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冰在其成冰过程中盐分大量析出而盐度较低,可能成为干旱季节的一种灌溉水资源。海冰水改良滨海盐渍土是在渤海湾地区利用海冰融解的低盐水灌溉和淋洗高盐土壤的一种措施,该措施应用的同时也产生土壤熟化时间慢、土壤结构恶化、土壤养分的流失和土壤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等问题。本文在收集和分析大量资料基础上,论述了蚯蚓与盐渍土壤的相互关系:盐碱地土壤中蚯蚓种类和盐渍土壤对蚯蚓的影响因素。根据在盐渍土壤中,蚯蚓活动能够增加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释放,同时使盐碱地土壤的团聚体结构、渗透率、生物数量和活性得以恢复和改善,进一步阐述了在海冰水改良滨海盐渍土壤中引入蚯蚓的可行性,并探讨引入蚯蚓改良滨海盐渍土壤的研究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庆地区盐渍土成因及现实状况进行分析,针对大庆地区盐渍化土壤,提出治理改造措施,进而对其开发利用,改良盐碱地,发展盐碱农业,打破传统思想,充分利用盐碱地,促进大庆盐碱地区农业和生态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开展土壤污染修复微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究。通过创新修复思路和修复途径,研制修复盐碱地土壤的微生态制剂,为复合型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前瞻性方法,也为未来大面积的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分布着广阔的盐渍土,如何开发利用一直是一个难题.在开发实践过程中,当地人们应用了许多不同的改良方法,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实现根治盐碱的目标任务艰巨.在盐渍土的改良治理中,暗管改碱技术为改良盐碱地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本文重点介绍了暗管改碱技术在路域绿化中的应用,便于本地区相似土壤水文条件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盐碱地的治理与农业高效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盐碱地治理利用潜力巨大, 随着近40 年的不断治理改造, 其呈现出面积总量减少, 重度盐碱地面积比例总体降低但局部区域次生盐碱化加重、撂荒地增加、水资源制约愈加显著等特征。尽管近年来我国通过一系列的科技攻关项目, 取得了盐碱地资源多尺度评估、蒸发阻断农艺高效抑盐、工程-农艺结合增强土壤排盐、节水灌溉优化灌排管理控盐、重度盐碱地和盐荒地盐土农业直接利用等8 大体系40 多项实用技术, 但是缺乏完善的分类治理技术体系、技术工程化程度低、长效后期管护不足、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和产业政策间衔接不紧密等, 造成推广应用难度大、治理效果不稳定、后期投入不足、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现实问题。针对以上现状, 文章提出盐碱地分类治理与农业高效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产业推进+商业发展"相结合的"全链条产业"创新发展思路, 通过产学研资用相结合的新型模式, 形成我国盐碱地分类治理与水-土-生物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理论体系与关键技术体系, 构建适宜的盐碱地分类治理工程化配套模式, 依托全国多部门合作在全国盐碱区内进行工程化推广示范, 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产业化开发, 创建我国障碍性资源治理改造与高值化利用的样板。  相似文献   

6.
由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柳树能源林及环境修复兼用型新品种选育",根据江苏省盐碱地资源多、富营养化污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需求大的情况,主要开展了对富营养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或盐碱耐受能力强,且生物量高的柳树新品种的选育,并针对特定立地条件开展了营林模式研究,为利用柳树营建环境修复与生物能源兼用林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目前,全球盐碱地逐渐增加,土壤盐碱地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环境问题的主要课题之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盐碱地的改良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盐碱地改良利用以及造林技术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盐渍土的分布广泛,其中新疆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质、气候条件,盐渍土具有成因复杂、治理难度大等特点。土壤盐渍化带来的危害后果十分严重,除了影响土地作物种植外,还有可能破坏人类社会环境,例如土壤盐渍化较为严重的阿图什市格达良乡,当地居民不得不大量搬迁。新疆很早就采取了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工作,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也仍然存在重治理、轻预防的问题。在坚持预防为主的前提下,探究多种针对性较强的治理措施,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查明,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土是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蒸发使地表水析盐和地下水上升地表积盐的耦合机制是主导成因。盐类以苏打为主,类型包括盐土、碱土及衍生的盐-碱化土。面积393.70万hm2,盐渍化过程还在持续。种稻排盐是改良苏打盐渍土的主要途径。古河道发现和试验示范为其大规模开发提供了可行性。大安等多个灌区建设具有强化粮食基地,优化环境和发展经济的综合效益,并成为东北地区第四大水稻区,使区域盐碱地开发形成完整格局。但是,这种盐碱地大规模开发存在使松花江和嫩江以及查干湖水体污染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风险。在分析这些风险成因基础上,提出不向河湖直接排放稻田含盐碱尾水,并在查干湖外围建设湿地水处理系统的控制措施,防止对查干湖构成污染,采取将水田布置在古河道带等措施,控制旱田次生盐渍化。  相似文献   

