来探讨抒情传统的延续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短暂的一生中,海子创作了大量短诗和许多长诗。这些诗不但具有燃烧的原始血性,而且还存在互文关联,乃至可以认为其短诗为其长诗创作做了前期铺垫与准备。太阳、生死、远方、爱情、姐妹、故乡等构成了海子诗的核心意象和恒常主题。无论是何种诗歌题材、主题、母题,海子诗总有一种命名、重释、还原、溯源、再造的倾向。海子诗十分倚重隐喻和悖论,“外互文性”丰富。海子为探求真理而执念创作的“血诗”,是海子的“命运之诗”、真理之诗。海子诗所关涉的题材和主题,均是他通过还原、隐喻、悖论和互文性等艺术方式,对生活与生存、真理与真实进行的元诗性诗歌写作探索。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长恨歌》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描写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颂歌 ,“长恨”其名取得十分精当 ,因是悲剧结局 ,故名之为“恨” ;又因是情重意长 ,故名之为“长恨” ,天长地久都无法阻挡情与恨的悠悠绵绵 ,可见此情此恨确不一般。本文试从相思、生死和秋恨三个方面论述《长恨歌》的主题 ,全面体味作品的悠长韵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庄周梦蝶进行新的解读,首先,"蝴蝶"和"庄周"对应精神分析中的"本我"和"自我";其次,寓言中的"物化"与死本能的学说有密切的联系,依此探讨庄子思想深处厌生乐死的倾向和死亡的哲学意义;最后,庄周梦蝶的最终归宿是"逍遥游",而这正是"本我"对"自我"的战胜,是消除了"意识"与"潜意识"的"真人"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连”一分为二,“连1”表示“可数有界”义;“连2”表示“不可数无界”义。“连连l”来源于“连1”,“连连2”来源于“连2”的重叠和“涟涟”的语义感染。“连”、“涟”之间以及“连连”、“涟涟”之间分别发生了两个层面的语义感染,因此词汇呈现复杂的面貌。“连连”的“短时高频”义从本质上看通过“连”与“涟”的借用,最终与“涟”发生关联。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7个,其中"垛"、"撮"、"泚"、"觑"、"搛"、"斗"、"纠"、"勒"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亢"、" "、" "、"[宀丐]"、"靸"、"仰"、"[歹皮]"、"[歹辟]"、"炕"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古音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14.
奈保尔的多元文化背景导致了他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既能进入主流文化,也能进入非主流文化,却又游离于两者之外,不认同其中任何一种。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边缘性,奈保尔相应地采取了“既依赖又反抗”的边缘性策略,形成了特立尼达“拼凑”文化的“流散者”、印度“生母”文化的“海外游子”、英国“养母”文化的“外来者”、非洲及其它“兄弟”文化的“陌生人”形象。  相似文献   

15.
“乐”与“道”、“乐”与“仁”的关系表达了先秦儒道两家乐论的两种不同路径和态势,并奠定了中国古代艺术哲学的理论品格。早期道家以“道”为本体,“乐”是近乎“道”的“大音”、“天乐”。老子以“虚静”的方式把握“大音”;庄子“天乐”的把握,在于“心斋”的建立和“至人”这一理想人格的构建。早期儒家的“仁”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仁”是各种道德品性的精神基础,被升华为一种世界观,一种精神境界;以“养心”“尽心”来完善主体道德人格的建构,孟子在“仁政”的基础上提出“仁声”,并将“仁声”扩展到“与民同乐”。实现政治伦理和艺术感化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型世言》口语化程度较高,是研究近代汉语语法的珍贵语料。《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有“难道”“岂”“终不然”“何曾”“何尝”“何必”“何苦”“何妨”“何不”“几曾”“还”这11个。《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大部分用在无主语句的谓语之前,表示“反诘”“没有发生过”“不,必”等语气,在结构上多为重新分析复合式,都可以修饰VP、多音节成分、肯定形式,部分可以和其他副词连用。  相似文献   

17.
以"天人知识"认知理论体系(N+H=K)和相关的"知识-非知识"、"科学-非科学"划界标准为基础理论,以人类科学中的相关史料及新成果为基本素材,探讨数学基础理论中"存在"、"觉数能力"、"觉数行为"、"实无穷-潜无穷"、"确切数"与"不确切数"这几个重要概念及之间的必然联系,在一个新的数学哲学理论体系中进一步分析、研究、认识与"无穷"概念相关的"数"及其"数量体系"的本质,认识与"不确切数"相关且有别于传统"形式分类法"的几种新数量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的“非”类格式按语义可分为三类,即意愿之必欲、情势之必须和推断之必然,三类格式在语义和语用上表现不同。另外,“意愿之必欲”和“情势之必须”类的“非”类格式可构成取舍句,而“推断之必然”类的“非”类格式则不能构成取舍句。  相似文献   

19.
《物权法》中的"物"应当作目的性扩张,包括有体物和法律上可以支配的自然力。"善意"则应区分情形具体分析。在登记对抗的情形,应解释为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在不动产善意取得,善意为不知道;在动产善意取得,善意为不知道且无重大过失;在善意占有,善意为不知道。  相似文献   

20.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以下简称((宣和遗事》)是讲史话本,宋代无名氏作。其第一人称代词有“我”(110)、“我辈”(2)、“朕”(36)“吾”(27)、“俺”(7)、“咱”(7)、“咱们”(1)、“某”(5)、“某等”(1)、“其”(1)、“奴”(1)、“奴奴”(1)等12个,详细诠释它们的语法功能和特点,有助于人的了解宋元时期的语言概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