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9,(48):4-5
华裔文学能被美国主流文化所接受,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功不可没,在其处女作《女勇士》中运用了北朝诗歌《木兰诗》中"花木兰"这一形象,并将此故事进行了改写。然而,两部作品迥异的时代背景却赋予了木兰不同的性格特点,文化影响文学形象的塑造,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下对木兰形象的对比研究,总结出"木兰"在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在长期的冲突、磨合之后最终走向融合,从而为这个艺术形象增添了新的意义与内涵。  相似文献   

2.
经典题材的重写日渐为文学研究所关注,而木兰形象在当代的跨文化改写超出了传统的民族或国别文学范围.本文在梳理木兰传说的历代版本的同时,重点关注木兰传说的当代版本,考察在跨文化书写的过程中,木兰形象的变迁及其文化意义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3.
木兰形象得以进入文学视野,绝不是文学创作中一次偶然的灵感迸发,而是诞生于战乱频仍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女性独立、崇尚武力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中。《木兰诗》的教学探究木兰形象的生成语境,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和品析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张雪 《天中学刊》2014,29(6):16-19
木兰故事中的孝文化主题是木兰形象成为文学文化史上典范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木兰故事在千余年的流变中一个始终较为稳定的主题.从北朝的《木兰诗》到清代各种小说戏曲,历代叙述者们都试图采取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阐释木兰的孝行.从孝文化的角度关注木兰故事,分析其生成、发展、兴盛的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对于木兰故事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中,木兰作为一个经典的巾帼英雄形象,被大家传颂,但以往的更多评价,忽视了她英雄本色背后所潜藏的悲剧内容。木兰身处战乱年代,在当时忠孝观的刺激下,弃个人的正当需求替父出征,从开始的买马到后来的辞官,都昭示出她命运的不幸和凄苦。研究木兰的悲剧命运,旨在窥见北朝的社会史实和其时她在社会中的处境,进而丰富木兰的立体形象。  相似文献   

6.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是一首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自从产生起至今,花木兰的动人事迹,以及她的光辉形象便广为世人代代流传称颂。在漫长的文学历史长河中,由于时代的不同,对木兰形象的看法也有所不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及教参关于木兰形象的定位,以为木兰是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笔者对此不能苟同。笔者认为:与其说木兰是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还不如说是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孝女。  相似文献   

7.
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出现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平凡的意义。木兰无疑是个“当户织”的劳动姑娘,但她更是一个战场上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她不顾战争的危险性和乔装被识破后所带来的种种恶果和世人不容的眼光,毅然代父从征,表现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更有一种孝顺的精神隐含其中。木兰既是一个现实社会中普通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又是人民心中理想化了的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8.
《木兰诗》情节完整,它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有时“惜墨似金”,极其简练;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它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刻画木兰心理,塑造性格鲜明而又有血有肉的木兰形象。正是因为木兰既有英雄之气,又有儿女之情,才使得这一形象更为鲜活、丰满。它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使用了民歌中常用的一问一答、连锁、排比、重叠等手法,语言也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9.
随着木兰形象的传播,木兰已成为河南虞城的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本分析法,研究木兰形象中的文化符号问题,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清两代,在戏剧和小说领域不但出现了一批以木兰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而且产生了一批像木兰那样隐藏女性身份、横戈马上甚至出将入相的奇女子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仿木兰”形象。研究这些易装女性形象及其变化,可以更好地探寻政治、经济、思想潮流和社会观念对女性意识发展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影片《花木兰》分析意识形态对配音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迪斯尼影片《花木兰》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经典故事与西方价值理念相结合,在全球范围获得巨大商业成功.通过从意识形态角度对《花木兰》的配音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操控,木兰形象受到了改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佛教思想也有所显现,揭示配音翻译是对原文对白的改写,是意识形态操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20世纪以来,学界对《木兰诗》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尤其是在《木兰诗》的成诗年代、作者及木兰故里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此进行归纳梳理,对未来《木兰诗》的研究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王玲 《海外英语》2014,(20):220-222
In people’s daily communication,people use many techniques to polish their utterances. So the conversation becomes more complicated. But utterances in people’s communication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fe. And this thesis is going to analyze the strategies of successful conversati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Yao Mulan’s utterances in Moment in Peking under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Lin Yutang likes Yao Mulan mostly in all th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With the skillful strategies in Yao Mulan’s utterances,we can see her good characteristics. That’s the excellent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that make Yao Mulan the most charming character in the novel. Many scholars do the research of the novel and the heroine Yao Mulan. But most of the scholars study these top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philosophy and so forth. They are rar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This thesis analyzes Yao Mulan’s charming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ntity maxim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From the analysis of Yao Mulan’s talent in conversation,readers can see her charming characteristics.What’s more,people can learn some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Grasping one skillful conversation strategy is important to people in their life,work and study.  相似文献   

