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问卷调查从信息接收者、信息发布者、信息传播途径和信息本身4个方面构建了社交媒体中信息可靠性测评的指标体系。根据社交媒体中信息可靠性测评指标的模糊性构建了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社交媒体中信息可靠性测评模型,利用模糊一致偏好关系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以微博为例详细阐述了社交媒体中信息可靠性测评的流程。将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社交媒体中信息可靠性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意义】研究分析社交媒体平台中围观者对不同类型隐私泄漏事件的情感,以确定围观者对不同类型隐私泄露的态度,促进社交媒体平台在用户隐私安全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方法/过程】基于隐私泄露事件的四种类型,构建百度情感倾向分析与LDA主题识别相结合的情感分析框架,分别在四种社交媒体平台上对四类隐私泄露事件典型案例中围观者的评论进行抓取和处理,采用LDA主题提取模型进行主题提取,通过百度情感倾向分析进行情感分类,最终进行情感对比分析。【结果/结论】总体而言,大约75%的围观者对隐私泄露事件持负面情绪,其中围观者对社会隐私泄漏的负面情绪占比最高达82%。具体到各平台的围观者,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的围观者负面情绪较多,知乎中的围观者中性、负面情绪较多,抖音平台的围观者正面情绪占比较高。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创新/局限】本文创新性地探讨了四种社交媒体上的围观者对四类隐私泄露事件的情感差异,情感的情景与强度维度研究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4.
社交媒体成了公众交流、传播信息的主流方式之一,公众可以分享有价值的信息,也可能会无意地传播不实信息。前人研究表明,群体智慧可以降低社交媒体不实信息的传播,本文为了探究群体智慧的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不实信息传播,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理论假设,通过调查问卷的实证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群体的批判性思维、反驳举证、异质性,以及众包作用都具有抑制不实信息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信息规避作为一种消极的信息行为,将影响社交媒体平台的持续发展。基于认知失调和心理授权理论,本文整合“使能”与“抑制”双重视角研究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规避行为产生的前因及其作用路径。[方法/过程]研究采用混合方法包括结构方程模型(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和信息质量显著影响用户的心理授权,进而对信息规避行为产生负向影响;社会比较和感知过载显著影响用户的认知失调,进而导致信息规避行为。fsQCA结果发现了3条触发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路径。研究结果启示社交媒体平台要建立有效的信息过滤机制,构建支持性的平台氛围,缓解用户心理失调,从而减少其信息规避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旨在探索移动社交媒体中健康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提升健康信息可信度提供理论借鉴。[方法/过程]借鉴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和Hilligoss提出的整合信息可信度评估框架,基于用户感知视角,结合社会诚信现状引入社会背景维度构建健康信息可信度的研究模型,以微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健康信息媒介可信度和健康信息内容可信度越高,健康信息总体可信度越高;健康信息源可信度对健康信息总体可信度的影响不大;健康信息接收者的自身特征会影响健康信息源可信度、健康信息内容可信度和健康信息媒介可信度的感知,从而间接影响健康信息总体可信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对健康信息内容可信度感知;社会背景对健康信息接收者自身特征有显著影响,其次是健康信息媒介的可信度和健康信息源的可信度,对健康信息内容的可信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医学期刊微博发展分析 ——以新浪和丁香园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微博全民化的趋势下,中国越来越多的医学期刊开设官方微博。通过对47种医学期刊在新浪和丁香园上开通的49个认证官方微博的研究,从地区分布、开通时间、微博条数、关注度、原创度、更新周期以及标识度等方面探讨医学期刊微博的发展状况,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 探索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剖析其认知-动机-传播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用户的健康传播行为,提供优质的健康信息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基于风险认知与问题解决情境理论,构建社交媒体用户的健康信息传播的影响机理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进行实证。[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风险认知、问题认知和涉入认知通过情境动机正向影响信息传播行为;同时,社交媒体用户的文化程度影响其健康问题认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部分电影案例的研究,从电影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探讨了基于电影价值基础的电影话题营销传播机制,并建立了过程模型,以期对电影营销界如何开展话题营销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姜鑫  田志伟 《情报科学》2012,(8):1139-1142
以"腾讯微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借鉴复杂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通过网络中介中心性分析,确定了影响整个网络内信息扩散的关键节点和连线,并进一步探讨了微博社区内信息传播的"小世界"现象的成因。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运用小世界理论研究微博社区内的信息传播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自媒体具有准入门槛低、及时性、强交互性以及信息高度碎片化的特点,成为承载信息传播不可或缺的平台.从用户情感体验的角度构建指标,抽取部分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隐私性、营销力、影响力、信任度等方面对4种类型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大学生在自媒体中的信息交互提出安全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马超  余辉  夏文蕾  管为栋 《现代情报》2009,40(3):157-168
[目的/意义] 研究政务微博评论中的情感极性分析方法,为政务微博情感倾向判断提供依据并为未来情感分析研究指出方向。[方法/过程] 基于字典的情感分析方法构建情感极性分析模型,以上海公安机构微博为实例,验证模型的可用性,并分析微博已有属性信息在情感分析中的作用。最后对微博的这些信息以及情感极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结论] 本文的情感极性分析模型具有可用性,微博评论量和转发量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性,并且在转发量较低时,评论量与情感极性存在着显著负相关关系。且当微博点赞量大于评论量时,微博内容自身带有正向情感倾向。  相似文献   

14.
