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庆和 《新高考》2007,(Z2):25-27
【考点精析】对文言虚词的考查,2006年《考纲》明确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2007年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就说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十分重要。所以,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而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  相似文献   

2.
一、实词和虚词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实词和虚词在语汇意义上的区别是:实词有实在意义,虚词一般没有实在意义。如实词“笔”的实在意义是“用来书写或绘画的工具”,有钢笔、毛笔、园珠笔等,而虚词“所以”就没有实在意义。实词和虚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区别是:1.实词可以用语序手段直接组合,虚词则不能。如“他”和“学习”这两个实词可以按语序组合成“他学习”或“学习他”两个短语,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2.实词可以充当句子成分,而虚词除了副词之外,一般不能。3.实词带上语调或  相似文献   

3.
汉语研究史上曾经把虚词叫做:词、辞、语词、语辞、语助、助语、助词、助辞、语助词、语助辞、助语辞、助字、虚字。“虚词”这一名称,到清代才产生。复言虚词是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顾炎武和刘淇称之为“重言”,王念孙称为“复语”,杨伯峻叫做“复词”,一九六○年北京大学中文系五六级语言班编的《汉语发展史》叫做“复音虚词”。单音虚词和复音虚词都可以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前人对复音虚词不大重视,没有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立法表达中,存在许多用来联结法律规范各组成部分的虚词,如“可以”、“必须”、“不得”、“应当”等,这其中“应当”是用的最多的。然而,这些在立法中使用频率颇高的虚词,却没有得到法学界应有的重视,其结果就是立法表达中出现了一些相关的混乱。因此,应当重视对“应当”等虚词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学生阅读古典作品,往往感到文言虚词不好理解,这是因为文言虚词变化较多,同样一个虚词,在不同的场合作不同的解释。常用虚词的数目虽然不多,但用得频繁,作用重要。因此在教学一篇文言文时,如何区别、比较、明确一个虚词在不同句式里的表达作用,是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在《鸿门宴》一文的教学中,我集中地比较了“为”“之”“因”“且”“故”“于”“以”“而”等文言虚  相似文献   

6.
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语句不可缺少的部分,对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掌握得不好,就会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产生负面影响。高考考纲要求考生掌握的虚词不多,但由于虚词用法灵活,要弄透弄懂也不容易,因此有必要认真探讨。一、考点解读《考试大纲》在“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总体要求下,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也是读懂文言文的基本前提。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虚词,即2005年《考试大纲》明确划定的18个。对于文言虚词的考查,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伟明先生在其《语文高考和教学改革》一文中指…  相似文献   

7.
【考点精析】文言虚词在2006年的高考大纲中明确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2007年则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就说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十分重要。所以,复习文言虚词,—般不要求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而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文言虚词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汉语的虚词研究可谓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学者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虚词及其用法;汉代以后,虚词研究有所发展;到了宋代,我国学者开始提出“实字”“虚字”这两个词类名称;清代是中国古代虚词研究的鼎盛时期,整个虚词研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一般是单独作句子成分,但有帮助造句的作用。正确理解虚词,恰当运用虚词,这对小学生来说,无疑是学习上的难点。我在阅读教学中初步摸索了一些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虚词的方法。一联系课文,讲清意义虚词的作用和意义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教学。《做风车的故事》(五册18课)中“几乎”一词,我先让学生读出“他停下来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这句话,然后问:“牛顿到底回家没有?”学生说:“牛顿回家了。”“牛顿回家了,前面为什么用上‘几乎’?”同学们经过思考,说:  相似文献   

10.
在对外汉语的虚词教学中,同义虚词经常被学生用错。教学中同义虚词的比较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就介词“顺”和“沿”提出具体的用法比较,并用简单的方式帮助对外汉语学习者和教师很快掌握这两个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道教史的角度追溯了“步虚词”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起源,重点论述庾信《道士步虚词十首》的内容与特色,指出了文人改造“步虚词”的实绩,即在继承传统“步虚词”的宗教形制外,融入了文人自身的意识理念与价值评判,反映了对现实世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考点说明]虚词这一考点是近几年考得比较多的。在这一考点上,我们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①介词的错用,如“对”、“在”、“向”、“及”等;②助词的误用,如“着”、“了”、“过”等;③常见关联词语的误用等。复习时,请先认真温习一下有关虚词的定义、特点,把兼类虚词作一个好好地分类辨析。[强化练习]1.依次填入下文中①—⑤标号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美两国保持正常稳定的关系,①符合两  相似文献   

