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夷《说文》:“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狄《说文》:“赤狄,本犬种,狄之为言淫辟也,从犬,亦省声。” 蠻 《说文》:“南蠻,蛇种,从虫(?)声。”羌《说文》:“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对以上说解,文字、训诂研究者多认为许慎怀有极严重的民族歧视心理,释义不  相似文献   

2.
从形、音、义三方面考察,“笑”应该是“从竹夭声”,“哭”应该是“从 犬声”,均为后出的形声字。今本《说文》在这两个字的处理上均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3.
新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知识短文将“牢”作为形声字分析,要求按照形旁和声旁结合的不同形式归类。但在数学中,教师却无法归类,如果说“宀”头是形旁的话,那么声旁是“牛”吗?显然不是。“牢”小篆作“”,《说文》解释说:“牢,闲养牛马圈也。从牛,冬省,取其四周币(匝)也。”查《说文解字段注》:“牢,闲也。必有闲者,防禽兽触齧(啮)牲,系于牢,故性谓之牢。从古文冬省也。各取完固之意,亦取四周象形。”“冬省”即取古文“冬”的字形的一部分,“冬”金文作“”,小篆作“”,“牢”取其四周象形的部  相似文献   

4.
释“家”     
一、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汉字“家”的形义来源,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说文解字·宀部》:“居也。从宀,豭省声。”《说文》“省声”之字,多可疑音,故对许慎此条说解,元代周伯琦在《六书正讹》中早就表示了异议:“家与牢同意。豕居,故从宀豕,后人借用为室家之家。”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踵其志并张大其说:“此字为一大疑案。豭省声读家,学者但见从豕而已;从豕之字多矣,安见其为豭省耶?何以不云叚声而纡回至此耶?”(《段注》七篇下)段氏并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窃谓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  相似文献   

5.
《失街亭》一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这突出表现为马谡的“三笑”和孔明的“三哭”“。三笑”的原因很明显,不管笑谁,都是马谡自视甚高的表现“。三哭”则不同,分别反映了孔明不同的心理。而这方面《教师教学用书》上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祝福》中六次写祥林嫂的哭,两次写祥林嫂的笑。哭态有异悲却同,笑不见喜尽见悲。哭态与笑态描写,成为强化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独特色彩,凸现小说主题的形象一笔。先说写哭第一次是间接描写:“看见的人报告”鲁四老爷,祥林嫂被婆家来的人拉上船时,“还哭喊了几声”。“哭喊”是哭中有喊,边哭边喊,面对来人突然袭击的“抱”、恶狠狠的“拖”,祥林嫂希望从“哭喊”引人救援,但这声  相似文献   

7.
在文言文中.“孰”的用法较为普遍。要弄清“孰”的用法.还得从源头说起。“孰,食饪也。”(《说文》)亦作“熟”。会意字。小篆字形。左上是“享”.左下是“羊”,  相似文献   

8.
说“稽”兼及“稽首”姚炳祺稽字从禾从尤会意,旨为声符,其主要义项为稽考、稽留而以稽考为本义。禾字甲骨文、金文均未见,小篆作,象树木成长时上碍于物而曲头不能向上(《说文》:“禾,木之曲头,止不上也”)。禾字与禾苗之禾音义迥别,禾字小篆作,上左弯,象禾穗...  相似文献   

9.
“衣”是人一天也不可不用的物资,但“衣”字的形体构造与其意义的关系,却是许多人还不知其所以然的。“衣”,《说文》记录的小篆形体是“(?)”,上面是覆盖的片状物,下面是两个偎依在一起的人,故《说文》描述其形体构造是“像覆二人  相似文献   

10.
释“单”     
《说文》:“单,大也,从,亦声。”许慎对单的解释显然是不合理的,不论从形体来说解本义,还是从单的引申义来递推,都没有“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释“”“”孙化龙对“方”字的解释,向有分歧。最有影响的首先是《说文解字》,许慎依据小篆字形推测:“方,船也。象两舟省头形”(Zong总的异体字。)审小篆方字,并非省头两舟之形。许慎没有看到的甲骨文、金文中的方字,本与舟形不类,所以叶玉森看了甲文之...  相似文献   

12.
<正> 《说文》用作“某声”的,我们从《说文》所说解的形声字中可以看出,对于这类字,《说文》即以“从某,某声”这一格式来表述。例如—— 肌:肉也。从肉,几声。(肉部) 期:会也。从月,其声。(月部) 吟:呻也。从口,今声。(口部)  相似文献   