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的影响因素,本文以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作为背景,构建了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可信度的信任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所得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来源可信度、传播渠道可信度、信息内容可信度、传者专业权威性、传者可信赖性、网络依赖以及信息客观性正向影响公众对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信息信任度的评价,评论质疑负向影响公众对突发事件信息可信度的评估,网络使用和信息完整性对突发事件信息可信度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随着互联网信息生态环境日趋复杂,社交媒体涌现的大量失真健康信息为个体健康决策与网络空间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该研究旨在通过对社交媒体失真健康信息的传播、识别、纠偏研究进行回顾,为我国互联网健康信息纠偏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建议。[研究方法]该研究以主题综述方式回顾了社交媒体失真健康信息纠偏的概念内涵、传播特征、识别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若干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研究结论]现有研究存在失真健康信息的概念化程度不足、对失真健康信息特性探索不足、对纠偏干预机制关注不足等特点。未来研究可在本土概念化建构、失真健康信息偏差扭转机制、识别协同纠偏路径等方面继续探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探索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动机。[方法/过程]对23位微信用户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数据先后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从中提炼出31个初始概念、13个范畴和4个主范畴,揭示出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规避动机及其与信息规避策略间的关系。[结果/结论]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规避动机包括认知性动机(减轻认知负荷、保持认知聚焦、避免认知失调、避免额外支出)、情绪性动机(避免消极情绪、保持积极心境、避免情绪恶化)和社会性动机(逃避社会支持、回避社会交互、避免社会比较、遵守社会规范)。上述动机既能各自独立驱动社交媒体用户采取忽略信息策略或屏蔽信源策略来规避某些信息,也能彼此联合起来共同驱动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规避行为。[创新/局限]文章的创新点在于利用扎根理论方法系统揭示微信用户的信息规避动机,深化对社交媒体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认识;不足在于样本局限于微信青年用户群体,方法上属于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以Twitter为例,了解社交媒体对数字人文的影响,为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促进数字人文研究、实践、推广和发展提出建议。[方法/过程]利用Python爬取Twitter中有关数字人文的账户数据和博客数据,对数字人文核心用户进行识别和分类;通过博客内容统计,分析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和动机;通过博客标签词统计,归纳数字人文相关研究内容。[结果/结论]社交媒体对数字人文的推动性影响表现在社交媒体是数字人文的虚拟学术社区、社交媒体促进数字人文跨学科学术交流、社交媒体是数字人文的推广平台、社交媒体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元数据;限制性影响表现在社交媒体平台的混乱无序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平等问题、社交媒体内容的版权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掌握和了解微博环境下高校舆情情感的演化规律,对相关部门加强高校舆情监测监管,使高校适时采取措施应对负面舆情事件的恶性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过程]本文通过文本挖掘并利用词云可视化展示对文本特征进行分析;基于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将网络用户评论文本进行情感分类;结合用户情感演化与舆情事件发展周期的分析动态展示高校舆情情感演化图谱。[结果/结论]网民负向情感的占比在舆情蔓延期达到顶峰,中性情感的占比在舆情蔓延期最低,正向情感的占比在舆情周期中几乎没有变化。通过对微博环境下高校舆情情感演化图谱进行研究,为微博环境下高校舆情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在实践层面为舆情监管部门及时监测和有效引导高校舆情走向起到针对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意义]表情符号是当下社交媒体信息交流中的重要元素,对其使用差异及不同语境下表情语义进行研究对非正式信息交流研究具有一定意义。[方法/过程]本文以微信群实际会话数据为数据来源,设计表情符号提取器获得微信群会话样本中表情符号使用数据,据此对用户信息交流中表情符号使用行为进行研究,重点关注不同类型微信群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微信用户表情符号的使用差异、表情符号在不同语境下的语义及使用规律等内容。[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在微信群信息交流过程中,不同类型微信群的消息类型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类型及不同年龄人群的表情符号使用行为存在较大差异;表情符号在不同的对话样本下呈现出不同的语义;微信群中表情符号的使用符合幂律分布规律,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