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吴量 《科教导刊》2023,(10):99-101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行业企业对职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良好的专业技能,更应当具备积极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理想信念已经成为高职生职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何落实理想信念教育,是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本研究简要阐述了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征,并且从多个角度入手,对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进行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较多问题,要改变这一状况,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对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大意义,并以之为指导,切实构建以人为本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其效果如何决定着高职生价值取向变化,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与命运。但在新形势和新环境下,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新挑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方法,提高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蕴涵着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为切实提高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和平台。文章从分析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性出发,探讨了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提高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落实立德树人有着重要作用。当前,高职院校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存在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等问题,导致理想信念教育缺乏针对性、驱动性、内涵性。应从完善理想信念教育新载体、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内涵、健全理想信念教育队伍三方面入手,以提高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自媒体在给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运用好自媒体这一新型的媒介,积极探索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资源是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资源,是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载体和生动教材。加强新时代高职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当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立德树人的物质支撑和精神纽带作用,突显红色文化资源的以文化人、坚定信仰、强化行为的教育引导功能;充分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筑牢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主阵地”,构建红色文化资源网络“新阵地”,从而提高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高职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集体观念淡漠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必须重塑高职生的道德理想、培养高职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加强师德建设、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相似文献   

9.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正面临的一场深刻变革。现行高职教育重视规模发展,忽视了对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高职生综合素质,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前提,以文化素质教育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相似文献   

10.
作为21世纪"中国梦"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线的生力军,当前高职生在政治理想信念及教育方面面临严峻挑战: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理想信念教育薄弱。而政治理想信念是人类最高层次的理想追求,体现了一个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和执著追求。本文以一线辅导员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把握高职生政治理想信念及教育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揭示其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对策建议,发挥"三个三"作用,完善高职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1.
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当代教育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长江 《教育研究》2006,27(11):69-72,85
教育思想史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都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人格形象的理想追求。著名哲学家冯契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出发,主张当代中国亟须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塑造理想的人格形象不仅是既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之一,而且也是严峻的教育发展现实的迫切需要。以平民化自由人格作为中国当代人的理想人格形象,能够充分展示教育的人文关怀,有益于主体性教育的确立,有助于进一步强化教育目的,具有重要的当代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理想人格,是关于人格特质及其构成状态的最佳想象与期待。通过对大学生现实人格和理想人格的词汇调查和分析发现,大学生倾向于对现实自我的服饰和外貌做出积极评价,对思维做出极端评价,对情绪做出更多的美感评价;大学生现实人格和理想人格的某些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学历差异;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和理想人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理想人格教育是人们进行自我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和前提,因而理想人格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的主要价值目标在于培育具有健全人格的主体,当前我国通识教育研究与改革中存在偏误,包括对大众化教育之职业教育职能的否定、对专业教育的理解狭隘和排斥、人文教育实施不力,以及在通识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和通识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内的连续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通识教育改革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思想领域的革命,即认清中国的通识教育的本来之义。  相似文献   

14.
理想人格在理论设计与具体实践中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两极张力,即应然与实然的距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他律与自律的整合,社会导向与个人选择的冲突等。正是由于对此两极处理中的偏斜,才导致了传统理想人格的单向度和人格教育的片面性。要使理想人格具有感召力,必须保持适度的和必要的张力。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格重构应把握的原则是:理想人格的世俗化;理想人格的多元化;理想人格的人本化;人格教育的阶段性;找回榜样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与智力因素相对应的心理学概念,它是指同智力因素活动有密切联系并能影响智力活动效益的一切心理因素,是由注意、情感、意志、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兴趣、气质、性格等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机组合,在智力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教育功能。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自主与和谐发展的高度,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校在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论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充满人文关怀,具有丰富的人格教育内容,有利于内省律己、修身养性。因此,对《论语》中的理想人格精神进行批判继承,探讨如何将其引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加强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e course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view of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s and philosophy of religion, culture, ethics,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and art, etc.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gener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ulture, display the cultural ideal of education, cast healthy personality of moral and intelligent unity, build harmonious social environment of great beauty, confidence and strength of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promote the universal and core value and idea  相似文献   

18.
终身教育对传统教育作了与时俱进的阐述,它重视人性的丰富和谐,重视对完善人格的培养,尊重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存权和受教育权,是对有史以来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突围,具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在终身教育视野中关注现行高等教育,可以发现在培养工具人还是有完整人性的人、追求教育民主化及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上尚存差距。如何缩短差距,尽力接近终身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当前高等教育应重点考虑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格教育是人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第一个系统提出并实施人格教育的教育家,莫定了儒家的人格教育理论,并深刻影响了二千多年来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走向。在塑造“四有”新人的今天,有必要重新探讨孔子人格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理想人格的标准和特征、历史影响及其现代价值等问题,批判地吸取孔子人格教育思想的智慧和精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是高等教育的灵魂,重视德育则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本质在德育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卓有成效地抓好高校德育工作,不仅可以确保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也是张扬大学生个性、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在分析高校当前德育的现状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建设的具体途径与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