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挡住了大学生回乡就业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母亲致电媒体:她的儿子去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成绩优异,为了照顾体弱的母亲,决定回家乡就业。他希望靠自己的双手开创一番事业,孝顺母亲,也为建设家乡出力。但事与愿违,他先后在两个单位就职,均不如意,主要是工资太低,而且管理也不太正规。没想到自己的良好初衷却得到了这样的结果,他开始犹豫,是离开家乡还是在这里继续寻找机会。母亲不愿看到儿子失望难过,于是通过媒体呼吁,希望有单位能留住儿子,满足他体贴母亲、报效家乡的愿望。这位母亲道出了有志回乡就业学子的心声,他们愿意用自己的学识建设家乡,但就业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乌镇是茅盾的家乡,茅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乌镇度过的.一九○四年到一九○九年,茅盾八岁到十三岁先后在乌镇的两所小学——立志小学和植材小学求学.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写道:“又过了半年,乌镇办起了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我就成为这个小学的第一班学生”.“一九○九年夏季,我从植树学校毕业了,时年十三周岁.”后来茅盾升上中学,离开家乡,只是寒暑假才返回家乡.当他二十岁“叩文学的门”之后,更只是间或返回过几次,一九四○年他母亲逝世后,因种种原因,再没有回来过.但是茅盾对他的家乡,始终深深地怀念着,一九七七年为家乡写的一首《西江月》词中,有“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两句,表达他怀念家乡和对家乡的教育事业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因爱而失去     
前些天看见这样一个故事: 日本有个谐星叫北原武,是个戏剧才子,少年时就一个人到东京闯天下,经过了一番奋斗,凭自己的实力获得了肯定的掌声。 北原武和他的母亲感情不好。自从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到东京打天下以来,他的母亲就不断  相似文献   

4.
老黑爹     
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我几乎是恶狠狠地盯住你,如果不是你,我的母亲不会跑了1000公里路嫁给你;如果不是你,我怎么可能离开我青山秀水的家乡?我知道你是母亲的初恋情人,所以,我都怀疑是你把我亲生父亲气得咳了血,他才去世的。  相似文献   

5.
又见平遥     
<正>母亲是山西平遥人,离开家乡很多年。去年的冬天,是我第一次随母亲回平遥,对平遥的所有,都是那么好奇,短暂的停留后匆匆离开,依稀留下好多再回来的向往;今年的夏天,其实说好是去其他地方小游的,临成行,好像某种召唤,母亲默默改变行程,依旧拉着我的手,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故乡。受到母亲的感染,特别是因为和母亲从小一直以来的亲昵,潜移默化的爱上了这座古城,听着母亲细细长长的低音描述,看  相似文献   

6.
百岁姑母     
丁超 《老年教育》2008,(3):36-36
这天,接到表弟的电话,说他的母亲——我的姑母一百岁了,想给老人热热闹闹过个生日。人生一世,百岁难得。我离开家乡已经几十年了,对姑母的思念和牵挂常在心头,这次一定要回家为姑母祝寿。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有500万资产的单身富婆,因18岁的儿子没有考上大学,便对他说:“我打下的江山凭啥要白白送给你?你自己到外面闯去,一年后活着回来就行了。在这一年中你不能回家,更不能向家里要钱。”儿子强忍泪水接过母亲给的1000元钱,离开家乡,在大连一家月薪300元的酒店当小工。临近春节,他鼓起勇气打电话回家,家里的号码是空号;他直接回家,房子已换了主人;找到妈妈开的工厂,也换了老板。于是,他只好又回到大连,在一个施工队当小工,尝够了打工的苦与累。一年后,有人找到他,交给他一封信。原来,儿子离开家那天,母亲便雇了三个人跟…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眼神     
那年我8岁,母亲36岁。刚过完年,母亲就走了。她要去一个离家乡很远的地方。自从母亲28岁生我起。我便从未离开过她。母亲去哪,我也从来都是跟着的。可如今,母亲却要丢下我一个人走,我又怎能不伤心呢?  相似文献   

9.
一、激活体验,感受母爱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之所以取得成功,有很重要的因素是史铁生对母爱的独特理解.起初,他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想着自己不幸的命运;等到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以后,母亲却已经永远离开他了.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我偶然读到一篇英文童话: 战争结束了,有个年轻号手离开战场回家.可是,等他回到家乡,却听说自己的未婚妻已同别人结了婚,因为家乡早已流传着他战死沙场的消息.  相似文献   

11.
1938年,父亲未与爷爷奶奶和母亲道别,便悄悄离开家乡,参加了八路军。战争中,他历尽枪林弹雨,九死一生。左腿曾被日军炮弹皮击中,骨头露了出来,鲜血直流。幸有老乡相救,才躲过敌人的追杀,但从此留下了两块穿透性的伤疤,每逢阴雨天就隐隐作痛。解放后,父亲多方打听,也未能寻找到那位救命恩人。  相似文献   

