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腾云飞 《大观周刊》2012,(50):31-31
民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叠而民俗以空间观念划分类型可分为“农村民俗”与“城市民俗”:它们作为彼此分离又相联系韵文化范畴在翻常生活中无形的控制着人们行为,我们从社会民俗的主要功能出发,分析城市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的内涵。探究城市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在社会结构、文化背景以及心理特征上的差异,但是随着社会的不一发展,以及更多因索的出现,城乡民俗文化呈现出整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媒介工具的介入,给民俗文化带来全新的存在和传播介质,并成为民俗文化新的寄居场域。在媒介化社会中,民俗作为原生态文化与民间社会生活的双重复合体,其生存形态与传承方式在不同程度和层面上发生变化。在大众传播视域及媒介传播现实中,民俗文化的话语构建在不同维度、不同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话语序列,具有不同的意义生成。  相似文献   

3.
"行通济",是佛山一项影响深远、而又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其核心的仪式是"过桥",内涵是求行运、生子、发财。佛山人"行通济"特意绕行一些关键节点,反映了人们对于古镇的安全、命运、福祉的一种深度关注,实际上整合了桥亭铺区的神圣与世俗空间,以象征性仪式表达了佛山人在剧烈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确保地方神圣和世俗秩序的愿望。佛山人选择正月十六日"行通济",是在实际日常生活的基础上结合佛山作为工商巨镇的地方特性而形成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实践。"行通济"民俗,实质上是将个人对于丁财、安全、福祉、秩序的要求,与地方的空间布局、信仰系统、地方历史人物和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以此建构人们的文化记忆。通过对"行通济"民俗仪式的解读,我们认为,民俗本质上是一种地方化的文化记忆,其意义在于加强地方认同。  相似文献   

4.
时代的发展使得民俗传承途径发生变迁.作为文化事业单位的公共图书馆要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就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馆藏民俗文献入手开展民俗文献数字化和民俗资源共建共享,同时要与博物馆、档案馆、民俗学研究机构、民俗团体合作,进行民俗调查和民众访谈,并利用公共图书馆的Web2.0互动平台向用户征集民俗资料、传播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5.
菅丰  ;陈志勤 《文化遗产》2008,(4):105-111
城市化和现代化这种社会状况的变化,使存在于这个社会中的民俗文化产生了很大的质变。一方面,城市化和现代化被认为导致了民俗文化的衰退,甚至是使民俗文化走向崩溃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当城市化得以充分发展,且很多民俗文化不断消失的时候,反而激发了重新高度评价这些传统文化的势态。更进一步地说,虽然城市化和现代化使民俗文化产生了诸多变化,但其作用并非一定会导致民俗文化自身走向衰退和崩溃,有时反而会使民俗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由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要找到民俗的变化规律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从现代民俗学的观点来研究民俗的传承过程时,我们不仅要认识其本质的一面,也必须考虑围绕这个民俗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外在要素对其的影响。本文即是以斗蟋蟀这种传统的中国文化为素材,对城市化、现代化所引起的民俗文化的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汉代社会动荡,战争不断,道教和佛教迎合了民众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尤其是对死后灵魂世界侵入极大的关注,显示出民俗巨大的渗透力和张力。镇墓习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民俗文化事项,在古代文献中有大量记载。以出土的汉代镇墓实物为主要依据,结合历史文献互相印证和探究古代民众对死后灵魂世界的构建,可以展现当时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观念,为研究古代宗教信仰和丧葬习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文铮 《兰台世界》2007,(4S):62-62
民俗化既是体现社会表层本身的生活化,又是深层社会化的基础。它作为一种将社会化的内涵以物化形式和行动化的方式表达的基层化,即以人的观念表现出来的,以各种工艺,生产活动,仪式,习俗和禁忌等事项影响人们的行动和心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高杰 《今传媒》2012,(5):150-151
近几年来,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关于讨论民俗文化和传播学关系的浪潮,继而出现了"民俗传播学"、"影视民俗学"等一些新兴概念。这些理论的产生,推动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影视民俗化,即对民俗事象的影视化表述,也就是基于民俗学的视角来探究影视剧的内涵和形式,它可被视作对影视剧的民俗学读解,从中揭示出影视剧创作和审美欣赏的一些独特规律。把民俗文化元素有机地运用于影视创作之中,无论是从内在精神上,还是从外在形态上,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便捷而有效地赋予影视一种浓郁的民族气质。因此,在影视创作当中,"民俗文化资源无疑应当成为探寻与建构民族风格的根本路径"。谢尔曼认为,民俗学影视在描述表达性文化的同时,它本身也作为表达性文化在表演。就影视剧而言,需要通过剧中人物的活动,包括他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来向观众叙述整个故事情节,因此,他对于民俗的  相似文献   

