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建筑的营建目的不仅是为了实用性,还为了表现其特有的精神价值.苏轼的亭台记通过文学语言与建筑物进行了一场超越历史、外形的对话,展现的是作者对建筑物的深度阐释,其笔下的亭台楼阁堂被赋予了建筑本身及由建筑延伸而出的场所精神.苏轼将建筑与自然、人和谐交融的精神,建筑营建者的人格精神,建筑记录者"超然自适"的生命态度赋予笔下的诸建筑中,深化了建筑物的场所价值,展现了其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
“记”体散文是苏轼散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收集在《苏东坡全集》中的共约六十余篇(不包括《东坡志林》中的《记承天寺夜游》等游记小品)。其中记叙亭台楼阁、佛寺道院等名胜建筑的有《喜雨亭记》、《中和胜相院记》等二十九篇;记载书画文物,奇事异闻的有《传神记》、《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等十六篇;记叙公堂、学校、水利建设的有《盖公堂记》、《南安军学记》、《钱塘六井记》等九篇;山水游记,寓言游记有《石钟山记》、《陲乡记》等五篇。这类散文,虽然数量不多,却较真实地反映了苏轼的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79):25-26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明智的文人,其明智不仅表现在他在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且表现在他的人生态度方面,即遭遇困难挫折时仍能乐观旷达,这种人生态度一直影响后人至今。本文结合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词作,分析苏轼失意时的人生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人格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在传统士大夫中具有典型意义。其人格意识经过了进取、逍遥、审美三个层面的调适,这种调适表现出苏轼对文化人格的孜孜追求,凤翔、黄州、岭海等不同时期的诗文清楚地昭示出其人格调适和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人格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在传统士大夫中具有典型意义。其人格意识经过了进取、逍遥、审美三个层面的调适,这种调适表现出苏轼对文化人格的孜孜追求,凤翔、黄州、岭海等不同时期的诗文清楚地昭示出其人格调适和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对佛禅的独到体会,使苏轼逐渐形成他独具特色的随遇而安、旷达自适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因“乌台诗案”之人生转折得以强化,黄州时期正式出露形成,岭海时期全面深化。苏轼旷达自适的个性在各时期均有多样化的表述方式和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王世贞是一个拥有多维文学面貌的人,这并不是因为他的“晚年自悔”,其本质是他身上的群体意志和个体意识不完全重合。从表现上来看,他从未抛弃复古的根本立场,同时却又有中晚明时期文学发展大势由复古转向革新的影子。这种特性在其对苏轼的接受态度上得到了完整的投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在文盟领袖角色与纯粹个人感受之间,王世贞给外界传达出的对苏轼的态度有所不同。另外,王世贞并非保守的复古者,他在复古立场之上一直寻求与性灵革新的平衡,这在他对苏轼文学创作思想的承继上也多有体现。表面来看,王世贞的崇苏与复古派的抑宋似有矛盾,但抑宋的本质实际是反道统性理文学,这与苏轼的文学性格反而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8.
苏轼兄弟的军事思想及边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兄弟一生的吏事章都有显成就。在军事思想和边防策略上,他们也有一定建树。就军事思想而言,苏轼早年在立国、用兵、边防等问题上均有自己的主张,后来在他治军的实践中,体现了其一贯的军事思想;而苏辙早年涉及军事的言论甚少,但已经表现出与苏轼的不同。北宋从神宗到哲宗在边防战略上的明显变化,苏轼兄弟身为朝官自不能置身度外。在对待西羌、西夏的关系和策略上,虽然他们的言论多少不一,但都表现出对此的高度关注,也清楚显示出策略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北宋词人仲殊由于因缘际会,剃发为僧。他遍游南方各大城市,结交苏轼等名士文人,创作了大量歌咏自然风光、都市风情的词作;也通过不少言情题材的书写,表现其传奇人生中难以释怀的缠绵情思,彰显出风流情僧的精神世界。他的词有别于一般诗僧创作的寒俭、僻仄,而是更多世俗化的生活场景、活泼明丽的亮色、生动流利的个性风格,具有别开生面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苏轼前期的书法,是指他44岁以前的书法。黄庭坚对苏武的书法就有一个前后的分期,他说:“东坡书,彭城以前犹可伪,至黄州后,掣笔极有力,可望而知真赝也。”