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立春 《东南传播》2012,(11):75-76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状态使公众的信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众媒体。当草根媒介在网络上自由发布信息时,引发媒介恐慌的信源就不再局限于大众媒介。本文主要从信源上探讨引发媒介恐慌的中介因素,旨在证明在去中心化传播时代,媒介恐慌的引发者从单一的大众媒介发展为大众媒介与草根媒介,以期丰富对媒介恐慌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Web2.0时代的公众媒介素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邹军 《新闻知识》2006,(4):12-14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①它的实质是人们怎样正确处理与媒介的关系问题。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永无止境的传播需要,媒介总是顺应着科技发展的潮流与人类社会同步演进。伴随媒介演变的脚步,人类对于媒介的了解和运用媒介的能力也处于不断发展和更新之中,媒介素养因此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品质。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传统媒体主导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飞速发展,网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以其独特的媒介潜质全面介入传播领域,互联网也被冠以“第四…  相似文献   

3.
李霞 《新闻爱好者》2008,(12):39-40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最初人们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但此后,先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形式开始向数字媒介转变,所有的传播技术都快速地融合成了数字形式,互联网逐渐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融合。此后,网络技术的推动,又使得媒介融合得以脱胎换骨,  相似文献   

4.
段鹏  张丁 《出版广角》2023,(7):11-15
随着作为媒介的虚拟现实逐渐浸入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打造优质的虚拟现实媒介叙事内容对于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媒介叙事体系至关重要。“中华礼赞:中华传统文化服饰VR城市巡展”项目通过“具身”这一概念连结虚拟现实媒介与中华传统文化服饰,在技术可控的前提下有效利用技术可供,实现虚拟现实媒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汇融合。同时,项目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多样性的传播方式,摸索出一条守正创新的文化传播之路。未来,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兴传播媒介要在“四全媒体”的理念指导下,以多重复现力、沉浸式传播感知和高效互动等传播特性,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交流,打造出审美立意高、社会普及广、文化共识强、科技含量丰富的文化传播内容。  相似文献   

5.
胡钰  王敏 《现代传播》2022,(10):27-33
当代媒介理论的发展日益活跃,展现了“万物皆媒”的视野,但也使媒介研究可能滑入“泛媒介化”的陷阱,让媒介研究显得琐碎化与牵强化。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为代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对于反思既往媒介理论中的“媒介中心主义”偏向具有指导意义。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媒介具有物质与交往双重属性,应当从具体的交往实践出发把握媒介的本质,坚持以唯物、辩证、实践原则来建构当代中国媒介理论。  相似文献   

6.
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评(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媒介可信度”不仅是个体对于媒介的态度和评价,更是一种与特定的社会结构、媒介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媒介可信度”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乃至相关社会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本文旨在对西方丰富的“媒介可信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为中国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西方的相关研究划分为源头、端倪、创始、发展、繁荣和整合6个发展阶段。“媒介可信度”的概念也随之经历了重大变迁,从当下的界定来看,主要指受众对于媒介机构、媒介信息及媒介渠道可信赖属性的评估,包括多个维度。相应地,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主要包括了来源可信度、信息可信度、渠道可信度三个主题,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媒介可信度”概念/指标探讨、“媒介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某种媒介的可信度、对比不同媒介的可信度、比较从业者和受众的可信度认知、“媒介可信度”传播效果研究等六个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早期的研究以调查法、单一维度测量和定类变量为主,当前则呈现出多元和融合的态势,但定性方法仍嫌不足,量表的指标条目模糊雷同,调查对象单一,制约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7.
董向慧 《传媒观察》2023,(12):80-89
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夏王朝建立之前,中国存在着一个传播史上的玉器时代。玉器是史前天文观测和传播天文知识的主要媒介,后发展为神器、法器、礼器、饰器和葬器。围绕着史前玉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媒介域”。玉器“媒介域”发挥着记忆工具、权力装置和社会组织核心的功能,建构特定的时空组合。围绕着玉器这一“媒介域”,形成了中国文明特有的宇宙观、伦理观与传播观。史前玉器对华夏传播至少有三个方面深远影响:一是以“器以藏礼”的方式承载和传播礼乐文明;二是传播仪式观的思维取向成为理解华夏传播的重要线索;三是史前玉器“媒介域”使得传播权力高度集中,对于理解传播权力变迁与圣王崇拜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翼青  李璟 《新闻大学》2022,(9):1-13+117
20年前“媒介生态学”的译名之争,揭示了实体化的媒介生态学和媒介环境学的根本差异。不过,在媒介极其体系化、复杂化和网络化的今天,它们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前者对“媒介”和“生态”两个术语进行常识化处理,反映了一种实体化的媒介观,后者忽视“环境”与“生态”之间的微妙差别,走向了一种二元、静态和平衡的世界观。面向愈加强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新的媒介生态学视角正在生成,该视角主张直接处理生成与动态的问题来重构媒介生态学,尽管其理论体系并不成熟,但深化了传播学界对媒介和生态问题的思考,为媒介哲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际遇,着眼传播研究深化的时代需求与未来走向,邵培仁教授新著《媒介地理学新论》展示了迈向关系范式的媒介地理学研究图景与实践价值。根基于communication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关系意涵,该书锚定媒介与地理互嵌的范畴共同体,重新发现元媒介意义上的传播意蕴;以时空勾连中的“关系转向”立论,将媒介视为“天地人一体与延伸”的关系存在,搭建以“空间、时间、地方、景观、尺度”为核心关系轴的媒介地理学研究框架;以多学科范式的整体式视域融合建立媒介地理学学科范式,具象并回应“人类整体传播学”的问题空间;在天下文明观的坚守中彰显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传播学旨趣,释放中华传播思想的科学性与时代性话语创新价值,激活人类实践研究与人类文明创新的媒介地理学想象力。  相似文献   

