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情境创设是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本真,通过课堂再现生活,让学生一个个鲜活的生活情境中,不断体验生活的快乐,感悟生活的真谛,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的有效途径。个人认为,情境创设是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本真,通过课堂再现生活,让学生一个个鲜活的生活情境中,不断体验生活的快乐,感悟生活的真谛,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的有效途径。一、学生回归生活,情境引领快乐课堂课程标准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提出了五条建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加强品德与生活学科中的情境教学。  相似文献   

3.
小学德育的基本理念是:关注生命,回归生活。小学品德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渠道,要生动鲜活,滋润心灵,要意味绵长,愉快体验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生活。优化课堂教学,创建有效的品德课堂,应在课外广闻博采,课上情境多彩,课后反思得失。  相似文献   

4.
小学德育的基本理念是:关注生命,回归生活.小学品德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渠道,要生动鲜活,滋润心灵,要意味绵长,愉快体验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生活.优化课堂教学,创建有效的品德课堂,应在课外广闻博采,课上情境多彩,课后反思得失.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品德与社会教学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新课改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教师要用生活化的学科教学让小学生感受到这门学科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当中体验品德,在生活化的教学讨论当中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在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当中践行品德,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6.
林立村 《时代教育》2014,(6):161-162
《品德与社会》课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脱离了现实的品德教育就会失去其实际意义。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回归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结合情境,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实际案例拓展教学空间,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实效性。因此品德课教学就应该由教材、学校拓展到社会生活当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正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回归生活,品德培养更要回归生活。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进行。为此,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教学中做到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8.
初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这必将引起德育课堂的重新回归。下面是我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所做的一些尝试。一、创设生活情境,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创设生活情境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境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9.
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也要回归生活。在小学生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快乐成长。就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如何回归生活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面向生活的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这是品德课程与教学改革所秉持的基本理念。面向生活的教学策略与这门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一脉相承的。面向生活的教学策略要求,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悟道德;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要在生活化的合作与探究中,让学生理解道德。  相似文献   

11.
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知道德,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感,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当前品德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基本理念。构建生活的课堂就是教师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对品德课堂教学的一种探索。生活的课堂,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还学生以儿童”,实现由知识中心向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帮助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和着课程改革推进的步伐,新课程理念已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认同,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又生成了不少疑问。尤其是对课程核心理念“回归生活”怎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对回归谁的生活、怎么回归生活等仍存在不少困惑。笔者以为,应对回归生活的综合课程,生活化教学是品德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植根于丰富的生活情境之中。  相似文献   

13.
林孝宗 《中国教师》2010,(23):62-63
<正>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品德与生活课程最主要的改变是提出了"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这一理念告诉我们: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与生活是活动型综合课程,提倡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关注儿童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要重视生活本身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儿童生活。这一课程理念要通过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得以实现。本文从把握时代生活的脉动、把握儿童生活的脉动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时如何回归儿童生活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力求追求高效的小学品德课堂,让品德课堂活力无限。  相似文献   

15.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教育背景和教学素材,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贴近于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找准了位置,为我们走进新课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创造美好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下,对于品德生活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把品德融入生活的意识,也渐渐在广大教师的心中植根。但是,何为"生活"?到底回归成人的生活还是儿童的生活?是"生活化"还是"为生活化"等等的问题,又摆在了一线教师的面前,此文,从品德课堂、教学情境和品德目标这三方面,对于品德生活化的论题做了初探。  相似文献   

17.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品德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彰显其生命力,是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品德课的魅力之所在。笔者就此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性,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品德与社会课学科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基于学生已有经验之上的情境,创设源于生活的情境,创设高于生活的情境,并做到课堂情境创设与课后活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基于品德课程源于生活的课程性质和"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等课程理念,设计回归生活法、民主讨论法、情境设计法、课外导行法、社会调查法等品德课教学方法,带领孩子们回归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体验道德。  相似文献   

20.
胡军伟 《文教资料》2011,(9):146-147
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品德课程要回归生活必须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才能得以实现。本文旨在探求在品德课程教学中,从儿童的生活问题出发生成教育主题,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目标,从儿童的生活需求出发选择教学内容,着力体现品德教学立足儿童的生活,融合儿童的生活进行,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引领儿童过有道德、有创意的生活,让品德教学真正走进儿童生活,走进儿童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