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前美国中小学的健康教育课程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具体介绍了美国中小学健康课程的组成、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评价,对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健康课程的特征做了总结,以期对我国的健康教育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健康教育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及品德培养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较早重视和开展健康教育的国家之一,美国中小学健康教育在标准指引、课程计划、内容确定、教师培养和效果监测等方面的发展已经颇为成熟,并取得良好效果。针对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尚未成为单独课程的现状,借鉴美国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发展经验,将有助于促进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德育》2012,(9):3-3
美国生命教育在其推广普及的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清晰的教育目标维度、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并不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和挫折教育等其他各科教学中,使整个学校教育凸显出较强的生命教育特征。主要包括直面生命的死亡教育,珍惜生命的健康教育,尊重生命...  相似文献   

4.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目标旨在使学生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面性和丰富性,正确地体认生命的可贵,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目的。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内容丰富,包含死亡教育、健康教育、品格教育、个性化教育、环境教育、生计教育、挫折教育等多方面,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国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要借鉴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经验,从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实施途径、完善生命教育的法律法规、扩大生命教育实施主体的力量等出发,推动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斯洛在健康方面的研究超越了同时代所有的健康理论家,其研究成果对美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健康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学校健康教育的实践具有极为深刻和广泛的影响。运用马斯洛人本主义健康教育思想的理论。结合我国中小学目前健康教育的现状,总结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6.
美国国家标准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向学生灌输健康知识和培养健康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1995年美国健康标准联合委员会颁布了《国家健康教育标准》,为美国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提供了政策性支持和依据标准,并对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特点、实施和评价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该标准可为我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并不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挫折教育之中,学校教育呈现出明显的生命教育特征。  相似文献   

8.
公众参与:美国中小学教育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是美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特征。公众参与使得教育与社会广泛联系,并在服务对象、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表现出立体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公众参与形式灵活,内容广泛,全面影响着美国中小学教育政策的制定、课程开发、学校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价等各个环节。文章主要对美国公众参与教育现象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美国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中小学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看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责任公民”,即具有合乎本国政治制度的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与义务的公民。美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不仅存在于学校教育中,还广泛地渗透在社会教育中。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中小学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看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责任公民”,即具有合乎本国政治制度的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与义务的公民。美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不仅存在于学校教育中,还广泛地渗透在社会教育中。  相似文献   

11.
美国商业伦理教育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红梅 《高教论坛》2011,(2):127-129
政府、公众与企业界都希望商业学校加强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有效应对商业伦理困境。为响应社会需求,在美国,绝大多数商学院都开设商业伦理课程,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具体的教学内容、探索出多种教育模式与方法。美国经验将会给中国商业伦理教育的理念、内容、师资培养与教育方法创新等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略论日本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体育教育观的转变,即在原来体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对健康有意义的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开设了“保健体育”,文部省要求学校应对学生学会关于运动,健康的基本生活习惯负责。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生命教育现状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充分认识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尤其要加强死亡教育的内容。要抓好生命教育的教材、师资、基地及科研建设,使生命教育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之间产生互动。  相似文献   

14.
“N+1”教学模式是校企联合开展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本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高等教育处于世界的前列,他们办学历史悠久,规模庞大,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招生制度、学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极具特色。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对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与启发作用。文章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实地考察与研究,以美国高等教育实际为主,比较了中美两国在办学体制、招生制度、资金来源、人员聘用等方面的不同点,为人们对美国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认识机会。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是培养未来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职业学校应该重视技能型人才人培养,网络学习空间这种教学模式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职业学校应该以空间教学为契机,把握职业教育大潮,将空间教学做大,把网络学习空间这种教学模式真正应用到中职的教育教学中去,让空间教学模式真正成为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无锡会议”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中、小学一样,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逐步向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方向发展已成为趋势。本文从课程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考核与成绩评定等方面,对建立具有高校特点的“体育与健康课”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韩国中小学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索丰 《外国教育研究》2001,28(3):12-16,27
本文从健康教育课程方面对韩国中小学的健康教育作了简单介绍,着重介绍了韩国中小学的安全保健教育和性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希望能对我国学校的健康教育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美国中小学信息伦理教育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首先概述了当代美国青少年的信息伦理问题,然后简要介绍和分析了美国中小学信息伦理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与方法,最后对美国中小学信息伦理教育的优缺点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tells a story about progressivism, schools and schools of educa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 Depending on one's position in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this story can assume the form of a tragedy or a romance, or perhaps even a comedy. The heart of the tale is the struggle for control of American education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between two factions of the movement for progressive education. The administrative progressives won this struggle, and they reconstructed the organization and curriculum of American schools in a form that has lasted to the present day. Meanwhile the other group, the pedagogical progressives, who failed miserably in shaping what we do in schools, did at least succeed in shaping how we talk about schools. Professors in schools of education were caught in the middle of this dispute, and they ended up in an awkwardly compromised position. Their hands were busy—preparing teachers to work within the confines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establish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progressives, and carrying out research to make this system work more efficiently. But their hearts were with the pedagogues. So they became the high priests of pedagogical progressivism, keeping this faith alive within the halls of the education school, and teaching the words of its credo to new generations of educators. Why is it that American education professors have such a longstanding, deeply rooted and widely shared rhetorical commitment to the progressive vision? The answer can be found in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history of the education school and the history of the child‐centered strand of progressivism during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drew them together so strongly that they became inseparable. As a result, progressivism became the ideology of the education professor. Education schools have their own legend about how this happened, which is a stirring tale about a marriage made in heaven, between an ideal that would save education and a stalwart champion that would fight the forces of traditionalism to make this ideal a reality. As is the case with most legends, there is some truth in this account. But here a different story is told. In this story, the union between pedagogical progressivism and the education school is not the result of mutual attraction but of something more enduring: mutual need. It was not a marriage of the strong but a wedding of the weak. Both were losers in their respective arenas: child‐centered progressivism lost out in the struggle for control of American schools, and the education school lost out in the struggle for respect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They needed each other, with one looking for a safe haven and the other looking for a righteous mission. As a result, education schools came to have a rhetorical commitment to progressivism that is so wide that, within these institutions, it is largely beyond challenge.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is progressive vision never came to dominat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chools—or even to reach deeply into the practice of teacher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within education schools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