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志远 《武当》2006,(12):13-15
王宗岳《十三势歌》曰:“变转虚实须留意”。杨澄甫说:“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陈鑫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董英杰在《太极拳释义》中说:“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尽在虚实二字之运用。”《牛连元转授之杨氏九诀·虚实诀》歌曰:“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拳谚又云:“虚实刚柔之谓拳”。由此可见,虚实范畴的体现,就是太极拳经、拳术的基本点。虚实即阴阳变化,有变化方能生技巧,有技巧乃可以言拳术,倘虚实不分,则成孤阴独阳,无生长变化可言,更无能变技巧之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谙虚实或不懂得分虚实,即不明阴阳、动静、刚…  相似文献   

2.
针灸治疗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通过针刺和艾灸以使通经活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以针灸配合周林频谱治疗仪对运动创伤(急性损伤)治疗进行研究。1. 治疗试验对象本校教职工、学生、田径、足球运动员及校外群众共142人,其中只进行针刺或频谱照射的分别是15人和18人,两种方法同时采用的109人。2. 治疗试验措施、过程选好穴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针刺以有气感为度,补泻手法视患者体质强弱而定,针柄接上治疗仪夹子通电,灵活采用疏密波、断续波、连续波。以疏密波为主,通电强度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尽量加大,总之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针…  相似文献   

3.
合刺法是祖国医学中记载较早的一种针刺手法,又称合谷刺法。《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脏",这是从五脏应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五种刺法,即五脏刺[1]。其中合刺法为脾之应,主要治疗治疗肌痹。笔者在近10年治疗运动创伤的临床实践中,对这种刺法进行了改进,将之用于治疗各种肌肉拉伤,收到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李劼 《围棋天地》2013,(11):98-100
《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棋经十三篇》曰:“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围棋本与兵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两邮经典的著作都提到了“奇正”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于机体的调整作用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基础。祖国医学认为:“用针之理……审于调气,明于经髓,左右肢络,尽知其会。”深入研究针刺的调整作用,对于阐明针刺的原理,探讨经络的实质是十分重要的。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出于《灵枢·经脉篇》,是心主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在古代针灸八法中号称阴维穴。八穴交会穴歌云:“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手厥阴络经从内关穴处上行,络心系、其病、实则心疼,虚则烦心。”可知本穴  相似文献   

6.
《凡遇要处总诀》曰:“镇头大而舍茏制虚,宽攻为妙。尖路小以阻渡避坚,紧处方宜。” 必须识得大小、虚实,晓得攻守、进退,方能因时而变,因势而化,动静有据,松紧得宜。  相似文献   

7.
阴阳学说给我们一把打开习练太极拳大门的钥匙。《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阳虚实这一矛盾自始至终贯穿于太极拳的套路里,只要动,阴阳虚实立现。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又要处处分清虚实,其奥妙需要习练太极拳者去感知,去体悟。  相似文献   

8.
孔德 《武当》2007,(3):32-34
【原文】玄天上帝①曰:“《易》曰:‘乾父坤母②。’阴阳之义,昭昭可考。有天地然后有男女,则阴阳之道又不言而喻,则是有天地之不可无男女也明矣。”男受乾坤之变化而成其象,女亦秉乾坤之交泰而有形。凡具此形象者,皆具乾坤之?,而同列于宇宙之间耳。  相似文献   

9.
中医按摩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它能调节机体机能,消除疲劳,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在体育运动中运用很广,对调节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赛后的恢复有良好的效果。《内经》曰:“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这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在按摩来说,作用时  相似文献   

10.
蓝晟 《精武》2006,(6):50-50
电影《无极》曾轰动一时,但很多人看后却有不知所云之感。其实,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无极”本就是无法清晰划分的一种境界。《太极拳论》曰:“太极者, 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撇开《无极》这部电影不谈,从太极拳的角度来看,“无极”在太极拳运动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太极拳辞典》中认为,“无极”表示一种状态,即太极的阴阳相合、高度平衡状态,“无极状态”既无棱角,又无虚实,混元一气。  相似文献   

11.
孔德 《武当》2005,(9):48-50
[原文] 玄天上帝曰:《易》曰:“乾父坤母。”阴阳之义,昭昭可考。有天地然后有男女,则阴阳之道又不言而喻,则是“天地之不可无男女”明矣。男受乾坤之变化而成其象,女亦秉乾坤之交泰而有形。凡具兹形象者,皆具乾坤之(?) 而同列于宇宙之间耳。今当慈航普渡之际,宝筏共撑之时,男则教亦多术, 竟舍坤维而不顾哉!指男之玄精奥妙,不啻汗牛充栋,度女之法范典型,殊成寥寥无几也。吾切发悲而独论之:  相似文献   

