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的基础课程,是进行公民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主要内容包含:一是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公民道德规范;二是培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三是培养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理性认同;四是培养民主平等的现代精神。基础课的这些内容,以实现人的社会化为目标,以培养合格社会成员为根本宗旨。因此,在基础课课程教学中应突出公民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道德冷漠是当前道德危机一种直接表现,公民道德情感的缺失造就了道德冷漠。情感,尤其是利他情感是发动道德行为不可或缺的要素。现代社会公民身份所包含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关系蕴含着尊重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道德情感,所以,培养公民道德情感是当前道德建设的重要切入点。首先,要健全有利于公民道德成长的社会制度环境,用良好的制度促进公民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建立健全社会赏罚机制,以扬善抑恶;第三,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公民尊重他人利益,认同公共利益,自觉承担道德义务;第四,建立以个体道德生活体验为主的移情式道德情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现有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的发展困境,引入治理理念这一新的社会管理理念,指出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民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在治理理念下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第三部门组织,推动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第三部门化"转制。同时,政府、社会、大学及高等教育第三部门要加强合作,协同共治。其中,政府要转变职能,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监管;社会要广泛关注,有效监督;大学要加强与第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相互尊重;高等教育第三部门要优化内部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和道德诚信建设,建立合理的筹资保障机制和科学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政治参与是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培育、公民文化的构建以及公民意识的养成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衡量社会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尺度。公民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决策和公共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有力地推进了政治民主化。公民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有赖于公民文化建设。当前,要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以及公民文化建设,必须加强立法,从法律上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保障;重视制度和机制建设,构筑科学的公民政治参与制度与良性运转机制;推进技术创新,打造公民政治参与更便利和更安全的平台;培养高素质的网络人才队伍,引导公民合法有序地政治参与;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和网上执政能力,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建立全方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其次要着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长激励机制;第三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6.
信访权的理论本质就是请愿权,信访制度的核心内容则是为了保障公民请愿权,以实现权利救济和参与国事的制度目的。从请愿权保障角度看,我国信访制度存在一定缺陷,须从三个方面重构信访制度:信访观念的更新;法律规定的完善;改革信访机构。  相似文献   

7.
要走出美术教育的误区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转变家长的陈旧观念、抵制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为正确实施美术教育提供有力保证 ;再从更新教育观念入手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融入美术教育中  相似文献   

8.
现代企业不仅应该注重有形的企业制度建设,而且应当注意法律理念的塑造与培养。法律理念是法律文化的基础,也是现代企业的观念基础。现代企业的法律理念主要包括契约精神、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理念。契约精神具有平等性和神圣性特点,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性条件;诚信意识首先表现为企业外部的履约观念,其次表现为企业内部的权利义务的主动落实;社会责任主要是指现代企业的一种道义责任,是一种企业对人的价值和环境、社会的肯定和保护。  相似文献   

9.
加强职业教育领域的法律教育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法律教学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认识法律教学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深化教学改革,使法律教育确实做到“必需”和“够用”。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为公民的内在信仰。为此,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伦理建设;在法律伦理价值观中要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法治理念,更要彰显中华民族固有的法律文化;在立法、司法和执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法律伦理价值观,真正做到立法为民、司法为民和执法为民;最后,要加强社会成员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探析宪法的司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宪法不能作为裁判直接依据的司法惯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随着法制化社会的建立,宪法司法化将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有助于保障人权,有助于推动宪政,实现法治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然而法治国家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法治社会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公民法律意识是影响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中国法治化构建的难点之一。迄今为止,人们对理性阶段的公民法律意识尚未有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该阶段的公民法律意识是"理性公民法律意识",指以伦理性价值为根基,以主体性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对法和法律现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是法治的基本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西部开发已有长久的历史,仅从新中国建国以来,国家对西部就进行过几次较大规模的开发,并取得了重大成就。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使其必然依赖法治,并以法治作为其获得成功的主要途径。而其中深入开展法律教育,增强民众的法律意识,是构建西部大开发良好法治环境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下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我国公民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不高、参与政策制定的途径不畅、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决策机制不够完善等,严重阻碍了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在网络化时代,网络将成为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重要渠道。网络增强了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为公民参与政策制定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政府与公民的直接互动。在网络环境下,应着重围绕着提高政府和公民的网络素质,建立面向社会的现代化的政策信息网络系统,加强网络参政的法制建设等,提高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5.
公民权利意识在公民意识的组成要素中处于首要地位,因为无权利意识就无民主参与意识,也无责任义务意识和法律意识。要培养公民权利意识,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培育公民社会,发挥公正立法和执法的现实引导作用等。  相似文献   

16.
公民法治观念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而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力量,他们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我们依法治国的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教育就成为公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先导。  相似文献   

17.
《法律基础》承担着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公民法律、素养的重任。而传统的"黑板粉笔加法条"进行法理讲解的模式显然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尤其成教业余类学生多元化思维方式的需要。针对成教业余类学生多元化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讨论性因素,建立师生互动机制;把学生带出教室,走进法院和律所去亲身感受;把律师请进教室咨询,配合课堂教学。从而形成一种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尽管邓小平同志没有明确提出节约型社会的概念,但是作为我国现代化的总设计师,他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高瞻远瞩,对我们今天建设节约型社会仍有巨大的启迪意义:培养公民的节约观念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先导;构建节约型政府是构建节约社会的窗口;加强法制建设是构建节约型社会保障;依靠科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宪法中的公民权利条款与普通法律是有别的,因而有其特定的立法表述方式。在宪法中对公民权利条款进行立法表述时应当遵循宪法语言的规范性原则、权利不是宪法所赋予的原则、权利普遍性原则。针对我国宪法中权利条款的现状,其应当由肯定式的语句表述转向否定式的语句表述,并明确规定公民的程序性权利条款。  相似文献   

20.
道德缺失是当前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其实质是一种浮躁心理的表现,解决这一问题要靠社会的经济建设,民主和法制建设,以及公民的道德建设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