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梁漱溟之唯识学思想,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梁漱溟思想的来源,加深对梁漱溟后期思想成因的理解.本文对梁漱溟唯识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采取文献分析的方法,通过文献研读,梳理梁漱溟唯识学思想的义理内涵.梁漱溟对于唯识学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唯识学之于佛教.此一部分,梁漱溟阐述唯识学在佛教当中的地位.第二,唯识学之"唯...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思想家和社会实践家梁漱溟思想复杂多变,从西方功利主义到佛家,再由佛家到中国儒家,也就是说其思想由世俗人生观转变到出世主义,最后又回到虽是世俗而又超俗的人生观。这些变化既有社会的影响,也有时代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重视道德的正向功能,主张以德代法来维持社会秩序。情意教育、精神陶炼和心理调整是其德育思想的核心,又将亲师取友、自我体认、反省自身的德育方法贯穿其中,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因素,为当前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五四"时期梁漱溟先生的文化思想研究为研究对象,笔者通过研究深刻认识到,对"五四"时期梁漱溟儒学观的研究非常薄弱,需进一步强化。研究梁漱溟"五四"时期文化思想,有助于深化对梁漱溟儒家思想的认识,对于进一步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在近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他的许多教育观点,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一、创造教育梁漱仅面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教育的呆板、机械,甚感忧痛,曾叹息地说:“可惜人类直至于今,仍然忽视创造,亦就不看重教育,人类生命的长处,全被压抑而得不到表现。”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创造,因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有智慧就能创造。他还进一步从进化论作了阐述:“全生物界,除去人类,却已陷于盘旋不进状…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作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领军代表人物,通过三种文化意欲观,既比较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又发掘了中国传统儒学的内在价值,从而得出了儒学必将复兴的结论。站在整个早期现代新儒家的立场上,解析了梁漱溟儒学复兴论的思路,主要分析了他这一论断实现的契机和现实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近二十年关于梁漱溟的研究主要涉及其思想渊源和归属、文化思想、新儒学思想、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总的来说是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精细化的研究固然可使我们获得对于梁漱溟思想的更为准确的理解,但也容易陷入见木不见林的窘境;避免窘境的途径在于抓住梁漱溟思想的根本即人生问题,并将它与其生命践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创者,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之精神象征,梁漱溟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几十年来,人们基于不同的学术立场和价值观念,对其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分析、研究与评判。近十年来,梁漱溟研究呈现出纵深多极化的趋向。选择性地对其政治思想、文化思想、新儒学思想的学术研究与理论探讨进行系统的梳理、剖析并略置评议。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的思想最终是归于佛家,还是归于儒家,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梁漱溟自称自己的思想“差不多是归宗儒家”,同时又称自己“一直是持佛家的思想”,这两者似乎自相矛盾。事实上,所谓“一直持佛家的思想”,是他就自己的思想“折入佛家一路”后对佛家的信念终生未变而言的;而所谓“归宗儒家”,则更多地表达了他直面人生现实寻求“方便”时的态度转换。因此可以说,亦佛亦儒,儒佛会通,始终是梁漱溟文化思想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自从聂荣臻元帅1992年辞世以来,学术界对他的研究不断地拓展深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体现在一些原始资料的整理出版和一批研究著作和论文的发表。学者们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总结了聂荣臻的革命实践经验和思想,并侧重于其军事思想和科技思想及其实践两大领域的研究,这对今天军队和国防建设、科技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但纵观研究现状,聂荣臻研究还存在着较大的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1.
作为极具现实关怀的现代儒者,梁漱溟、冯友兰对幸福话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梁漱溟认为幸福是个体精神上的愉悦,道德是追求幸福的根本途径,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幸福观;而冯友兰立足人生境界构建境界幸福观,认为只有达到最高境界的人才能过上幸福生活。深入考察梁、冯二人的幸福观,对于提升和改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具有不可多得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作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领军代表人物,通过三种文化意欲观,既比较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又发掘了中国传统儒学的内在价值,从而得出了儒学必将复兴的结论。站在整个早期现代新儒家的立场上,解析了梁漱溟儒学复兴论的思路,主要分析了他这一论断实现的契机和现实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是在半殖民地的语境中寻找中国复兴之路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要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咽喉着刀时",他肯定了儒家文化的价值,在进行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希望把西方的民主制度种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力图在儒家基于人性的政治制度基础上建立民主的社会秩序.在今天政治全球化的背景下,建立保持民族性的民主政治已成共识,梁漱溟对中国民主之路的探索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梁漱溟受到了来自执政党方面的严厉批评和大规模的社会批判。对此,梁漱溟以自省力、独立性、平淡心、使命感坦然面对。以自省力去除抵触之心、委屈之情;有独立性方能于风浪中不动摇、不失自我;持平淡心方能随遇而安、顺其自然;怀使命感方能超越“小我”而通达“大我”之境。据此,梁漱溟在挫折面前实现了人生境界的升华,也给我们展示了“最后的儒家”所具有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5.
“伦理代宗教”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它对于正确认识儒学的社会作用,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梁漱溟对儒家的理性精神与宗教的特点进行比较,认为儒家不是宗教,并且胜过宗教。  相似文献   

16.
对梁漱溟法律思想研究的现状是:数量不多,但涉及面较广,部分成果质量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了梁漱溟法的概念的理解、法文化思想、宪政思想、法律思想的分期、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对现代启示等多个方面。研究抓住了"文化"与"中西对比"两个显著特征。但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上,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逐步深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的文化思想理论始创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梁漱溟在“五四”时期一片推翻传统。倡导西化的浪潮中,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高扬中国儒家文化的旗帜,创造性地重新解释儒家经典,试图创造一种全新的中国文化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张童 《教育》2007,(10S):52-53
这个世界会好吗?如果是这样一种疑问,恐怕大多数年轻人都很难回答出自己的那份答案。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种种的问题模糊了人们的视线,对未来,是失望还是期望?最近,再次读梁漱溟的《这个世界会好吗》一书,我感慨颇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的早期儒学思想是其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面前,梁漱溟高扬儒家文化的大旗,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改造和对西方生命哲学的阐发,创立了融会中西的“新孔学”,并从哲学的高度为中国儒学思想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由于历史的局限,梁漱溟的早期儒学思想在理论上有许多疏漏。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作为中国"最后的儒家",在其早期的教育与乡村建设实践中,形成独特的德育思想。文章在论述了其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目标、内容及方法后,简要分析了其德育思想对当今社会德育工作的启示,以期对现代德育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