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语境下对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擘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现实基础和实践指向;其内涵包括互联互通的发展共同体、开放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互信共治的责任共同体;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助推我国网络强国目标的实现、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促进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当今时代,网络空间正在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空间,网络空间治理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网络空间发展演变的逻辑必然,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有效途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坚持网络空间主权平等,共同提升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能力;回应发展中国家诉求,照顾多利益攸关方的关切;充分释放互联网的创新动力,推动互联网安全有效发展;着眼共同受益受惠,倡导国际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3.
交往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包含政治交往、经济交往、文化交往等形式。网络交往是人类社会交往发展的新形式,是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指导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网络安全交往、网络治理交往和网络合作交往,建构互商互谅、共建共享、包容互惠、和而不同的全球网络治理新秩序。  相似文献   

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类社会合作共赢、加强全球开放合作、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全球繁荣发展的时代选择。全球职教命运共同体属于典型的领域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领域的具体体现,其理论内涵是基于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需求构建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规范性导向和交往秩序。构建全球职教命运共同体是应对世界经济下滑、对接全球劳动力市场需求、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完善全球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现实需要,意义重大。建议从理念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制度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五个方面着力构建全球职教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网络欺凌作为网络信息时代的全球性难题,具有诱因的多元性、危害人群的脆弱性、出现的普遍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结果的严重性等特点。网络欺凌难题的解决符合全球共同利益。习近平提出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具有互利共赢性、均衡普惠性,为解决网络欺凌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使人们具有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先进理念、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网络欺凌问题解决需要以网络空间发展新理念为思想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导,以共同协作和交流借鉴为行动方略。  相似文献   

6.
网络安全忧患意识是习近平关于网络治理与建设理论的重要体现。习近平网络安全忧患意识的现实缘由,源于网络技术滞后的重大隐患、网络阵地争夺的日趋激烈和网络舆论信息引导乏力。网络安全忧患意识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空间乱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和网信人才培养等问题的思考,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网络安全忧患意识坚定的人民立场、严谨的辩证思维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拓展,以“普世价值”论、网络自由论、价值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恐怖主义等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思潮,不仅在网络空间制造各种乱象,而且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巨大困扰。拨开西方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乱象的迷障不难发现,从主体维度,西方对抗性主客二分的认知思维方式及其衍生出的独断论认识路径和狭隘的权力、阶级、利益立场是形成西方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乱象的根源;从客体维度,以虚拟性、跨时空性为特点的网络空间为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向中国汇聚、渗透、折射提供了新场域。为此,亟须寻求中国式主张及应对思路: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创新网络空间治理方式提供理念指导;明确国家在网络空间的主权责任与义务,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治理夯实主体条件;加强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的积极走向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网络空间国际法治发展,为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乱象治理提供法律基础;促进网络空间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塑造人类美好数字精神文明家园协同助力。  相似文献   

8.
赵洋 《教学与研究》2022,(10):85-9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当代国际关系的特征、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论断,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价值诉求。从国际关系学视角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是它的共同体思想、安全思想和全球治理思想。其中,共同体思想是基础,它反映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目标,体现出在不存在中央权威的条件下对于一种和谐、稳定的国际秩序的追求。安全思想和全球治理思想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两个核心支柱,它们分别强调通过采取各国一致行动来规避共同损失和获得共同收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创新,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世界政治的思路,并且可以成为一种由世界各国所共享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和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新时代网络强国战略思想。这一思想立意深刻、内容丰富,包括四个方面内涵,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网络安全为保障、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愿景。  相似文献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它怀着对世界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以中国智慧和实践经验为人类社会文明的未来走向贡献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人类情怀和担当精神。青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力军,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育青年的多元文明观、全球治理观、国际秩序观、新发展观,展现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相似文献   

1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面对纷繁复杂的外交局势在外交理论和治理体系上做出的伟大变革,也是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梦的集中体现,也是世界梦的目标所在。作为当下中国核心外交理念,它必将引领中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科学构建国际秩序新格局,维护世界的持续和平发展。因此,分析研究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内涵,并从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治理观四重维度进行阐释,有助于探索出一条适合全世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热点点击】2018年11月7日至9日,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0名嘉宾齐聚乌镇,围绕“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主题,纵论网络空间发展大势大计,展示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成就,共商数字经济合作思路途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世界互联网大会并专门发贺信,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并就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发表了重要意见,赢得了与会嘉宾的热烈反响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3.
大学治理离不开全球治理的国际政治环境,西方"逆全球化"动向与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形成价值张力,大学治理模式出现新的可能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全球化战略的理论和实践支点,为讨论大学治理全球化提供了思想资源。理论上的大学治理全球化存在统一模式,但不是当前模式的任何一种。中国大学治理模式"强政府"的制度特征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为全球大学治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大学治理全球化的实践逻辑,为大学治理全球化提供了在组织、国家和全球层面的治理框架:构筑以信任为特征的大学内部治理,构筑以提升大学治理能力为核心的大学外部治理,构筑以人类命运为支点的大学治理全球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高校网络建设不断推进,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高校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时代的召唤。文章从高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否需要、是否可能、何以可能等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论证构建高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条件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当前全球治理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价值失范问题等始终未得到有效化解。鉴于此,习近平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发展指明了新方向。面对全球治理的现实困境,基于对人类共存共生性的深刻洞察,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的革新提供了新思路。在人类对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以革新国际制度体系为导向,围绕可持续发展转型进行谋划,为维护自然基础指明了现实向度。以微观层面的国际分工实践汇聚共同利益,以共同价值构筑价值认同,以系统论视角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构建。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揭示了共建共享的新国际政治伦理准则,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指明了新的探索方向。文章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内涵、思想渊源、理论价值、实现路径、对比分析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述评。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家的高度和全球化的视阈观察思考国内外网络安全新形势、新变化和新挑战,就网络安全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国家总体安全中的网络安全、网络安全管理体制、网络核心技术突破及保障、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问题,形成了网络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网络安全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方案与基本主张,是对流行的国际关系理论和以往强国经验的历史超越,为全球治理提供了观念支撑、参照标准,并成为验证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角色的工具。虽然主权"迷信"、全球结构强力、战略定力考验和实际效果弱势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制造了障碍,但通过自身实力的建构、国际机制的维护创新和国际互信的增补,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但是可期的,而且是具体的。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12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大会的主题是"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此次互联网大会的举办正值我国政府"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和"十三五"开局之际,必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政府对此次大会高度重视,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这标志着在互联网  相似文献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当今中国和世界的运用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多样化利益平台;必须以协商对话为交流机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形成和治理能力发展;必须注重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传播,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国际理解与认同。最终,应促使全球朝着经济更加发达、政治更加完善、文化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公平、环境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