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教育网络》2011,(10):78-79
有65%以上的学校建设了校园卡,并逐渐丰富了校园卡的功能。目前,很多高校都基于校园一卡通系统,推出了“移动信息平台”、“校内电子支付平台”等新型信息化应用,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新中新集团     
一卡通市场发展的整体环境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启动,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日益重视,数字化校园和校园一卡通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热点之一,校园卡成为学校实现管理提升的重要工具,也成为评估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几年的校园卡系统建设呈现“火爆”局面。主要表现:一,重点高校“你追我赶”,相继进行校园一卡通工程的升级改造或全新规划建设;二、高校扩招、院校合并、新校区建设等对信息交流和智能管理的迫切需求促使校园卡应用逐步普及;三、大学城校园卡工程,如广州大学城和上海松江大学城等也引人注目。四、民办院校、职业高中、中小学…  相似文献   

3.
校园卡系统的投入与回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扩招、院校合并、校舍扩建,原本几千人的学校增至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学校的教务管理、后勤管理、消费管理难度都在增大,以往人工管理方式显得“力不从心”。校园一卡通的应运而生,实现了以卡代证、以卡代币,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其不断完善使得院校师生真正享受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畅通无阻。同时校园一卡通也成为提升学校形象,体现学校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标志。高校对校园卡有着巨大和迫切的需求,但由于资金投入较大,校园卡的投资模式一直是学校所关注的焦点。在2005年5月“全国高校数字化校园‘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研讨会”上,各高校领导展开了对校园卡多元化投资模式的探讨。如果说2005年校园卡投资模式向多元化转变已初显端倪的话,2007年这个趋势就愈发明显和备受关注。学校资金不是十分充足的情况下,有没有必要投资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这是许多高校领导心中的疑问。本刊从4月开始与新中新集团联合推出专题,深入探讨“校园卡系统的投入与回报”。本期选登了对几所高校用户进行相关调研的文章,希望读者有所借鉴。各院校在实际工作中选择融资或其他模式自行建设校园卡之前应根据自身情况科学核算分析,以保证投资模式的稳妥有效。  相似文献   

4.
校园卡照片上传系统的实践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一卡通系统真正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大大方便了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本文从高校迎新校园卡制作现状出发.阐述了校园卡照片上传的技术思路,并对其在实施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给予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校扩招、院校合并、校舍扩建,原本几千人的学校增至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学校的教务管理、后勤管理、消费管理难度都在增大,以往人工管理方式显得“力不从心”。校园一卡通的应运而生,实现了以卡代证、以卡代币,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其不断完善使得院校师生真正享受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畅通无阻。同时校园一卡通也成为提升学校形象,体现学校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标志。高校对校园卡有着巨大和迫切的需求,但由于资金投入较大,校园卡的投资模式一直是学校所关注的焦点。在2005年5月“全国高校数字化校园‘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研讨会”上,各高校领导展开了对校园卡多元化投资模式的探讨。如果说2005年校园卡投资模式向多元化转变已初显端倪的话,2007年这个趋势就愈发明显和备受关注。学校资金不是十分充足的情况下,有没有必要投资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这是许多高校领导心中的疑问。本刊从4月开始与新中新集团联合推出专题,深入探讨“校园卡系统的投入与回报”。本期选登了对几所高校用户进行相关调研的文章,希望读者有所借鉴。各院校在实际工作中选择融资或其他模式自行建设校园卡之前应根据自身情况科学核算分析.以保证投资模式的稳妥有效。[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物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传统的校园一卡通系统中,校园卡只是一个被动的信息载体,用户界面的缺失导致系统无法与校园卡用户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并且存在卡片易被克隆和携带不便等缺点。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基于NFC技术和云服务的手机校园一卡通系统。系统使用智能手机中的NFC功能,通过APP方式与位于学校私有云的手机校园一卡通系统进行数据通讯,不但实现了传统校园一卡通的全部功能,而且丰富了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李波 《教育技术导刊》2017,16(4):177-179
校园一卡通是国内高校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基础性和前导性工程,当前校园卡建设的发展趋势是“互联网+”理念与校园一卡通深度融合。在分析滨州学院校园一卡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管理机制、多元化人才队伍建设、云数据资源中心建设、一卡通关键移动应用开发和引导社会资源进校园等角度阐述了可行的“互联网+”校园一卡通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网络》2014,(Z1):68-70
正高校校园一卡通的电子钱包功能已经覆盖到学校的餐饮、购物等各类校内支付。为师生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的校园卡充值服务也是校园一卡通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保障。校园一卡通系统是高校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是学校身份识别以及校园金融支付的基础平台。作为校园一卡通系统最核心的功能之一,电子钱包功能可以使用户通过校园卡进行餐饮、购物、机房上机、生活服务(如洗澡、洗衣、泡水等)、诊疗付费、图书馆扣款等校内消费,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用户要使用校园卡进行消费,首先必须先  相似文献   

9.
校园网一卡通管理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作为校园公共服务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将图书馆管理系统与校园卡功能整合,实现基于校园卡的图书馆业务管理,极大的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文章分析了校园网一卡通系统在图书馆实施的重要性及相关应用,同时以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介绍了校园网一卡通系统在图书馆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卡在手,走遍校园".这几年,作为"数字校园"系统的一部分,校园一卡通系统成为各个高校积极开发的项目.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校园卡能够为全校师生服务,让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便利.  相似文献   

11.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是数字化校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安全性是校园一卡通系统的生命线。本文提出了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以及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安全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12.
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提出了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方案.首先介绍了系统建设的指导原则,然后提出了校园一卡通系统的系统架构、网络架构和功能模块架构,最后从卡片管理、系统集成、健壮性和安全策略四方面讨论了系统实现的关键问题.系统的应用实践经验可供同类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3.
射频识别技术手机智能卡的校园一卡通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使用射频识别技术手机智能卡的校园一卡通是将移动手机业务渗入到校园一卡通系统中,使得承载数字化校园一卡通信息载体的射频识别技术手机智能卡替代非接触射频卡,拓展了校园一卡通的应用领域;方便了校园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管理等实现了一卡一机在手走遍校园。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校园一卡通的介绍,结合高校现代化管理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求,提出构建基于校园一卡通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其主要功能进行详细阐述,为进一步建设数字化校园和校园一卡通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我们所处的21世纪最大的时代特征就是迈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高校校园近年来也不断推进数字化建设,校园一卡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新鲜事物。本文对校园一卡通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并就校园一卡通在现实应用中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最后提出校园一卡通的维护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方案设计与管理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分析了后勤社会化条件下的校园一卡通系统的组成方案,并结合实际介绍了校园一卡通中网络结构的设计和一卡通系统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校园一卡通(校园卡)系统是学校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南京邮电大学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为了充分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使用了实验室校园卡门禁管理系统。实践证明,其不仅可以满足开放性实验的需求,还有利于学校管理层的决策分析,使实验室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8.
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卡通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提高了校园信息化管理水平。本文主要论述了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总体设计以及相关功能的介绍,同时,对系统功能应用方面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M1卡作为射频卡的一种,由于具有"一卡多用"的突出特点,而成为一卡通系统的首选卡型.本文共分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射频卡的种类、M1卡的结构、M1卡在一卡通系统中的使用.在分析M1卡结构的基础上讨论了如何在M1卡上实现"一卡通".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体现。完备的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有力保障,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校园一卡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阻碍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伐。有必要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高校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