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会课活动中,我有幸作为盐城市的一名代表上了一节观摩课。本次会课的主题是"教育成就学生美丽的心灵世界"。一星期的磨课之路充满了艰辛,但一次次试教与历练也成就了我的美丽心灵世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该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如何在课堂中去权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培养其感受力、自信力、耐挫力、自控力。我选择"寻找爱的细节"为题目,以  相似文献   

2.
宋彦 《山东教育》2012,(29):20-21
"同课异构"就是相同的课例不同的构想,可以是一个人的,可以是两个人的。从教学理论上来讲,"同课异构"追求执教人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设计上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教研方式上来讲,"同课异构"能够促进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取长补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育效果。这里讲的是我一个人的"同课异构",是基于我的一次区级教学展示课,这节课讲的是九年级上册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如果依照常态课汇报,最起码对不起来听课的老师和学  相似文献   

3.
按常理说,学期末必上的课不外乎复习课、安全教育课、假期作业布置课等。这些课应该上,这是教学管理的常规教育所必需的。作为班主任,在我的班级管理中,期末还有两节我认为应上的“特色课”。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7,(49):50-51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使得我国的社会体制发生了一系列大的变革。于是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里,都被动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全方位的改革。尤其是在我国的教育系统领域,进行了以"新课标"改革为首的好几项新的改革手段。其中有一种叫做"微课"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形成一种新的关于高职语文课堂教育教学理念。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对于高职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语文文化知识具有重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而我接下来所要讲述的问题,正是对"微课"应用于高职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的优势,以及所占据的不可动摇的位置和地位做出的总结。我所列出的问题也涵盖了关于高职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微课"所呈现出来的教学形式,以及"微课"在高职语文课堂上的具体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我曾经和许多中国学生一样,相信美国教育比中国强。但亲身经历告诉我,两种教育文化各有各的优劣。作为一名交换生,我在美国纽约州奥本市的TyburnAcademy上12年级。有一门课叫"Leadership",它相当于中国的学生会,只不过这是一门课而不是一个组织,在课上我们会策划整个学年的学生活动:10月,举办高中舞会、南瓜装饰比赛、万圣节电影夜;11月举办足球队晚宴、咖啡屋  相似文献   

6.
如果要我说最得"意"的一节课,我瞬间就会想到2010年的那节中班亲子阅读活动"像爸爸一样"。选择这节课,并不是因为这节课上得最好,而是因为在多次执教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对儿童观、对绘本教学以及对亲子教育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是迄今为止让我受益最多的一节课!言归正传,首先介绍一下这次活动的来源。这节课并不是我的原创课。2010年12月,幼儿园安排我们一行6人到常州参加一个教育观摩活动。当  相似文献   

7.
高等职业院校"概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高职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高等职业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的特性分析、理念思考、方法论等层面研究高等职业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以期在增强高等职业院校"概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对策选择上提供基本思想方略。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我有幸参加了浙师尖峰教育论坛和浙江省名师工作室课堂教学展示等活动。在观课和议课过程中,我发现,几节备受推崇的思想政治课都带有"混搭"的特点。一、我与"混搭"教学初相识在浙师尖峰教育论坛活动中,临海市回浦中学戴恭详老师执教的"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一课,以其浓浓的"文学味",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课堂上,戴老师借助著名的《安妮日记》片段来创设教学情境。首先,他简单介绍了犹太女孩——安妮  相似文献   

9.
在"于漪教育思想暨从教50周年研讨会"上,于漪老师又一次强调了"语文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记得多年以前,于老师上<事事关心>一课,我有幸能够聆听并参与评析.我当时所得到的印象是,于老师的课,富有立体感,于是我便写了一篇评析,题目就是:<课,应当是立体的>.这次听了于老师的报告,联想到于老师教学的许多特色,我又一次对"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反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阵地牢不牢、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应着力打造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三大标准的思政课"金课",努力建设好线上"金课"、线下"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等类型思政课"金课"。  相似文献   