10.
盐碱地改良技术综述与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耕地和粮食的质量安全及稳定生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体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耕地资源质量问题,其中对盐碱化土壤等中、低产改造利用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为此我国在农田盐碱地改良利用治理和研究诸多方面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根源于我国盐碱地改良整治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水利改良技术、后起的土壤生物化学改良技术、现代节水灌溉农田水盐调控技术研究内容和效果等进行了综述分析。随着我国多形式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以适应新的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管理利用的新技术理论和方法也在不断呈现,如"土壤水盐定向迁移"和农田土壤"盐分上移地表排"即为近年来我国水利科技人员,创新提出并研究的土壤水盐改良利用新技术理论和解决模式,本文对这一新的技术理论和灌排模式研究内容进行了介绍,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前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重要问题,而电动修复技术是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原位治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技术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对比,总结了目前通过电动技术修复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增强方法,并从修复效果、经济性、环境友好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发现电动修复增强技术具有多种优势,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热点,也是一门具有较好发展前途和应用前景的绿色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2.
电镀行业是产生重金属污染的主要行业之一。土壤重金属污染尤其是镍污染是国内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在对某电镀企业厂区土壤监测结果分析评述的基础上,通过探讨比较分析生物修复方法中的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等各方法利弊。推荐采用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对该区域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治理。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土壤污染的区域差异与分区治理修复策略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我国已实行分类、分级的土壤环境监管工作,但尚未融合分区治理修复策略。自然地球化学异常或人为污染物空间排放差异可使土壤环境污染具有区域性特征。实行区域土壤污染的分区治理符合土壤污染的客观性和人为性。文章在分析土壤污染的自然与人为成因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土壤污染区域差异性的分区治理修复策略。建议积极推进制定地方土壤污染防治法,允许地方制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以及加强支持土壤污染的分区治理修复与安全利用的科技创新,包括加大区域土壤污染与修复基础研究和技术发展,区域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示范先行区建设,区域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及区域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文章还建议建立健全我国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综合监管与改善技术体系,构建土壤污染分区防治体系,支持区域土壤环境监管,确保区域土壤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治理与利用   总被引:56,自引:2,他引:56  
该文介绍了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的分布及利用现状,对苏打盐碱地农业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苏打盐碱化的成因、特性和近年来对其治理方面的最新攻关研究进展,实施分类治理,分别提出了一些可行有效的方法:即对低洼易涝盐碱地进行高产优势水稻钵大苗抗逆栽培技术为核心的栽培措施;对地势相对较高的碱化旱田采用微咸水淋洗改良措施等。实验表明:施用TC-1号苏打盐渍化土壤改良剂la后,耕层土壤溶液钠离子浓度降低26.2%-39.9%,土壤渗透性增强,团聚体增加120%-150%,水稻单产提高10.8%;压砂和施加有机肥则降低了根层土壤的pH值,且它们的施加量与pH的降低速率成正相关;盐碱地水稻钵育大苗抗逆栽培技术使秧苗各项素质指标比普通育苗提高30%左右,平均增产15%。碱化旱田微咸水淋洗改良则使0-35cm深度的亚粘土壤含盐量降低20%-40%,ESP降低26.7%,使高产高效作物的种植成为可能,提高了盐碱地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承德街道大砬子化工厂地修复工程分为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治理。污染土壤采用生物降解素降解技术;污染地下水采用阻隔、"酸碱中和、高级氧化、吸附"等一系列工艺及回灌技术,经治理后的土壤指标达到《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HJ350-2007)B级标准值及《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标准》(DB43/T1165-2016)标准,水体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导致土壤中汞浓度增加的来源,以及影响土壤中汞迁移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对评价和优化修复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回顾了主要修复技术及其在控制土壤汞污染方面的应用。重点关注土壤淋洗技术,稳定化/固化技术,热处理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应进一步对土壤汞修复技术的改进措施进行研究,提倡因地制宜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简称污染修复实验室)成立于2012年6月,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简称水环所)集合我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的技术骨干力量、地质微生物研究室和纳米铁地下水修复团队等技术力量组成。2013年,先后获批进入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实验室主要开展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物检测技术、污染物在土壤与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机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控以及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等研究。  相似文献   

18.
黔西南滥木厂铊矿化区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很高,其生态环境效应值得关注。铊是一种重金属元素,毒性较烈,是一种分散金属,在生态中含量很低,但随着人们对铊矿的开采与利用,岩石中的铊向环境中迁移,然后通过食物链逐渐向人体富积,对公众健康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土壤铊污染治理和修复已经是迫在眉睫。本文阐述了铊在环境中的分布于迁移,并对其现状、最新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和防治对策进行了综述和探讨,以推动贵州省铊污染土壤治理修复的进一步研究,并为贵州铊污染治理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问题,是世界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对污染场地实施科学管理,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较高水平后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近三十年来,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欧盟等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污染场地调查评价与修复治理的技术体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土地功能频繁而规模性地转化,民众越来越关注土壤与地下水的污染问题,急需建立用以规范和指导我国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与修复治理的技术体系。基于此,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06年启动了“典型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调查技术与评价研究”地质调查项目,旨在通过对我国典型污染场地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田华 《科技风》2012,(17):77+91
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和危害,简要介绍植物修复技术的概念,从植物提取、植物稳定、植物挥发和根际过滤这4个方面分析了植物修复技术在消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方面的应用,指出该技术的优缺点和发展方向,以期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