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库切的代表作《耻》是一部典型的"后殖民"小说,其中的后殖民和种族元素一直备受关注。运用后殖民生态批评理论,从殖民和生态的双层视角解读这部小说,可以揭示殖民主义霸权对南非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后种族隔离时代,对土地的占有和剥削改变了人们对土地的文化态度,动物生存权受到威胁,民族矛盾加剧,社会角色的转换带来精神上的异化和扭曲。库切对南非的环境正义、族群正义和伦理正义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相似文献   

2.
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贡献之一就是首次将香格里拉这一“乌托邦”和“天堂”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文章通过对小说中中西文化杂糅现象的分析,力图揭示作家文化多元的意图无法掩饰其强烈的文化优越感,西方对香格里拉的接纳和认可是以对西方文化的尊崇作为前提。只有通过与西方文明的交织才能实现中国文化这一被边缘化他者的真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斗破苍穹》入选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30强,其海外阅读量突破1亿人次,读者评论超过100万条,涵盖有声、动漫、影视等多种IP改编形式,是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的成功案例。然而,国内对《斗破苍穹》英译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文章选取《斗破苍穹》英译本为个案,从后殖民主义翻译视角出发,从文本特征、英译策略、受众互动三个方面探讨网络小说英译本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的路径,揭示网络小说《斗破苍穹》海外传播的重要意义。首先,《斗破苍穹》中构建的“异空间”和“成长的勇者”形象既包含西方的奇幻元素,也满足了海外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秘幻想,是中西方文化的杂合。其次,英译本在保证译文可读性的同时,也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文化形象,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国文化身份的构建。再者,译文读者对中国网络小说《斗破苍穹》兴趣浓厚,并主动学习中国文化,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阅读壁垒和障碍,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通过这三种方式,《斗破苍穹》英译本成功建构了中国文化身份,为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艳菊 《海外英语》2014,(21):227-228,230
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贡献之一就是首次将香格里拉这一"乌托邦"和"天堂"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文章通过对小说中中西文化杂糅现象的分析,力图揭示作家文化多元的意图无法掩饰其强烈的文化优越感,西方对香格里拉的接纳和认可是以对西方文化的尊崇作为前提。只有通过与西方文明的交织才能实现中国文化这一被边缘化他者的真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库切在对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家笛福的经典作品《鲁滨逊漂流记》的后现代改写小说《福》中,选取女性叙述视角,竭力为边缘人物和弱势群体寻找话语权力。研究发现,原本处于权力边缘的女性和黑人男性地位得到提升,白人男性权威受到质疑,库切通过作品中人物身份和地位的变化揭露了被殖民者的反抗与成长,并流露出去殖民化的写作主张。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在另一个国度》借助书写一群受伤士兵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故事构建了文本与现实空间、心理空间和未来空间之间流动的空间关系。从对现实中残酷战争的再现,到心理空间的细腻刻画,再到对未来空间的远瞻,小说以极简的语言叙述,捕捉到宏大社会空间的一角、瞬息心理空间的一面和不确定未来空间的一点,建构了一种文本与多元空间的多向流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珏 《考试周刊》2009,(18):219-220
2006年,一部由墨西哥导演执导的电影《巴别塔》在西方世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后殖民角度分析,这部电影揭示了西方霸权文化对东方文化根深蒂固的压迫,导演的第三世界文化身份和美国文化认同的双重身份也显示出他反殖民和为殖民主义辩护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8.
<鲁滨逊飘流记>是丹尼尔·笛福在1704年发表的一部深受读者喜爱的冒险小说,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如果借用后殖民批评理论去解读这部小说,会发现它折射出殖民主义思想.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鲁滨逊不断变换的自我身份及他同星期五的关系.从文本的分析不难看出笛福的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他笔下的鲁滨逊代表了欧洲人的高贵、优越、理智和勇敢,而星期五是西方人眼中的"他者",代表着原始、愚昧、无知和懒惰.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作家塑造第三世界女性形象的作品中,男性权力话语与帝国权力话语往往形成共谋关系,共同想象"属下"妇女形象。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文静的美国人》通过描写英国记者福勒、美国青年派尔对待越南舞女凤儿态度的差异,折射出格林对双重权力话语的皈依与背离。  相似文献   

10.
小说《耻》中有关拜伦歌剧的隐喻贯穿全小说,对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心路历程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隐喻是主人公情感的寄托,同时也折射了后殖民时期,白人殖民者后裔的困惑和迷茫,指出只有直面历史,遵守新社会秩序,他们才能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1.
试论日本比较教育学的边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颖 《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0):48-51
本文主要针对日本比较教育学的边缘化特征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与分析,包括边缘化特征的表现、导致边缘化特征的成因及日本比较教育学界所采取的相应对策等,以期对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理论,试图以一种"边缘"和"他者"的新视角,重新阅读莎士比亚经典喜剧《威尼斯商人》,并解读其宗教文化维度。通过这样的解读,可以发现夏洛克实则堪称为犹太文化英雄。他不懈地寻求与犹太文化的认同,执着于犹太身份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在勇敢地抵抗基督教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主要着眼于宗主国与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本文将翻译行为放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视角下,分别从汉英翻译和英汉翻译两种不同的文本转化方向,关注隐藏在译文变形背后的源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及运作,目的在于呼吁人们重视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建立平等文化交流的意识。当代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应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14.
Smith  Brian J. 《The Urban Review》2003,35(4):253-280
In this article I analyze marginalized juvenile parolees' schooling experiences at an alternative community school in a large southwestern city. My analysis is based on a year of field research at the school. The analysis draws heavily from the critical pedagogy literature and focuses on how the school's cultural curriculum (rules, assignments, and discourses) conflicted with students' locally based identities. I illustrate how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school's cultural curriculum and students' locally based identities hindered the learning process at the school and helped create student resistance against the school.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youths, who strongly valued their locally based identities, often resisted and rejected the school's attempted transmission of dominant cultural identities (e.g., nongang member) and capital (e.g., formal school knowledge). Teachers' generally sincere attempts to help students' transition to a better lif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students' school failure.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语言作为在网络环境下书面的口语,是一种社会方言。根据这一语言变体的特点,可以揭示构建出网络交际主体的身份特征。以身份和语言之间存在的辩证建构关系为理论依据,探讨了网络语境下交际主体的身份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6.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西方理论家对殖民地话语的研究。后殖民批评话语的出现。是西方理论界首次把非西方的文化事实作为理论研究的主题并形成热点,使西方中心理论在全球化跨文化语境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点上。后殖民主义理论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但后殖民理论家远非超然于西方传统价值体系之外,带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传播话语指向上带有明显的商业化特征,张爱玲热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图书销售图式,而更多带有一种文化符号的建构意味,消费张爱玲相关的符号可以当做小资的时尚标签,消费中亦能让人体会到城市的怀旧感以及精神家园的失落感,当符号进入影像世界中,也会被影像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8.
在后殖民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形象学中的"异国"形象研究应该扩展为"异质文化形象"研究。后殖民主义作家所接受的文化已不单纯是母国文化,他们笔下的母国形象既不属于自塑的传统形象学,也不属于他塑的异国形象范畴,而属于异质文化形象。它的意义在于能够反映出后殖民文化的混杂性、矛盾性,是作者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场的体现,是后殖民文化混杂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