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福柯从监狱的诞生、规训的手段以及监狱的理想模型-圆形监狱入手,深入探讨了监狱体系内的规训与惩罚,并进而得出结论,认为整个社会体系实际就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监狱.他认为权力从来不是凌驾于我们之上的东西,而是以我们每个人为节点,彼此交互的一种关系,并进而揭示出当今社会权力运行最隐秘的机制,即每个人时刻都被权力控制并不断被规训入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2.
福柯通过对18世纪以来学校教育中的规训权力及规训技术的系谱学考察,揭示了学校中规训与惩罚教育的发展历程,指出现代学校是一个典型的规训机构,既规范人的行为,也规训人的精神。规训与惩罚教育在使学校教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相应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福柯的分析风格从考古学转向谱系学后,权力替代了话语和知识成为他思考的中心问题。他突破了传统观点从经济学角度和法权角度研究权力的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讨权力问题,推出微观权力物理学。这一权力观贯穿于福柯整个的学术探索。《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被福柯本人称作“我的第一部著作”正是他运用谱系学分析权力的最重要的成果。本文将从《规训与惩罚》这本书说起,并结合福柯的其他论著,从生产性、分散的网络状和权力―知识的紧密结合三方面对福柯的权力观作一整体的概述。  相似文献   

4.
福柯在其著作《规训与惩罚》中,提出了微观权力学理论。他从微观视野出发,描述通过规训与惩罚两种技术将具有不易察觉的微观权力表现出来,进而讨论微观权力的运作方式、权力的技术、权力的机制问题。基于福柯的政治权力思想,从微观权力的表现形式、惩罚行为的历史演变和规训技术的运作方式等角度分析,试图考察微观权力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正当权力如何内化为群体行为,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充满规范性与模式性,从而达到社会政治层面的治理与支配。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代,天下大乱,政权交替频繁,身为魏臣的嵇康,受到魏朝的规训,但在司马氏专权后,"不识时务",没有"明哲保身",于是受到当权者的惩罚,构筑了自己悲剧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规范化教育的是一系列新的规训规则与惩罚手段。班级中的规训与惩罚主要体现在:空间上的封闭、班级成员间的层级监督、规章制度的控制和活动的单向度。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肯·克西《飞越疯人院》以其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描述了精神病院中监视、规训、惩罚的运作机制,表现了畸形社会控制与异化的权力机制对人性的摧残。《飞越疯人院》中的精神病院是二战之后美国社会的缩影,也是当时美国社会消极抗争的象征表达。  相似文献   

8.
福柯《规训与惩罚》一书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微观权力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强大的规训作用。规训与全景敞视主义都是福柯创造的新术语,它们是现代社会最为有效的权力功能运行机制。中国的人事制度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福柯对权力的分析做出了独特贡献,他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权力思想,而且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微观权力理论。他在名著《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所阐述的微观权力是多形态的、非实体的、关系的、生产性及与知识密不可分等特点;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与检查的技术,以及空间、时间与动作的规定性策略,使得微观权力无所不在。福柯的微观权力分析对认知现代社会的权力实践具有积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中提出,规训有四种基本方式、三种核心手段和一种机制。四种基本方式是空间分配、活动控制、创生的筹划、力量的编排,这是规训的"微观技术";三种核心手段是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这是规训的"宏观手段";一种机制是全景敞视主义。现代学校教育是一种规训教育,通过对学习空间、时间的分配与管控,"活动"控制及以"检查""考试"之名落实规训等手段得以体现。规训教育导致教育理想的散失、人的物化及师生关系紧张化等后果。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视角下,艾青的创作道路转变始于文学在特定历史境遇下对政治的主动寄身.历经时代政治对文学的重塑,而终于“归来的文学”。这个从文学想象政治到沦为政治工具再到整合政治与自身的过程.揭示了历史复杂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已经走过了一条选择、疏离与反思的行程。在这个过程中,合理性与局限性共存,经验与教训同在。本文的意义正在于通过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梳理,为新世纪的文学建设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参照点。  相似文献   

13.
莫里哀的《太太学堂》展现了17世纪法国女性被男权社会规训和反规训的过程。首先,通过话语分析,男性权力话语对女性的规训得以洞见。其次,女主人公阿涅丝的反规训历程展现了她机智勇敢的性格和勇于自由选择的抗争精神。最后,由于其身份问题成为解决戏剧冲突的关键,喜剧的悲剧性内核显现,即17世纪法国女性仅依靠个人力量难以争得婚姻自主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15.
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具有相同的文学生态环境,都处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抑压之下,但比较发现,两者又具有不同的文学生态景观。两者同中有异的文学生态为我们思考政治抑压下文学主体性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由于政治是否压抑文学不是由作家决定,而是由社会环境决定,以及政治环境的缝隙和文学传统的显性与潜性存在等因素使文学主体性的建构往往成为可能,进而使文学自身的美学特点能够得到尊重和保证。  相似文献   

16.
政治对文学的反映对象和创作主体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文学因能够形象展示政治生活面貌,产生具体的社会作用,并以审美的方式将政治化为韧性的文化力量,因而具有独特的政治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知识的创生的关注从柏拉图以来一直没有中断过。不管是先验论还是后验论均是以认识论的角度考察知识,缺乏从现实操作角度出发对知识的创生过程给以简单还原。知识的创生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知识是无限延伸的,人们一直生活在知识的迷宫中。但是,对之进行阶段性描述和简单的假设,还是应该尝试的。关于权力与知识的关系是福柯著作的主旨,但从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之中提炼一种关于"犯人知识"的微观进程,同时对整体文本进行"宏观"把握,以此分析知识的创生过程是何以可能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知识的创生有四个步骤:寻找知识的原点,确定知识对象,抽取核心对象,知识成型。  相似文献   

18.
明初文坛不甚兴盛,但教诲主义文学创作却在此期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文学作品以宣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为主旨,表现出极浓的社会功用意识.这种现象与中国文学传统及明初作家的创作密切相关,但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文化政策也是密不可分的.朱元璋实施的高压与怀柔政策正是这一文化现象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9.
在整合的政治化和学社群的理念支配下,20世纪20年代新学社团流派的生成,应该是一种复杂的化场效应。比如,学研究会:社与会组织形态的政治理念;创造社与派的人心态的政治态度;新月社:自由与独立兼容并包的政治立场。重新清理和缕析他们在政治化心理影响下聚散组合的化内涵、政治化的学群体意识、独特视域里的生命群体形态,指在还原一种“场的互动结构”里,他们作为学社群个案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政治是社会的核心,艺是为政治服务的。反映社会主流政治观念的艺构成了该种社会的主流艺。不直接反映社会主流政治观念的艺为非主流艺,主流艺与非主流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才能形成艺的真正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