13.
《经传释词》十卷,清王引之撰,此书代表着传统训诂学研究虚词的最高水平。该书成书后,在当时就备受推崇。论者以为,是书在有清经学中乃独绝千古之作。对《经传释词》“与”字条的梳理,可以从中窥见王氏治学的门径,并检讨其不足。研究虚词及其义项的来源,对其意义进行系统整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正确使用词语”是高考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占分相当重,其中虚词的运用是近年来必考的方面。对虚词的考查,命题形式是选择和填充。选择主要是选虚词使用正确的项。这就要求会辨析虚词运用是否恰当,知道虚词运用不当的常见情况。对于虚词运用不当的情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归类。在此,我们将虚词运用上的毛病归为以下六类:(一)不该用而用这一类毛病中,我们要留心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要注意“的”的使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动+的+名≠动+名例如:写的信≠写信看的电影一看电影买的书≠买书从语法上讲,左边的表示修饰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用的虚词,而外国留学生在使用这个虚词时,出错率较高,原因在于以往对这个虚词的解释比较笼统。本文在考察“为了”的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为了”表目的和原因两种意义在句法语义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2006年的17套高考试题中,有13套直接设题考查文言虚词这一考点,两套全国卷、上海卷和湖北卷把它暗含在翻译题中考查。虽然《考试大纲》上要求考生掌握的虚词数量很少,但掌握起来却很困难,因为虚词的使用频率高,用法非常灵活,和现代汉语相比,变化也比较大,可它的作用非同小可,实词常常要靠虚词的帮助(组合、连接、修饰、辅助等)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从而显示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情感,所以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是读懂文言文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文言虚词的考查特点1.考查范围所考查的虚词均为常见的,一般不超出大纲规定掌握的范围,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虚词。在这些虚词中,又以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如对“以”“之”“而”“其”“乃”等虚词的考查次数为多,像在今年的高考中,有8套试题考查了“以”,5套试题考查了“而”“其”,4套试题考查了“乃”“之”。2.题型设计高考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直接出现,一是放在句子翻译题中综合考查。选择题一般只要求比较判断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与在翻译题中要求指明其意义相比,...  相似文献   

17.
《荀子》虚词“安、案、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案、桉在《荀子》中是异形同意词。历代学者对这几个虚词的解释采取了贯用的辞训式的方法。这种方法对解释实词确实很有效,但用来解释虚词则不太合适。这种以词解词的方法说明不了虚词与上下文之间的语法关系,使读者很难把握虚词的语法意义。因此虚词的研究方法必须从辞训式的窠臼中解脱出来。从“安、案“桉”用例的实际出发,这三个虚词应分属两个词类:连词、副词。这两种用法只是在先秦古籍中出现,汉以后这种用法就消失了  相似文献   

18.
初一学生学习虚词时,对“在”“啊”“了”两词性辨别比较困难,因这几个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性不同。但我们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还是能够分辨清楚的。一、“在”的词性辨别“在”字在不同的句子里语法功能不同,可  相似文献   

19.
【考点说明】“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一能力点近几年在高考的复现率为100% ,尤其是对“以”“之”的考核。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为15个 :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高考命题的特点是 :①扣准“在文中的用法”单独命题 ,而且大致表现为常见用法 ,不涉及特殊用法 ;②结合文意 ,考查虚词的比较用法。同现代汉语一样 ,在文言句子里 ,一个文言虚词的词义是受其词性限制的 ,同时一个词可能有多个义项。虚词通常起到组合、连接、辅助实词而成为完整的句子的作用 ,来体现不同的意思 ,抒发不同…  相似文献   

20.
1999年高考对虚词的考查,不只是单列一题考查,还在语病题里作了考查,其中“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句中的错点就是用错了虚词“关于”。将来的高考是否单独考查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具备依据前后关系,准确地选择和运用相关虚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