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煜同学的写作水平比较高,她的《尽吾志而无悔》曾荣获中华第三届“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高中组一等奖(全国仅9名学生获此殊荣)。她游了扬州瘦西湖之后,写了一篇随笔《扬州慢》,描写游湖时看到的景象和内心感受,文笔流畅而优美。  相似文献   

2.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正在学校整理材料。过了一会儿,外面传来几个孩子热闹的叫声,我一听,马上意识到,这是今天去参加全县“车模”比赛的同学,我想知道他们今天比赛的情况,所以马上跑出去招呼他们,叫他们过来了解情况。只见他们都兴冲冲地跑了上来,嘴中不停地念叨着:“某桌同学是全县一等奖。”“哦,是吗?你们怎么知道的?”我听到这个消息也十分高兴,所以想得到证实。原来带队老师在比赛结束后,去询问了负责裁判的负责人,裁判粗略看了以后,说:“第一名是你们的,毫无疑问的了。”学生们知道结果了,怪不得会这样肯定。  相似文献   

3.
2012年我校以园区第一、第二名的成绩组队参加了苏州市小学生Logo语言竞赛。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两名选手均不负众望双双获得苏州市一等奖,占据了25%的一等奖名额。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窦一民同学以98分的好成绩一举夺得Logo竞赛苏州大市小学组第一名。面对成绩的取得,作为辅导老师的我感到非常满足和欣慰,同时也在如何辅导学生方面给予了我更多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开心一刻     
语言课的质疑“从下学期起,我们的各门功课全部都用英语授课。”老师宣布说。“不!我们会听不懂的。”一名同学反对说。“不要担心听不懂,学语言,说到底就是要多听,不断地听。你们每天都听我说英语,时间久了自然就会听懂。”老师解释道。“可是我每天都在听小狗叫,到今天也不知  相似文献   

5.
星期三课外活动时,我们组织开展了“幸福家庭”讨论会。会上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述说着自己家庭成员的优良品质和他们都为祖国做出的贡献。当一个同学发言刚刚结束,张××同学突然站起来说:“我家有爸爸、妈妈、姐姐,还有一个老不死的。”我听后正要批评他,他见我的脸色不好,马上改嘴说:“这不是我说的,是我听妈妈说的。”听他这么一说,我并没有责备他,只是告诉他这是不文明的语言,不许再说。事过之后,我想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我听了一所重点中学高一年级的心理辅导课,老师让学生描述自己上了高中以后的心情。有位同学说:“我在初中的时候考试成绩都是第一名,到这所学校后,别的同学比我的成绩好,感到有压力。”另一位同学说:“我在初中的时候是少先队大队长,但现在连小组长都不是,心里有失落感。”这个现象说明这些孩子心理上都有一些问题,需要调节。而学校的心理辅导课就是为了调节学生心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同学们听、说、读、写的能力,我用如下方法进行尝试:以互评“随笔”为内容,以“三分钟练说”为形式,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具体做法是:互评内容是“随笔”,即不规定范围、题目,只要是生活中有感受的、有兴趣的都可以写。时间安排在每堂语文课前五、六分钟,按学号顺序,每天由一位同学朗读“随笔”,后一学号同学主评,然后自由发言,展开评议。评议可以从命题、选材、中心,或遣词造句、修辞表达等方面有所选择地点评,不求面面俱到,不作硬性规定,强调同学习作中的主要优缺点,以鼓励为主。坚持互评“随笔”一年多,学生不仅…  相似文献   

8.
“‘94’湖南中师学生语文五项(听、说、读、写、书)全能竞赛”于5月16日至18日在郴州师范进行。我校按规定派出选手男女各一名参赛。通过激烈角逐,女选手赵容俗获女子组一等奖第一名,男选手陈善良获男子组一等奖第四名。总分列全省榜首。这两位同学能发挥这样好的水平,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与学校对他们的严格训练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怀念外婆     
课堂上的作文,多半是命题的,具有训练性质,诸多的限制,往往束缚了真情实感的抒发。而我们在不少同学的“生活随笔”簿中,却窥见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有各自的喜怒哀乐,有为人所不易理解的思想感情。因为是写给自己看的,所以这类出自心声的文章往往有血有肉,显得特别亲切可信。这里刊载的上海市民立中学高二学生马进的两篇“随笔”,虽然略微长了点,却堪称其中的代表。马进是回沪知青子女,他用笔抒写了自己独特的经历与感情,真实而感人。从今年起,本刊特辟“生活随笔”专栏,欢迎大家坦露挚诚的心迹,以出自肺腑的语言叙述各自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感受。来稿注明“生活随笔”。  相似文献   

10.
我在1995年高考中荣获广西文科总分第一名。消息不胫而走,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相继作了报道。不少同学向我讨教“状元”的成功之道。说实在的,我的成功,主要靠老师的辛勤培养,也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另外,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此,我很乐意谈谈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供同学们参考。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听”和“练”,切实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这里说的基础知识指的是各科课本中的知识点。知识和能力两者关系密切,扎实的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基础,提高能力是掌握知识的目的。要把这两者关系处理好,我的做法就是老老实实的“听”和“练”。“听”就是听好课,听教师讲解、分析,把教师的  相似文献   