14.
《木兰诗》与东汉末年的《孔雀东南飞》共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双璧”,木兰的英勇、智慧、孝道的守护、辞高官而安享田园乐趣的英雄壮举,一直来人们以巾帼英雄冠名之,而关于木兰时代、木兰的人性关怀、木兰的爱情、命运以及木兰诗的艺术悲剧却在岁月的蹉跎中,被时间所深深的埋没。  相似文献   

15.
《木兰诗》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叙述木兰故事,刻划木兰形像,具有民间创作的生物幽默和人加工后的含蓄深刻。尤其是互,不仅多而且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实为古代诗歌所罕见。“双兔傍地走”的“地”,是一个虚性的语助词而非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着”字。  相似文献   

16.
接受史注重对接受者“主体性”的研究。从接受史的角度来看,唯物史观满足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这一接受主体所面对的“中国向何处去”的方法论期待,契合了当时以中国传统哲学为认知基础的社会心理,具有在近代中国得以被选择优先接受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进化论思想也为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更好地理解与接受唯物史观搭建了桥梁。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唯物史观在中国得以优先被中国早期知识分子选择与接受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7.
在路遥作品20余年的接受史上,存在着这样令人困惑的矛盾现象:一方面,路遥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持久的欢迎以及批评家普遍的认可;另一方面,路遥又长期受到文学史家不同程度的冷落与忽视。因此,有必要带着“问题意识”,对路遥及其小说的美学价值重新进行文学史意义上的阅读:考察路遥已有的文学史“状况”,探析路遥应有的文学史“位置”。只有抓住作品“客观事实”这个文学史的核心,才能尽量减少或避免特定文学史观与意识形态所造成的文学史误读,降低文学史的疏漏与缺憾,更为全面、客观的文学史书写才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犹如偶像的文人形象,这一形象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魏晋时代思想背景的影响,陶渊明自身的性格特征和作品风格,以及后世接受者在其对陶渊明接受过程中所显现的选择性特点,对陶氏偶像形成发生了一定的作用。从这三个方面阐述陶渊明偶像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9.
研究者个人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历程就是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史,这看起来好像是研究者个人的事情,实际上是具有公共的学术价值的。研究者对教育概念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思考,一方面获得了教育概念认识上的不断进展,而且自然生成了一个教育概念的认识史个案。简而言之,研究者对教育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批判地接受了一种权威的教育界定;第二阶段是从"教育性"概念入手进行分析,获得"教育是一种善意的干预"这一结论;第三阶段是通过对"教育性"判定依据的追寻,获得了"教育意念的结构"。研究者对教育概念的认识,从接受成见到生发出个性化认识,这个过程的实质是对教育从外部形象到内在依据的谨慎认知。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传统历史观的唯物史观胚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从唯物史观开始的,以往的研究忽视了这一事实与中国传统哲学提供的历史土壤的关联。以“通古今之变”为宗旨的中国传统历史观“善言古者,有节于今”、“食足知礼,民惟邦本”、“势非圣意,理势合一”等观点,在肯定历史进步和变革,重视经济因素和民众力量,探求历史趋势的客观性和这种趋势与历史规律的统一性等方面,与唯物史观有诸多相似之处,这无疑为接受和认同唯物史观提供了思想土壤。进化论的一些观点延续和展开了传统历史观中与唯物史观相近似的因素,并贯注了新的时代内容,使传统历史经变革和融合发展为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