所谓“彭城以前”,就是指苏轼44岁以前,也就是自徐移湖随即发生乌台诗案的元丰二年(1079)以前。黄庭坚的划分是十分正确的,因为苏轼的书法成就主要是表现在谪贬黄州以后。唯其如此,研究者的眼光也大都集中在苏轼的黄州时期和晚年时期,而对他前期书法学习和创作的过程却不免有所忽略。这样做的结果,自是有碍于对苏轼书法的深入研究。 关于苏轼一生的书法经历,黄庭坚有一段话影响很大:“东坡道人少时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昼锦堂记》和苏轼《韩魏公醉白堂记》均为以"议"为"记"的范例。其特点都是名为"记",却通篇议论,体现了这类山水景观记在唐宋时期的变化。细读文本,会使我们得到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苏轼的三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为例,窥探在不同的时期,苏轼清旷风格的不同表现,意在展现苏轼的政治遭遇和他的思想对其词的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苏轼签判凤翔时期创作了30余篇散文,按题材内容可分为亭台楼记、政议奏启、青词祝文、书札题跋四类,这些散文表现了作者指陈政弊、申言革新的改革精神和关心民生、同情黎民的民本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苏轼散文创作议论风生、随物赋形、语畅辞达的艺术成就,为其接受前代散文家的写作经验,发挥个人天才,树其文风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昼锦堂记》和苏轼《韩魏公醉白堂记》均为以“议”为“记”的范例。其特点都是名为“记”,却通篇议论,体现了这类山水景观记在唐宋时期的变化。细读文本,会使我们得到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5.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纵观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词赋之作,可以清楚地看出其思想变化的复杂性。儒、佛、道各家思想对他都有吸引力。本文试图简要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思想变化及其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核舟记》一文有三个重要人物:苏轼、王叔远、魏学。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篇充满理解与想象的文章,王叔远捕捉并刻画了瞬间的人物形象,让人物的组合在默然无声中说话,彰显了核舟的灵魂。魏学理解了王叔远的刀尖艺术,他借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核舟的传奇神韵,也借《核舟记》贯穿了苏东坡、王叔远与自己的人生,而这全因为懂你。  相似文献   

17.
黄州时期的苏轼创作了大量的词作,表现了他宠辱不惊、热爱生活、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这与苏轼对儒释道等传统哲学的吸收融合、对人生的深入思索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苏轼的归乡词来研究苏轼的归乡情结。首先,苏轼的坎坷经历可分为五个时期:签判凤翔时期、通守杭州时期、密徐湖时期、贬居黄州时期、晚年时期。其中黄州时期为苏轼的归乡情结发生质变的重要阶段,也是其独特的人生哲学形成的阶段。根据这五个时期的归乡词,总结出各个时期归乡情结的内涵和特点,通过对比展现出苏轼归乡情结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宜宾学院学报》2017,(4):63-69
苏轼的寺院碑文书写,表现出多层面的佛教诉求:心系丛林,寻绎佛教真谛;反躬自省,审视生命本相;立足当下,探究济世价值;荐福先人,滋养人伦情怀。这种多维度的精神面向,是由苏轼作为居士、迁客、儒者和人子的文化人伦身份决定的。苏轼关于寺院的碑文在朝廷、士林和民间三个维度层面彰显了佛教的当下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万露 《天中学刊》2005,20(1):74-78
苏轼将词的性质由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他把题材的取向从他人回归到自我,打破了旧的抒情程式和词的创作心理定势,又由于其本身的经历,他把宋代文人士大夫特有的心灵矛盾冲突纳入词的创作当中,并且成为其着力表现的对象。比之于其前的词作,我们可以发现,东坡词所表现的情感意向是多向的,他的生命存在状态是多元的,他在词里构筑起了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心灵世界。从展示挖掘文人士大夫心灵世界的直面性和深广度来说,苏轼是词史第一人。贬谪黄州是他人生第一次大的挫折,是他整个人生尤其是其词创作的转捩点,也是儒道禅这几种精神力量在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他的黄州词记录了这段贬黄时期的“不适-求适-适”的心路历程。较之于苏轼其他时期的词作,黄州词所表露出来的心灵世界的多层次性和生命存在状态的多元性更为特出、鲜明和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