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现代化理论是冷战背景下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理念之一.作为一种极富理想主义色彩的外交思想,现代化理论是美国冷战期间外交战略规划的关键环节之一.自由国际主义与现实主义在规划美国外交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着本质差别,而现代化理论正是传承了美国外交中自威尔逊主义以降的自由国际主义的基本理念.现代化理论成为肯尼迪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思想有其必然性与可行性,其在美国外交实践中日益边缘化的命运充分说明美国外交政策作为一种看似正义的理论表达,完全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用本质.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在全球展开了激烈争夺。南亚地区也未能幸免。而印度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选择了与苏联结盟的外交战略,将发展与苏联的关系置于本国外交的首要位置,全方位地发展了与苏联的友好合作关系。印度与苏联所建立的这种特殊关系是以双方互为需求为基础的。冷战时期印度与苏联的这种关系至今对南亚的地缘政治和外交战略仍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肯尼迪政府应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主导政策是与苏联进行谈判。肯尼迪总统在这一政策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且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保证这一政策得到切实执行。肯尼迪政府对柏林危机的政策,受到肯尼迪总统个人对冷战、欧洲局势、德国问题和柏林问题的独特认识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肯尼迪执政后应时而变,根据国际形势和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调整了美国的冷战策略;相对于前任,肯尼迪所采取的冷战策略更为务实和灵活;他主张强化经济援助、文化交流等非军事方式在对外政策中的作用。这种思路被运用到地处非洲大陆的加纳;美国政府积极开展对加纳的经济援助,力图消解苏联对加纳乃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核试验政策在肯尼迪执政时除深受冷战局势支配外,世界舆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出于对公众态度的重视,肯尼迪希望借核试验问题提高世人对美国国力、国际形象的认同,扭转美国在冷战中的不利局面。在其决策过程中,美国新闻署提交的世界舆论调查报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参考作用。肯尼迪决定在苏联之后恢复地下以及大气层核试验,既维持了美国核威慑的可信性,又将世人指责的矛头引向了苏联。  相似文献   

6.
出口管制政策是冷战开始以来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战略的重要手段。肯尼迪政府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开始对苏联推行缓和战略,对苏东国家出口管制政策的调整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但由于其与社会主义国家交往的内在政治性诉求和冷战的继续不可避免地阻碍这种调整的实质性发展,使得此时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的调整还很局限,从而进一步证明此时肯尼迪能做到的只是"有限缓和"。  相似文献   

7.
出口管制政策是冷战开始以来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战略的重要手段。肯尼迪政府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开始对苏联推行缓和战略,对苏东国家出口管制政策的调整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但由于其与社会主义国家交往的内在政治性诉求和冷战的继续不可避免地阻碍这种调整的实质性发展,使得此时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的调整还很局限,从而进一步证明此时肯尼迪能做到的只是“有限缓和”。  相似文献   

8.
罗伯茨电报是研究战后初期英国工党政府对苏政策的重要文献,它对研究冷战起源的意义,可以跟乔治·凯南的长电报相提并论。罗伯茨认为,应抓住时机,直面英苏关系现实,反思苏联思维方式和俄罗斯外交传统,以便对苏联外交政策形成正确认识。罗伯茨的分析和建议,显著推动了外交部大幅度调整对苏联政策的步骤,从而加快了英国同苏联冷战对抗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美国前参议员富布赖特,是活跃于冷战时期的美国著名政治家,其外交思想主要包括国际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方面。从其倡导的富布赖特项目和他对冷战的看法两方面清晰可见其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推进理论的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外交思想,这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江泽民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外交事业开创出了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外交家,在其十余年的外交生涯中,通过对中西政治体制的深入考察,提出了"交邻"的开放理论,论证了"交邻之有大益"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开放思想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前瞻性的,对今天构筑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亦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薛福成外交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背景。千古变局的到来提出了抵御外辱的时代课题;晚清对外战略的调整导入了西方的外交气息;经世致用思潮让薛福成关注、倾心外交,并提供了初步的外交蓝本;长期的外交生涯为其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与知识。  相似文献   

13.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外交官,在其十余年的外交生涯中,坚持"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的外交原则,不仅在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保护华侨权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给后人留下极其宝贵的外交经验,这些对我国外交史研究和推动当前外交工作有着较好的史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哈耶克倾向于把自己的论敌——无论是自由主义内部的、还是来自于非自由主义的——都与集体主义、极权主义和社会主义扯上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后面三者等同起来。然而他自己的论辩也未能避免研究者的批判,而且,这些批判似乎更加致命,因为他不仅表现出所有的他所批判的这些思想主张的特质,而且这些特质是以相互矛盾的形式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其文化进化观陷入了哲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郭嵩焘在出使期间,与日本驻英公使上野景范及日本留学考察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积极探求日本国内动态。郭嵩焘看到了蒸蒸日上的日本形象:日本的人才观念远在中国之上,积极学习西方各种制度,并寻求融入西方;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和侵华阴谋,郭嵩焘十分警惕并提出应对策略。他努力唤醒国人,然不被理解,孤寂终生。他的日本观虽被时代淹没,但今天去研究,仍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因不谙国际情形,在外交上吃亏甚大。在外国压迫和清政府自身事实上需要的情况下,清政府开始派遣驻外使节。刘锡鸿因与郭嵩焘个人关系上的特殊性,得以出使英,继而出使德,组建了中国第一个驻德使馆。在德期间,刘锡鸿虽想有所作为,但由于时代及他个人的局限,他没有做出什么突出贡献。出国后,刘锡鸿的保守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对西方的认识 ,也变得较为具体,但仍没有跳出保守思想的藩蓠。最后,由于他与郭嵩焘矛盾的激化,加上李鸿章的极力反对,刘锡鸿被撤回国。  相似文献   

17.
对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外交政策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政策,在对外交涉过程中,反对日本干涉中国内政,坚持建立了独立和统一的民族国家,与西方列强谈判,初步废除了一些不平等条约,基本上收回了关税主权,对苏外交政策,受到了国家主权和意识行态两方面的影响,更显复杂。  相似文献   

18.
李鸿章是晚清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都与其有关,但是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李鸿章之所以形成"和戎"思想缘于其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非常重视中外力量对比,以及为频繁战乱的艰难时局所左右。  相似文献   

19.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学者。学术界对郭嵩焘的研究多集中在政治、外交思想方面,对其学术思想较少关注,本文尝试对其学术思想作一初步归纳。其特点是求真敢疑,不迷信权威;汉宋兼采,不分门户;经世致用,学以为政;研读经史,以养身心。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富于哲理性的论辨和谈话,体现了中国传统化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新外交理念,并折射出周恩来的思想品格和道德精神;他的论辨之辞言简意赅、事理通达、辞锋凌厉;从战略高度对语言的表述作严格的审视和细微的辨析;幽默的语言艺术是周恩来智慧的亮点,是外交辞令中最具华彩的乐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