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我们发现,在识字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分追求识字的结果、数量,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把学生识字当作是老师教字,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不顾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的训练、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发展,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样的识字教学无法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学生虽然认识了老师所教的几个字,但不能掌握识字的方法、规律,既失去了识字的兴趣,更失去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识字教学呼唤人文素养的回归。一、寻找汉字规律,促进主动识字1.在教学象形字《口耳目》(人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上册)时,教师可先把画好的嘴… 相似文献
3.
我们发现,在识字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分追求识字的结果、数量,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把学生识字当作是老师教字,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不顾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的训练、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发展,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样的识字教学无法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学生虽然认识了老师所教的几个字,但不能掌握识字的方法、规律,既失去了识字的兴趣,更失去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识字教学呼唤人文素养的同归。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对语文文学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一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程环境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课程环境,鼓励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倡导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这是否意味着教师教学主体性的丧失,甚至价值引领的缺席?本文就此展开论述,以求达到学生主体和教师价值引领二者间更好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6.
7.
马慧慧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189
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识字过程中又是十分枯燥的,如何让学生在"玩"中识字,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联系生活,进行识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提出作文要抒发真情,彰显人的主体性。反思当今高中作文教学的弊病,进而从淡化"道统",激发学生写作情感;培植"写作期待",开放写作时空;带领学生品读美文,积淀文化底蕴等三个方面阐述作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作文教学以应试为根本目的,以传授写作技能为主,学生写出的作文只见苍白无力的文字,不见天真烂漫的童真。童心作文就是要摒弃苍白无力的写作技巧的传授,重新呼唤学生童心的回归,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个人的思想状况出发,正确引导他们从个人经验和思想中提取主题,围绕主题选取恰当的材料,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个性化十足的作品,这才是学生写作的本真,也是童心作文的本真。 相似文献
11.
陈增美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09,(7)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讲解过度,学生咀嚼欣赏不足的问题.学生被教师强势牵引着进行模式化表演,脱离文本视野,缺失文本价值观,按部就班地一步步进入教师预设的答案中.这就有必要倡导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本色的回归,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从形象上感受作品、从情感上感悟作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怡养性灵、健全人格、积淀民族文化、培养人文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教学品质"指的是通过教学行为和教学作风所彰显的学科思想、知识贮备、个人修为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等教学实质。它是一个表达境界的词汇,其核心是教育良知和美的渴求,它代表着人格的尊严及高境界的教育生活。教学品质有"学科特征""文化特征""人性特征"以及"美的特征"。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品质内涵及特征的呈现来提升学科教学的品质,从而使学科教学回归本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多少年来,大批的专家及优秀语文教师积累并总结出了大量的作文教学经验。但同时大批的一线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又难以有效应用,由此产生了作文教学上的迷茫。这其实是教师没有真正认清学生作文本质所造成的。我认为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学生需要,让作文回归本质。 相似文献
14.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14,(9)
正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语文教学则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需要有严谨和规范的操作,不能有浮夸和虚假。目前,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逐渐商业化,并且这种商业化规模越来越大。课堂变成舞台,教师过于在意听课者的反应,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注。导致"课堂教学"变成了"课堂表演"。语文课堂教学过于浮夸,没有了当初的真实感,这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 相似文献
15.
一、充分激发学生情感,以情激情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如在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教师可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精彩纷呈的语文天地。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语,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教师宜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以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再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正确的学习目的指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再进一步转化为“志趣”——热爱语文,并把它作为自身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为情发而为辞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又影响... 相似文献
16.
赵建文 《中学生优秀作文(初中版)》2010,(9):29-29
语文是闪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离,是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这是一种很文化的描述,它形象地说明了语文并非是单纯的文字符号,而是具有诗性物质的,即“诗性语文”。 相似文献
17.
尹湘江 《小作家选刊(小学)》2011,(6):394-394
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感觉到:学生由于各科学习、作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阅读面窄,视野不开阔,因而导致了思路不顺,言之无物,害怕作文的状况。除个别学生外,大多数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其实中学生已经阅历很多。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扣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而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珍藏的缘故。那么中学生到底如何观察、体验生活,才能积累写作素材呢?我认为:写作素材来源其实就是一个人全部的生活热情以及其人生阅历!现谈谈近几年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感悟,以就教与广大同行。 相似文献
18.
新的《课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它再一次重申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现在,很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下了课也是埋在作业堆里,很少有课间休息时间、更谈不上自由活动时间;在家里,父母往往还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太少,嫌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够自觉,又给学生买来什么“升学宝典”、“名校之路”……面对那些堆积如山的作业,聆听着老师、家长的埋怨、唠叨,学生根本没有春日草地上的嬉戏、夏日的垂钓、秋日里的放风筝、冬日里的堆雪… 相似文献
19.
20.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苦恼”事:我们认真备课,精心写教案,讲授课文时语言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有条不紊,然而往往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兴味索然,不乏有怏怏欲睡或交头接耳者。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这课太没劲了!”静心细想造成这种“苦恼”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更主要的是教者情、学者情、作者情这三情各自为政,没有产生共鸣,是我们的教学只注重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而缺乏应有的“情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