11.
<正>从教三十年,各种类型的探索课都上过,印象最深、且对我的生活和教育理念产生重要影响的,有八节课。这八节课,见证着我在语文教学道路上摸爬滚打的经历,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我对语文的不同理解。概括而言,可归结为从五彩缤纷到返璞归真。一、让学生"玩起来"第一节留下深刻印象的探索课,是1994年的县优质竞赛课。那次抽到的课文,是一篇六百余字的事理说明文。内容很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我随教育局督导团到一所初级中学进行教育教学视导,其中一项活动是观摩"生态课堂"。说实话,对于所听的两节"汇报课",尽管有不少亮点,但我还是感到有些说不出的不自在,总感觉两节课都有不同程度的虚假成分,课前安排的痕迹较为明显,学生在课堂上就好似被授课教师捉弄的"木偶"。听课结束后,我到校园里随便转转,想看看校园文化建设。我一边走一边品味、  相似文献   

13.
<正>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是全国首批"中小学心理教育特色学校",具有十多年的心育实践,我特别赞赏学校"自主育心"的教育理念。玄武高中实施的多种多样形式的心育活动,都可以看作实施"自主育心"的通途,例如:——开设心育课程。这是受到学生们喜爱的课程,上心育课前,学生总是兴高采烈地喊着"上心育课去喽!"。通过心理课上的自主学习和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慕课已经在国内大学占领一定的市场,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既有效地结合慕课大规模网上开放的特点,又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自由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主动参与教学,实现课堂上"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式慕课不仅没有削弱教师的作用,反而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慕课实施过程中的地位。所以,对教师而言,必须及时调整自己在中国式慕课浪潮下的角色定位,完成表演者、策划者和咨询者的角色转变,这既是继承教师教书育人教育传统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中国式慕课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上学期我参加了骨干教师的教学探讨活动,执教"Stone Age People"一课,后又在"现代与经典"观摩课上执教本课,算起来这节课前后备课、试上共六次,每次上完都能从中发现问题所在。俗话说,功在课前,效在课上。为了追求高效的课堂,我在一次次课后反思中前行。概括起来,本节课让我纠结的地方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本节课的开头导入,另一个是本故事的呈现方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的生活伴随微博、微信逐渐步入"微"时代,"微课"也正在开启教育的"微"时代。随着"可汗学院"流入中国,"微课"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它的产生与流行,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再一次看到了教育变革的希望。和众多的"微课"粉丝一样,我积极开展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践研究,从起初机械地复制"可汗学院",到实践过程中的质疑思考,在"因人而‘微’、因地而‘微’、因时而‘微’"的原则指导下,经过不断的教学探索与尝试,我的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7.
每次从讲台上走下来,我都会扪心自问:"这节课你的言行合乎规范吗?你赢得了孩子们的欢迎和信任了吗?"寒来暑往,不知不觉在教育岗位上工作已十余个年头了,我的这个习惯也坚持了十年多。说起这个习惯,还得从我终生难忘的从教生涯的第一课说起…… 18岁那年,初为人师的我踌躇满志地走进课堂。当时我为学生上的第一课是《海上日出》。在  相似文献   

18.
理想教育不能过于理想--来自家长会的声音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国外教育流行的口号。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风靡全国的赏识教育更成了我们一线教师心中的理想教育。于是,孩子课上虽与我背道而驰,但我只是找他促膝谈心;孩子不完成作业,我只能苦口婆心向家长解释;孩子屡教不改,我只好再屡上政治课;更甚者,我新带的这班学生竟然集体和数学老师对抗,酝酿着炒数学老师的"鱿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来,许多学科先后都开展了"同课异构"实践活动,学校中的许多同学科教师常常会聚到一起研究同一课、说同一课、设计同一课.每到这时,我总会向他们投去羡慕的目光,因为我看到了"同课异构"实践活动为这些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他们的智慧在交流中相互碰撞,他们的思想在相互碰撞中进步,最终我看到了他们长善救失相互取长补短,教育教学手段和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  相似文献   

20.
<正>在教学工作上我有两个偶像,一个是教语文的窦桂梅,一个是教数学的吴正宪。两位教坛上女神级的人物,给我共同的印象就是:优雅而美丽,真诚而朴实,博学而谦逊,睿智而纯真。我经常在网上看她们的文章,听她们的课,了解她们的动态,希望自己能向她们多学点什么,哪怕一丁半点也好。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吴正宪老师还能来敖汉这个小镇,我还有机会能直接聆听她的课,真是太高兴了。虽然我现在教语文,对数学教学了解不多,可是我还是很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每期都认真来听吴老师的课。从吴老师的课中我能体会到教育的真谛。有教无类是大爱,因材施教是智慧"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往,我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只停留在教育学的理论层面上,虽理解,但从没用这两条教育原则来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次培训,吴正宪老师用这两个词来概括教师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