11.
学会舍弃     
市级三好学生的名额只有一个。经过几番激烈的评选,我班的A同学与六班的B同学获得了同样的票数,并列第一。为难了,名额可只有一个呀!决不能让我班的A同学落选,于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在年级组教师面前列举A同学的成绩:县数学竞赛第一名;电子琴比赛获市一等奖;“爱我中华”演讲比赛获县一等奖;在他的带领下,班内多次获卫生、纪律流动红旗……可六班的班主任也毫不示弱,据理力争。情急之下,年级组长发了话:“把两位同学叫来,由各位老师出题,考考他们的综合素质。”考核的结果仍是旗鼓相当.不相上下。这回可真不好办了。  相似文献   

12.
我自小就是哥哥的“跟屁虫”。哥哥每次考试拿了第一名,我就像自己拿了第一名那样高兴,见人就说:“我哥哥可厉害了,考了第一名!”那种喜悦是没有人能够体会的。一次父亲对我说:“又不是你考了第一名,你高兴什么!记住,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于是我记住了第一句关于“炫耀”的话——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后来,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勤奋,我也常拿第一名,于是我就暗暗得意了,觉得一切在我眼中都变得渺小了。同学问我问题,我也爱理不理,还撇撇嘴说:“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真笨。你看我的!”在我得意洋洋的时候,父亲又说话了:“你可以…  相似文献   

13.
《读者》2004年第3期刊载了马德先生《天底下最美的母亲》一文。作者在文中引用了王萧励同学随笔中的一段话:“每当考完一次试,我的内心就动摇一次……”也许是王萧励随笔中的原话就是如此,也许是作者想要表现一个乡村中学女学生语言的稚嫩,但我却总是觉得其中“每当考完一次试”这句话有些不怎么合适。  相似文献   

14.
我们班里有一个传说,坐在我前面的那个男生,五次夺得了年级第一名,甚至远远甩开第二名二十多分.我们班每个同学都为他感到骄傲.班主任老师总会自豪地说一句:“年级第一是我的学生.” 渐渐地,他的名声传遍全校.同学们也不再称呼他的名字,而是喊他“学霸”“永远的第一”.每次同学这样喊他,他总会一笑而过.有同学问他有没有压力,他说:“没有,我从来不把自己当作第一,别人总有一方面做得比我好的.而且,我为什么非要当第一呢?”  相似文献   

15.
我校有一位学生.叫方若水.她患有先天性双耳全聋的疾病,听不到声音。去年,她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以自己“在关爱中成长”为主题的电子报刊《聆听花开的声音》参加比赛,她的成长故事感动了评委,作品荣获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当她登上最高领奖台,接过获奖证书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在我校,有很多学生像方若水同学一样.他们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这个舞台上放飞希望、铸就梦想,他们就像正在盛开的花朵,绽放着美丽,绽放着精彩……  相似文献   

16.
龚志红 《湖南教育》2002,(14):53-53
诵听法。在诗歌、戏剧类文体的阅读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运用诵听法,就是将“听人读”与“自己背”结合起来,交替进行,通过各种感官获得记忆效果。诗歌的音韵、节律的美感与戏剧人物语言的口语化的特点,单凭读是很难有深刻体会的。由于语言即逝性的特点,学生必须及时、准确地接受语言信息,提取要点,迅速领会。这样,诵听结合在刺激学生大脑的反映速度、促进阅读时对信息的快速筛选、理解等方面可起到积极作用。我一般是让一组同学朗读,其余同学静听。或者个别读、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静听。学生朗读时尽量不看书,颇似电视播音员。这…  相似文献   

17.
我第一次中考因为18分之差落榜了。在复读的日子里,读书之余,有了思想,便开始胡乱写些小杂感,小随笔。 一天晚上,在家突然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她似乎显得十分激动,语无伦次地告诉我:“你得奖了!” “得奖了?什么得奖了?”我懵了。 “一等奖,奥林匹克作文竞赛一等奖!” “你不要哄我!”我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证书昨天寄到我们学校了,现在就在我手上……” 尽管我至今仍把这次获奖看作偶然的幸运,然而无可否认,这次获奖也触发了我的虚荣心,更是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 2001年,我写…  相似文献   

18.
5元钱     
期中考试前一天,爸爸对我说:“你这次只要能考全班第一名,我就给你5元钱作为奖赏。”我听了当然非常高兴,但是突然,刘金辉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这个家伙,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而我永远只能是第二名!想到他,我便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了。第二天早上,我闷闷不乐地走进了教室。心想:“刘金辉啊刘金辉,你千万别再考过我,不然,我就得不到奖赏了。”正在这时,一个同学  相似文献   

19.
我们班有46名同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号,而我们最喜欢的却是“47号”。也许你会问,你们班不是只有46名同学吗,怎么会有“47号”呢?如果你想知道,那就听我慢慢道来吧!大课间时,“47号”和我们一起来到操场上,玩起了扔沙包的游戏,你瞧,她玩得比我们还要开心呢。放学后,“47号”和我们一起谈天说地,有时还会讲故事给我们听。  相似文献   

20.
《读者》2004年第3期刊载了马德先生《天底下最美的母亲》一文。作者在文中引用了王萧励同学随笔中的一段话:“每当考完一次试。我的内心就动摇一次……”也许是王萧励随笔中的原话就是如此,也许是作者想要表现一个乡村中学女学生语言的稚嫩,但我却总是觉得其中“每当考完一次试”这句活有些不怎么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