10.
颜维君 《今传媒》2016,(10):42-4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已经呈现出终端融合、渠道融合和行业融合的趋势,但传统的大众传播研究视角对于媒体在这一大融合背景下呈现的困境解释仍有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媒介融合中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大众媒体的变革与人际传播研究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期对人际传播研究在媒介融合研究中的应有价值与重要意义进行探讨,并试图从人际传播的视角来对大众媒体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在媒介融入受众生活,对社会影响越来越深入的当下,媒介化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论文在对媒介和媒介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媒介化的形成及条件、媒介在媒介化中的角色和媒介化对媒介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建构出了媒介与媒介化的互动机制.文章认为,媒介与媒介化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改变与被改变的直线性关系,而是媒介与社会互动意涵的进一步彰显,是媒介传播理论在地化实践的一次尝试.在媒介与媒介化的互动过程中,媒介的传播行为渐渐带有一定的社会性, “媒介”也成为社会变迁和社会关系形式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钟丹 《新闻通讯》2009,(12):36-37
媒介素养是由西方的“medialiteracy”翻译而来的,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1997年,中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卜卫女士在其《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中,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被现今的众多学者公认为是中国大陆研究媒介教育的第一人。卜卫在该篇论文中将“素养”一词推及到媒介教育领域,“在媒介教育研究领域,被引申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于媒介的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眼于当前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深层影响,试图借用媒介环境的相关理论,从媒介技术角度来研究互联网是如何从自身符号系统影响到信息的流动、如何从自身传播系统来影响到社会主体的传播习惯及行为,及影响整个媒介环境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探讨数字传播时代下,以主持人身份存在于互联网音视频节目中的知识分子通过建构三重不同维度的媒介地理图景,实现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与认知交换。通过引入媒介地理学视角,推导得出客观的“存在的现实”转变为经过主观加工后的“偏爱的现实”的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在快速流变的数字化和媒介化社会中,“媒介”逐渐成为传播理论关注的焦点,媒介理论研究也成为了传播研究这10年最重要的领域之一。10年来,围绕媒介本体的重新定义、物质性研究、媒介化理论、媒介与身体以及媒介理论的其他分支方向,学者们展开了富有想象力但缺少共识的讨论。尽管新理论、新概念和新方法不断涌现,传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但媒介理论仍然需要更多经典的研究和深入的对话。  相似文献   

16.
媒介全球化与公众媒介素养结构的调整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龙 《现代传播》2004,53(4):26-29
中国社会虽然有多年改革开放的基础 ,但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文化进入 ,还是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全球化给文化消费带来很大的变化 ,对受众的影响自然也带有强制性。媒介技术的全球化、跨文化传播、市场化与媒介内容的变迁、媒介再现的浅化等问题都需要我国公众的媒介素养在媒介知识结构与媒介功能观念、人格主体重塑、能力结构等方面做出顺应时代要求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在后互联网时代,媒体不但是信息传播的媒介,而且是产业链重组以及社会生态重构的中介;不但是信息传播的平台,而且是社会应用的平台.主要表现在:其一,作为关系的中介:从信息生产到关系生产;其二,作为智能的中介:从信息社会到智能社会;其三,作为创业的中介:从信息平台到创业平台.对于媒体组织而言,从媒介到中介的转型,就是要适应后互联网时代的变化而做好布局,以实现“跳出出版做出版,超越媒介看媒介”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知识社会学建构的视角反思西方主流媒体对于“阿拉伯之春”与“占领华尔街”两次社会运动的报道,认为依靠其强大的技术条件与传播能力,西方主流媒体遵照自身的社会结构属性与媒介报道规则建构了“适宜报道的社会运动”.但是由于现今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这种传播霸权正在被“另一种现实”所打破.  相似文献   

19.
薛龙  康家伟  薛桂康 《今传媒》2016,(10):50-52
媒介素养是身处媒介社会化中的人们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本文基于关中城镇中学生媒介素养调研,结合从传统媒体、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背景转化,结合有关文献分析指出中学生媒介接触的群体性特征较为明显,中学生的媒介认知较为理性、辩证,媒介接触率与可信度呈现反差,互联网媒介伦理教育对于中学生具有紧迫性,中学生的参与式传播意识与技能需要加强,进而提出了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策略。  相似文献   

20.
《青年记者》2021,(2):55-55
上海师范大学钱晓文教授所著《跨学科视野中的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丛书”重要的一部,近期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媒介融合与传媒转型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其研究采用现代化范式,围绕传媒公共性、专业性与商品化之间关系的解构与重构这一重大命题,立足于新闻传播学,以跨学科的学术视野从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等多重维度重新阐释媒介融合的内涵、功能及特征等,并提出应建立以公共性为主导、以专业性和商品化为支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体系;从媒介文化角度看,传媒融合转型是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再重构,目标是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