12.
路易·波萨(Louis Pósa)是匈牙利的数学家,1988年时约40岁.他在14岁时就已发表有相当深度的数学论文.大学还没有读完,就已获得科学博士的头衔.他的妈妈是一位数学家.小时候他受母亲的影响,很爱思考问题.母亲看他对数学有兴趣,也鼓励他往这方面发展.在母亲的循循善诱之下,波萨在读小学时已经自己拿高中的数学课本来看了.真正训练他成为一名数学家的是匈牙利鼎鼎有名的大数学家保罗·厄杜斯.厄杜斯在数论、图论等数学分支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把一生献给数学,从来没有想到结婚,只和自己的母亲为伴。他经常离开自己的祖国到外国去作研究和演讲.…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的父亲,出生在冬天。湖南的冬天,很冷,下着大雪,家徒四壁。我们不知道,7岁的父亲是怎么上学的,他怎么能够孤独地走两个小时的山路而不害怕;我们不知道,16岁稚气未脱的父亲是怎么向他的母亲辞别的,从此天涯漂泊,再也回不了头;我们不知道,当敌人的炮火节节逼近时,他怎么还会在夜里读古文、念唐诗;我们不知道,当他的船离开烽火焦黑的海南岛时,他是否已有预感,从此见不到自己的母亲,是否已有预感,要等候40年才能重新找回他留在家乡的长子?我们不知道,当他和我们的母亲,在往后的日子里,必须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将四个孩子养大成人,当他们为我们的学费必须低声下气向邻居借贷的时候,是不是曾经脆弱过?  相似文献   

14.
以甘肃省为范围,通过随机抽样,调查80名大学生和52名社区居民以及68名出租车司机发现:1.绝大多数大学生以市州为家乡认同,出租车司机则是市县并存,社区居民中绝大多数以县为家乡认同。2.对照2008年的调查发现,2008年绝大多数大学生以县为家乡,而2018年的在校大学生越来越认同市州为家乡。3.访谈证明:当代大学生防卫心、虚荣心更强,当母亲家庭地位高时,认同母亲家乡;而父亲家庭地位高时,认同父亲家乡。  相似文献   

15.
《少年读者》2009,(9):14-15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相似文献   

16.
夏越新 《河南教育》2014,(11):73-73
<正>刘志飞,1986年5月出生在河南省内黄县一个农民家庭里。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人辛勤劳作把他和弟弟抚养成人。2002年,刘志飞16岁那年为更好照顾因劳累过度住进医院的母亲,正上高二时选择了休学。母亲出院后,为减轻家里负担,他和年仅13岁的弟弟一同去广州打工。2003年,他带着打工赚到的4000元钱返回家乡,继续求学,追寻自己的梦想。2005年,刘志飞考上河南农业大  相似文献   

17.
父亲     
父亲是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于1937年8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和母亲新婚不久便离开家乡,随部队转战南北打鬼子去了。残酷的战争环境不能和家里通消息,六年杳无音信,全村人都说父亲战死了,只有母亲不知道。日本鬼子进村抓抗日战士的家属,把母亲关进了一个磨坊,经乡亲们营救才得脱险。后来有村上人在河曲见到了父亲,知道妻子带着他走后出生的、已六岁的女儿还在等着他,父亲泪流满面。怕给家里招麻烦,没写信、只带话说让母女到部队来。母亲怀里搂着孩子、坐着她哥哥牵的小毛驴,日行夜行地赶路。他们在山上走,敌人就在下面巡逻,经过敌人一
  的一道道封锁线,整整走了半个月,一家三口才团圆。从此母亲跟着父亲在部队、到地方,再没分离过。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感受水乡之美。2.品味课文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爱乡、怀乡之情。3.学习欣赏文章的写作特点,学习表达。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语境创设1.师: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离开他的故乡江南,一别就是几十年。每逢与朋友谈起故乡,家乡的人、家乡的景,始终萦绕在他眼前,尤其令他念念不忘的是家乡的桥。于是,他提起笔来,写下了这篇《家乡的桥》。【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介绍作家和课文的写作背景,简洁而又不失美感,既引出课题,又激发起学生阅读课文兴趣。这样就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的自主阅读…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我偶然读到一篇英文童话:战争结束了,有个年轻号手最后离开战场回家。他日夜思念着他的未婚妻。可是,等他回到家乡,却听说未婚妻已同别人结了婚,因为家乡早已流传着他战死沙场的消息。年轻号手痛苦至极,便离开了家乡,四处漂泊。孤独的路上,陪伴他的只  相似文献   

20.
胡适先生是现代著名大学者,在文学、哲学、考据学、伦理学、史学、教育学、红学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曾经获得1939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著名学者毛子水先生说他:"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成就如此大家,除了胡适本人的努力奋斗以外,还要归功于他母亲给他的良好教育.胡适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便离开她了,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