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互主体性是德国哲学大师胡塞尔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认为,客观性交互主体性处在共同的、无差别的人类主体性与完全独立的、特殊的个人主体性之间。一方面,每一个主体仍然保留着自己的特殊性,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另一个主体;另一方面,这些主体之间又具有相似性、共同性,彼此之间能够达成理解和共识。在社会实践中,交互主体论的运用能避免人际中突和社会动荡,能够因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概述了主体间性的德育师生关系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构建主体间性德育师生关系的必要性,认为构建主体间性德育师生关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即注重生命关怀,传递师生温情;回归生活世界,还原德育本真;对话交流,促进有效交往。  相似文献   

3.
德育生活化是利用富有道德意蕴的生活,引导学生确立主体地位,形成主体建构,发挥主体向善性,使主体在充满人文关怀的道德环境中过有道德的生活,在耳濡目染中陶冶情操、涵养德行.并采取义利统一、情理交融、显隐结合、实虚相济、和谐发展、交互影响、身心兼顾、言行并用等方式发挥交互主体性作用,共同探究生活意义、思考人生价值、领悟道德内涵,引领主体体验道德的幸福与崇高,达到主体自身及主体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师生关系单一主体观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师生关系的"双主体论"得到普遍认可.现代远程教育的师生观具有"双主体论"的基本内涵,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师主体作用的内涵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主体的追寻--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主体的缺失;(2)主体的发现;(3)交互主体性的建构。“交互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视野中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这种理想的师生关系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它昭示了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等一系列教学理念的革新。  相似文献   

6.
开放性德育策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泓 《德育信息》2002,(2):58-59
1989年联合国教科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把道德教育提高到人类迎接21世纪挑战中教育对策的首位。而当前的学校德育,忽视开放的、多元的教育资源,只囿于学校单一封闭场所,牺牲学生的个性而乞求共性资源的形成;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降低学生的主体性,这不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以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指向的德育活动,比其他各育对师生关系的依赖性更强。文章对传统德育师生关系范式的理论背景进行了反思,认为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基础上的传统德育师生关系范式,要么使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很好的发挥各自的主动性,要么就会导致"个人中心主义"极端的出现。哲学概念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德育师生关系范式的新视角。"对话"、"理解"、"互动"型德育师生关系范式是在主体间性哲学视阈下德育师生关系的主要范式。  相似文献   

8.
9.
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条件和途径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德育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更加生动和科学有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建构现代德育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德育师生关系的新视角,是对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蕴涵着德育师生关系的三个基本价值维度:主体间性蕴涵着平等沟通,有利于生成具有正确理念的德育师生关系路径;主体间性蕴涵着理解尊重,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德育师生关系评估范式;主体间性蕴涵着交互发展,有利于实现本真的德育师生关系的意义互构。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来看,理解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一个心理过程。教育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是对生活世界的体验过程,是一种反思过程,是在已有成见基础上新经验的加入,是自我理解的过程,是精神自我的不断成长,理解无处不在。而作为教育中的人——教师和学生,也是融于理解之中的,因此,笔者主要从“教师-学生”交互主体及二者关系(师生关系)角度来阐释理解在教育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杨清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0):127-131
德育主体是德育中最重要的概念,它贯穿德育活动的全过程,决定着德育的根本性质和目的。但已有的德育主体理论都存在着片面和不足。根据“学生”概念内涵的改变以及作为一种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德育过程,文章提出了德育双主体交往论,即德育活动是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以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等客体为中介进行交往以对道德规范达成共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必须以平等为前提,遵守可理解性、真理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四项有效性要求进行交往。  相似文献   

13.
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下构建自身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如何处理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关系问题,一直是教学史上的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师生关系的单一主体论有其合理一面,但较片面,双主体论比较科学、合理。就现代远程教育的师生关系而言,也具有双主体论的基本内涵,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以现实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作为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平台,在真实的师生互动交往中,让学生学会生活、交往,并借此认识意义世界,理解意义世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师生关系的德育意义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5.
对话者:D.教育学硕士M.教育学硕士研究生S.教育学硕士C.教育学教授时间:2003年12月24日地点:天问居茶室C.根据你们的提议,现在讨论“德育过程的主体”问题。这是乌克兰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问题。你们已经作了一些准备。今天把《马卡连柯全集》第5卷和《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也带  相似文献   

16.
聆听者与生命叙事者——论德育中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是说得太多,听得太少,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忽视了学生自身蕴藏的道德教育资源。要提高德育实效性,首先要建构教师作为聆听与学生作为生命叙事的师生关系,它是其他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建构在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交往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师生关系基于主客体二元论基础,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定位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和杜威的学生中心论。这两种理论都是只强调教师或学生中一方的主体地位,而将另一方视为客体。  相似文献   

18.
主体间性: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视角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现象学开启了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向。作为现象学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为我们理解教育、理解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进行了探讨,并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反思,进而揭示主体问性的师生交往的内涵及特征,同时论证了对话作为师生主体间性交往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19.
略论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问题在教育界历来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现代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基本取向应是促进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现代教育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包括人格平等,道德互促,交往互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基于“双主体论”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雅 《现代企业教育》2010,(12):178-179
随着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推进,作为评估高校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课堂教学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理论“教育过程中教育主客体关系”入手,探讨了“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课堂教学模式的缺陷。进而分析了“双主体论”模式的优势,最后提出了进行互动式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