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灰尘的旅行》(六年制第十册)一文在讲了灰尘的旅行对人类的四点危害以后,用“最后”一词作结,恰当吗? 尤从高  相似文献   

2.
《孟子二章》"思考与练习"第四题例句2为:"万钟于我何加焉!"题意和《教参》对其中"焉"字的解释都是兼词.然笔者认为这里的"焉"是地道的疑问语气词.杨伯峻的《孟子词典》"焉"字第六义项就是语气词,并举"则牛羊何择焉"为证."焉"作语气  相似文献   

3.
吴福熙先生《古代汉语》115页认为《史记》中的“境壤界”“是把三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联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概念”的联合式的词,并举了一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语言学界出现了否认一词多义的学术主张,但本文作者仍持传统观点.文章的分论点有:汉语不是表音文字而是表意文字,引伸的手段在许多民族的语言中都是比较普遍的,在汉语中字、词不能截然分开.  相似文献   

5.
我省一九七八年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课《赣南游击词》一课的练习二这样说:“开头四节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游击队员一天艰苦的战斗生活,试将它们改写成一篇短文”。我省一九七六年初中语文第二册也曾选用此词为第十一课,课后练习二也认为:“开头四节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游击队员一天艰苦的战斗生活……”这四节写的只是游击队员的一天的艰苦战斗生活么?这组词第四节开头写道“夜难行,淫雨苦兼旬”,诗句说明,这个夜晚,是淫雨连绵长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五册《公输》“请献十金”句,课本的注释是:“金,古代计算铜质货币的单位,一斤为一金。”我以为这个注释不妥。《正字通》:“或曰,史记注,臣瓒曰,‘秦以一镒为一金,汉以后一斤为一金,盖汉以前以镒名金,汉以后以斤名金也。镒者,二十四两;斤者,十六两也。’”(见《康熙字典》)《孟子》:“于宋,馈七十镒而受。”赵岐注:“古者以一镒为一金,一金是为二十四两也。”《墨子》与《孟子》均先秦作品,据此,“请献十金”句中的“金”字,应该用汉以前的货币计算单位去解释,即“一镒为一金”,这样才符合原意,与作品的时代特点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近日偶翻1996年第5期《书摘》,上面刊登了著名作家梁晓声的《男人的嫉妒》一文,其中有这么几句:中国古代有一则成语——“一桃三士”。讲一个桃子不知究竟该赐给三个有功大臣中的哪一位,结果他们互不相让,以决斗分雌雄,最后皆死于对方的刀剑之下……梁先生这里所说的“一桃三士”实为“二桃三士”之误。此典出自《晏子春秋·谏下》。  相似文献   

8.
一个留学生第一天在国外的学校上学,心里又兴奋又紧张。一个美国人见到一张新面孔,为了表示友好,就问:  相似文献   

9.
鸟山明、井上雄彦、青山刚昌、宫崎骏、林欣颖、田中芳树、藤岛康介、金英珠……你听说过这些名字吗?“周边”这个词的新含义你知道吗?即使不知道这些,你也一定看过《灌篮高手》、《火影忍者》、《未来之城》、《头文字D》、《名侦探柯南》、《樱桃小丸子》吧?上面的那些人物都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学习》2001,(1):47-48
  相似文献   

11.
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的词。耍弄清叠音词是否都是单纯词和如何区分叠音的单纯词和重叠式合成词等问题,我们应先弄清单纯词和合成词的概念。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如“人、山、仿佛、法西斯”等,这些词本身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解释。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例如“人民、司机、语言学家”等,这些词包含的每个语素都表示一些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整体意义。要辨认一个词是单纯词还是合成词,必须从分析这个词包含语素多少入手,只有一个语素的是单纯词,不止一个语素的是合成词。有些叠  相似文献   

12.
词的比喻义,虽是通过基本意义的借喻而形成的,但作为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成了多义词的一个义项,自然只是一个“词”。而比喻则不同,它作为一种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修辞方式,是就句子的整体内容来说的,当然不可能只是一个“词”。因此,设计要求辨析“句中加点词哪是比喻义哪是比喻手法”的习题(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高四册《语文基础训练》第8页),就很值得研究了。例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一句,我们只能说“加点词”是比喻体,没有比喻义,但若将它看作比喻,那叫人怎么能够接受呢?当然,比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兼词"是古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对于兼词,我们可以从词义和读音两个方面去理解。从词义上说,兼词的词义是两个词的词义的组合:从语音角度看,兼词基本是合音字,即其读音是由两个字的声韵调拼合而成。杨伯峻在《文言文法》中说:"这类词的特点是,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有些是合音词,有些却不是合音词,譬如常用的‘诸’字,有时是‘之于’两字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那么,这一‘诸’字便同时既起代词  相似文献   

14.
3月12日,在浙江杭州《都市快报》16版上关于明星巩俐、张艺谋等人的报道中,写道:“巩俐和张艺谋只是探着身子浅浅地握了一下手,但是却和周润发来了个夸张的熊抱。”3月13日,该报纸就刊登了读者的来电,对“熊抱”这个词提出质疑。对于“熊抱”之类的,笔者去网上翻找,无论百度,还  相似文献   

15.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显然,这是一次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 元朝统一中国后,将其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个等级,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并规定这四等人在做官、科举、打官司等诸多方面享受不同等次的待遇,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逐步加剧.  相似文献   

16.
秦始皇首创大一统国家,但行政苛暴,集大功与大过于一身,具有两面性。这与其家庭环境、时代、地位及秦国历史传统有关。故对秦始评价应客观。  相似文献   

17.
<正>《光明日报》2015年11月09日13版的一篇文章《"非虚构写作"与散文的审美性》中有一段话:近年来,散文写作界掀起了一股新的写作潮流——"非虚构写作"。这一写作潮流的始作佣者是《人民文学》。这里的"始作佣者"有两个错误。一是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都没有"始作佣者"这一词。所以,这里应该是作者笔误,"始作佣者"应为"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18.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显然,这是一次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元朝统一中国后,将其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个等级,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并规定这四等人在做官、科举、打官司等诸多方面享受不同  相似文献   

19.
初学英语,一般最先学到的动词就是be(am,is,are),它的词义是“是”。常有老师编顺口溜“我用am,你用are,is用于他、她、它,复数要用are。”帮助学生记动词的三种现在形式。久而久之,同学们的理解会形成定势,凡见到be及它的变化形式都要往“是”上想,这样容易造成理解错误,误译或错译句子。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扩展,be动词是不能一概理解为“是”的。本文就在初中阶段所学不能译be为“是”的情况作一归纳,帮助同学们学习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针对社会上有一些人乱用误用"皇帝"这个词,把当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同封建时代的皇帝对等起来的情形,从两个方面发掘其错误的原因。从历史学方面来分析,皇帝是专制的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当今国家最高领导人是民主时代由人民选举出来的,二者有天壤之别;从词汇方面来探讨这个词",皇帝"这个词属于历史词语,可以在叙述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时候用上它,不能把它作为当今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头衔。现代汉语里使用这个词的条件:一是叙述历史;一是利用修辞手段;一是国际交往时有时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