10.
何屹 《档案时空》2012,(4):25-27
在非遗和社会记忆工程的推动下,各地为传承和保护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逐步对优秀健康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及数字化处理,形成了系列的民俗文化资料,其中有的已经申遗成功或正在申遗,这些珍贵的民俗档案资料是随民俗而传承下来的物态文化,是了解地方历史、风土人情的重要资料。地方综合档案馆一直在采取多种形式把散存在社会上的民俗和民间文化艺术珍贵档案资料征集进馆,形成特色档案。但由于各  相似文献   

11.
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告与民俗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重点论述广告创意中中国民俗、民俗文化运用的意义,从而提出如何正确地在广告中运用民俗文化以增强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韩荣  程欣 《文化遗产》2014,(2):149-156
舞狮是中国传统民俗,绵延至今,其形式由于地域不同,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其舞狮面具也形成南北各异的视觉艺术特征。佛山、邳州两地舞狮面具历史悠久,分别是南北两地舞狮面具的典型,不同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使其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两地制作工艺流程均有扎制、扑纸、彩绘和装饰等步骤,佛山侧重添加装饰,邳州偏爱立体雕塑。南狮以"神似"为基础,展示出"圆、柔、秀、美"的艺术魅力;北狮以"形似"为标准,体现出"浑、实、雄、健"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刘茜 《陕西档案》2023,(4):28-30+1
民俗民族档案是对当地民族及民俗文化最真实的记录与反映,具有非常宝贵的文化价值与情报价值。本文尝试论述民俗及民族档案的概念和特点,地方各级档案馆在收集保管利用民俗、民族档案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举措,以及民俗、民族档案对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的独特意义和档案馆如何发展具有民俗、民族特色的档案文化创意产品,从而阐述了收集、保管、利用民俗民族档案重要的社会、经济、文化及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欣彤  申雪凤 《视听》2023,(12):132-136
区域文化形象体现区域的文化特征和精神象征,能加强区域识别和记忆,提升区域竞争力。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广西重视特色民俗体育的发展与传承。2022年,广西特色民俗体育相关短视频引起网友的积极讨论。本研究以探讨短视频内容对广西区域形象建构意义为目的,对民俗体育短视频进行视听觉语言、内容元素和叙事风格三方面的内容分析。结果显示,视听语言意图让观者感受到传统民俗运动积极参与和传承的区域景象;民俗文化的画面呈现较为丰富,但内容类别不够多元,观念类民俗、人文景观类民俗未能充分凸显;短视频主要通过科普型和趣味型两种叙事风格对外展现广西民俗文化。综合上述三方面的具体类目进行分析可知,短视频建构了活跃爽朗、新奇有趣的广西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5.
唐代民俗丰富众多,节日民俗、社会民俗、游乐民俗、边塞民俗、生产民俗均和旅游活动密切相关,民俗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旅游风气的形成,对唐代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民俗是文化传承和展示民间技艺的艺术语言,经漫长时间的淬炼,与地域环境、民生相融,形成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建筑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能直接反映传统文化风貌.2016年5月,科学出版社推出李琰君教授所著的《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文化研究》一书,以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门、窗为研究重点,对其分类、演进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并介绍了传统民居门窗制作工艺、材料应用、图案色彩、民俗审美等信息,为读者揭示关中传统民居门窗文化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从民俗文化的视域出发,基于节日整体依存的载体(文化生态)、节日内容的表现客体(节日习俗)、节日活动的行为主体(民俗大众)和节日运作的组织介体(各社会机构)四个维度构建了节日民俗系统,深入分析了我国传统节日生存困境的根源。同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视角,构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系统,分别从节日传承与保护的识别系统与实体系统出发,根据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具体提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路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颜雪洋 《东南传播》2012,(4):99-100
节日民俗大多是从远古时期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文化沉淀发展流传下来,是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民间文化思想、民间信仰等悠久的文明沉淀和凝聚。面对节日民俗文化逐渐被淡化的现象,本文将节日民俗与动画创作相结合,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展望节日民俗类动画的创作前景及创作价值,探寻节日民俗文化类动画的市场投入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绵竹年画《迎春图》的品赏中,浅析了清末时期文化与经济繁荣的绵竹盛大的"迎春"民俗活动,指出当时的绵竹既传承着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主流民俗文化,同时又融入了属于自己的地域性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0.
春节长假期间,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以我国春节民俗民风为主题推出了"红红火火闹新春"迎新活动,通过"巧手编织中国结"、"民风民俗大家说"、"申城发展百事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市民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此次活动作为市教委2007年寒假期间首推的学生活动,不仅吸引了全市学生的参加,还激起了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