12.
春生 《武当》2003,(10):63-64
《黄帝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意思是说,根据邪气在上之势,就近使吐之;邪气在下者,顺势泻之。使用吐泻二法有两条标准。一是有实邪,诸如毒物、痰涎、宿食、燥屎、瘀血等有形为害之物。二是实邪所在部位非高即下,高者吐之,下者泻之。凡具此两点(包括神志病在内的各种疾病),均可使用吐法或泻法。  相似文献   

13.
“循经取穴、以指代针”有什么作用?循经取穴、以指代针,就是沿循有关经脉上的穴位,进行自我按摩。这是符合“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脏腑所属,主治所为”的治病原则的。循经取穴、以指代针概括起来有如下作用:(1)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经络,在身体里属于脏腑,在身体表面络于肢节,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如果经络不通,人就会发生疾病。因此,通过循经取穴、以指代针,就能疏通经络,畅通气血,防治疾病。《医宗金鉴》曰:“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如腹痛可按摩足三里,疏通胃经,祛病止痛。(2)…  相似文献   

14.
《鹦鹉媒》《庄目》“下编传奇四”著录有钱维乔所作此剧 ,称 ,“乾隆刊本” ,“凡二卷四十一齿句。”末叙其本事。按 ,钱氏《鹦鹉媒自序》称 :“鹦鹉媒者 ,其事本般阳生《聊斋志异》 ,而益以渲染成之。”其兄维城《鹦鹉媒传奇题词》谓 :“精诚只愿感苍穹 ,几上淋漓血指红。”事见《聊斋志异·阿宝》 ,谓粤西孙子楚 ,生有枝指 ,性迂讷 ,人以“孙痴”呼之。富室女阿宝 ,有绝色 ,日择良匹 ,终不当意。子楚从人戏言 ,央媒议亲。宝戏曰 :“渠去其枝指 ,余当归之。”生果以斧自断枝指 ,血流如注。清明出游 ,得见宝 ,魂随之而去。坐卧依之 ,甚相得…  相似文献   

15.
弈之神韵     
漆画艺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漆艺主要用来装饰建筑、家具和各种器皿,手法更象图案画、装饰画。漆画《弈》在传统漆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艺术的色彩语言和表现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意境悠深的纹枰妙景,令人回味无穷。新版《新华词典》对“弈”字有二解:一曰“围棋”,二曰“下棋”。从画面有棋无人来看,《弈》应该是指“围棋”,但棋枰上分明已经摆下若干黑白子,似乎是在“下棋”。题目的多义为作品平添了几许文化韵味。整个  相似文献   

16.
《精武》2009,(3):48-53
字门正宗卷上一总论夫人体之至弱者。(?)受先天之不足耳。既先天不足当即用后天培补之功。培补之道在养其精神。精神一足。则气血充盈于体。虽至弱之躯。可变为强矣。书曰。人之有生。惟精与神。精神不(?)。四体长春。此谓强身之基。而吾之技。即本乎是。学者能(?)此金科玉律。必不至身有损矣。修弱为强之道既明。再究其十八字艺。夫字(?)之中。所重者筯劲之功也。若筋不拔则弛放(?)学。筯劲合健则伸缩不滞。筯劲之功既(?)。当议虚实之道。要之。动则实。劳则虚。逸则实。偏则虚。正则实。知彼有力用力。无力用智。以吾内实(?)动之驱。(?)其刚猛之来势。此知其虚实之艺也。虚实之道既明。再按各字之手法。时时演习。务明其理。始为有得。其中残字者。以吾手(?)直。探其虚实。接以推字。相(?)其中。(?)推之。无有不去者。此实推之意也。(?)字者。乃演吾手法。活效猿猴之(?)。惝吾手失落。即用此手法救之。(?)字者。乃(?)其来力。为吾手用之也。(?)字者。彼强我弱。恐虽取(?)。手交即(?)。使彼立止不定。为吾伸缩之用也。捺字者。乃吾手头炼就一股沉劲。沉按不离。使彼难变。为吾舒展之用  相似文献   

17.
余岢 《上海集邮》2006,(9):34-35
一代“怪”人郑板桥,有诗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读《郑板桥作品选》之方寸(1993-15)。在兰、竹、石的面影之后,我确实看到了这一千秋不变的七品芝麻官为人之率真。关于这“真”,前人曾评曰:“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噢,这“三真”,既是画品、诗品、书品,更是为人之品。读郑板桥作品,当学习其为人之。真”——品格之正,情感之真,人性之纯!  相似文献   

18.
经典择抄     
陈流沙 《武当》2004,(1):22-22
《周易本义》序曰:“《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所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易·系辞上传》第十一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相似文献   

19.
太极者,绝对之始终也,故凡一切事物,皆难越此规。空以无,无以静,静生动,动则化,化则极,极则变,变则复,复则静,静归无,还其本来面目。《太极拳论》开篇第一句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凡修炼太极拳者都应知其始终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的《女神之再生》与鲁迅的《补天》都取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都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同一形象女娲,表现了相同的主题——“五四”时代精神,但由于两位作家人生经历不同,学主张和审美追求不同,致使两篇作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