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说"我说"     
现代汉语中,"我说"是一个主谓短语,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发生了词汇化和语法化,从而成为一个多义形式,具有主观性功能、情态功能,话语标记功能。在一个共时平面上,结合语音、语义和句法分布词汇化、语法化等方面对"我说"结构现象进行解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个健康传说有时传得越广,距离事实就越远。然而,传说的威力就在于它被如此多的人说起,以至于人们根本不会去质疑。我们每天都在按照这些“众所周知”的说法吃喝拉撒,正因为如此,尝试搜寻这些传说的源头,并一探其真伪,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家教世界》2015,(5):8-9
素有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世界杯"之称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在美国洛杉矶举行,28名来自中国内地的小科学家带来了21个参赛项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高二学生姚悦凭借"光学计算机算法研究项目"摘得计算机科学类最佳奖。  相似文献   

4.
素有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世界杯”之称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在美国洛杉矶举行,28名来自中国内地的小科学家带来了21个参赛项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高二学生姚悦凭借“光学计算机算法研究项目”摘得计算机科学类最佳奖。  相似文献   

5.
“心动”与“摹仿”是中西古代文学创作论最有代表性的两个范畴,它们揭示了中西古代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由于二者的生成条件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理论内涵,并衍生出了不同的审美原则和艺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物理教学中,常遇到有关牵引力问题,如何正确理解汽车牵引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各种刊物时有文章阐述“汽车牵引力问题”,有对汽车牵引力概念作研究的,有关于牵引力做功与否争论的。笔者读了有的文章后很受启发,但也发现有的文章不能自圆其说。仔细看来,发现教材和各类刊物关于汽车牵引力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说法一:牵引力是地面的摩擦力产生。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出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物理第一册第55页这样阐述:汽车的发动机驱动后轮转动,由于轮胎和地面之间有摩擦,车轮向后推地面,地面给车轮一个向前的…  相似文献   

7.
过去,谈论先秦儒家诗学比较注重其伦理性内容,其实从孔子到孟子以致汉代的董仲舒,他们对《诗》的读解有比较浓厚的解释学思想。而这一思想是建立在春秋说《诗》“断章取义”的社会风气上的,当时赋诗者借《诗》言志,听诵者借诗以“观”志,这里的“志”是赋诗者所言之“志”,而非作诗者之“志”。赋诗行为的听者与诵者双方,所凭借的是“以类取,以类予”的思维方式,“类”即是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引譬连类与感发志意)。在战国时期赋诗的语境不再存在,孟子针对“断章取义”之不足提出“以意逆志”的说《诗》方式,但“断章取义”在说《诗》过程是不可避免的,故有论者提出“诗无达诂”的阐释方式。  相似文献   

8.
说"艸"     
"艸"即"草"的本字.本文首先介绍了"草"的源流演变以及与"草"有关的词语组合;然后介绍了<说文>中的"艸"部字,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类;最后,从"草"的喻意出发,介绍古代文学作品中"草"的象征意义,以及当今社会的"三草"理论.  相似文献   

9.
说"天"     
语言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考察某个文字形式与意义的起源,发展和变化,往往可以窥视出其所系文化观念形态体系的内核,本文搜集整理了大量古文献中“天”字的用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天”字意义的演化过程,以及它为核心的一系列词语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0.
说"潮"     
"潮"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结合起来的词越来越多,它的涵义也越来越丰富.本文以认知中的隐喻为基础,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潮"的常用义演变、发展的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11.
说"哭"     
"天空灰得像哭过,离开你以后,并没有更自由.酸酸的空气,嗅出我们的距离,一幕锥心的结局,像呼吸般无法停息……"这首歌从一开始就用一个"哭"字奠定了整首歌的基调,笼罩着淡淡的忧伤.  相似文献   

12.
说"床"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传统名篇,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对"始扶床",许多大中专文学作品选几乎都没有注释,现在通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选有此篇,它注释为"刚能扶着床走",我认为这样的解释不妥.不妥之处,只要细看上下文的抵牾,便可清楚.理由如下:课文开篇写刘兰芝成长的经历"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颂诗书,十七为君妇",得知刘兰芝的年龄是十七岁,按古代"笄冠"之俗:女子是十五加笄,男子二十加冠.而刘兰芝加笄两年后,嫁给焦仲卿,在当时应该属于大龄晚婚了.那么仲卿家的小姑,如果这时才"刚能扶着睡床学走路"(笔者姑且按课本注释把"床"说成卧具)实属费解.  相似文献   

13.
说"无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研究会成立到现在已经十年了,第一届年会是1992年在广西平乐召开的,第二届在温州,第三届在烟台,第四届在博爱,第五届在桂林,第六届到芜湖来了.这是一个佳话,  相似文献   

14.
说"心得"     
历来的作文教学都强调读书,总把"多读"与"多写"并提,没有不提读书而只讲写文章的.这道理在于不读别人的文章就不知道文章是怎么回事,就不可能写文章;不读别人的文章,不用别人的思想内容修养和提高自己,作文就难有话讲,更难写出好文章.  相似文献   

15.
说"人才"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于6月颁布了.首先,吸引笔者的就是<纲要>开篇对"人才"的界定:"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相比传统的"人才"定义,如<现代汉语词典>的"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和<辞海>的"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纲要>的定义显得具体而有特色.  相似文献   

16.
17.
说"南山"     
古诗文中的"南山"大多指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的终南山,首见于《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大意是:犹如上弦的月,好比初升的日,恰似长寿的南山,不会崩坍陷落.后"寿比南山"常用来比喻人长寿,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相似文献   

18.
说"五"     
“五”,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数目,四加一后所得。”“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五”这个数字,是极受人们崇拜的,在古人的生活中,人际关系被概括为“五伦”;修身养性须遵守“五德”;文化典籍有“五经”;贵族等级有“  相似文献   

19.
"羽扇纶巾"也写作"纶巾羽扇",意即头戴纶巾,手持羽扇。这是古代流行的儒将的装束。 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相传为诸葛亮在军中首先使用,故又称"诸葛巾"。由于冠戴此巾给人  相似文献   

20.
说"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中,选录了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其中有一句“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课下注释中对“媵”的解释是“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妃嫔媵嫱”统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对于“妃、嫔、嫱”,我们并不陌生,而“媵”却不常见,课文注释中解释的也较为简略,“媵”制其实是我国古代一种“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仪礼·士昏礼》郑玄注:“古者嫁女必侄娣从,谓之媵。侄,兄之子;娣,女弟也。”就是说,一个女子出嫁,一定要有她的兄弟的女儿和她的妹妹随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