13.
象,《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像,《说文》:“像,象电。从人,从象,象亦声。”相,《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象”与“像”读音相同,都读为 xiàng,“相”有两个读音——xiāng和 xiàng。因  相似文献   

14.
说“慕”     
慕字的古义,《说文·心部》说:“习也”。但治《说文》诸家似乎都未注意于此。徐锴《系传·通论》说:“慕亦爱也,爱在内而慕在外。”段玉裁《注》说:“习其事者,必中心好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思也”。都未就习义作阐发,引书证。至新《辞海》(包括1989年修订本),新《辞源》,就连这个习义也删削掉了。也有人以为“慕,习也”,而“习,数飞也”,于是就说:“《说文》的解释,同‘慕’的一般用法思慕、仰慕等,也看不出什么内在的联系。”日本汉学家藤堂明保在他所著的《汉字语源辞典》中也说:“《说文》这种  相似文献   

15.
《说文》部:器,皿也,象器之口,大所以守之。对此说解,近现代学者多不以为然。王筠《说文释例》云:“即其从犬亦不可解,古义失传,许君亦望文为说而已。”于《香草校书》云:“器苟盛物,犬方盗食,又焉能守?”于是有多种新的解释,《香草校书》以为所从“犬”代表利组,于氏《说文职墨》又以为“犬”篆象尊形而非“犬”字;又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引强运开说,以为‘哈文器字似皆从,、器古音皆在十五部,疑从得声也”;《尔雅·释器》释文引《说文》作:从犬从声也”,沈涛《说文古本考》因谓“盖古本作从犬所以守之,器声”,…  相似文献   

16.
近人黄侃述说:“只以其观念相同,可以相训,而非完全之训诂也。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相应。而古书说解不能完全为声训者,或从其便,或不知得声之由来耳。若《说文》义训只居十分之一二,而声训则居十分之七八。……惟声训乃真正之训诂”。又说:“《说文》列字九干,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故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纲须,然则声训乃训诂之真源也。”(《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笔者以为黄氏之说是有问题的,一是不审声训产生根源;二是,依据《说文》声训之多作为根据,不察《说文》声训的谬误;三是,本末到置,把声训和义训讲混了。为确正声调不妥,愿借此文,陈述鄙见,以求教同人。  相似文献   

17.
<正>(73) 緥:从糸,保声=从糸,从保,保亦声 《说文》:“緥,小儿衣也。”而“保”即“緥”的古文。又《中华大字典》云:“緥……古多假借保、葆字。” (74) 緟:从糸,重声=从糸,从重,重亦声 《说文》:“緟,增益也。”段注:“增益之曰緟,经传假重为之。”王筠《说文句读》:“緟者,重之分别文。” (75) 縒:从糸,差声=从糸,从差,差亦声  相似文献   

18.
三笑与三哭     
全面理解马谡的三笑和孔明的三哭是学好《失街亭》的关键,是打开本文的钥匙。这三笑与三哭构成了《失街亭》一文的全部内容,笑是哭的根源,没有笑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哭,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说文》中的指事字。 讨论《说文》指事字,应以《说文》所列字头为对象,同时参照甲、金文。这是因为: (1)《说文》所列字头,绝大部分是小篆。它与隶变以后以基本笔画为构件的今汉字比较,结构上根本不同。与甲、金文比较,它虽然在本质上同它们一脉相承,保持着由象形构件组成的结构特点,但是并没有字字沿袭甲、金文的形体结构,有些字已经发生了变化。如“箕”宇,甲文作“H”,系象形字;小篆作“箕”,从竹其声,系形声字。 (2)小篆由于“引长书写”的原因,同甲、金文比较,有些字的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只是由于笔势变化较大而造字本意被湮没了。后人未见甲、金文,又据篆体臆说,难免错误。  相似文献   

20.
一 在古代汉语中,“性”、“状”各为一个单音词,其义有别。“状”,小篆作,在按构字法原则编写的字书(如《说文》、《类篇》、《康熙字典》等)中,归入犬部。《说文》;“状,犬形也。从犬,声。”桂馥在《说文义证》中阐释道:“犬形者,视犬之字如画狗。”状”的构字体现了取描画狗形得其意,故它的旨意重在强调外形,段玉裁注曰“引申为形状”,正说明了它跳出“犬形”而具有的普遍词汇意义,重在取貌。“性”,从心,生声。《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许慎以古代文化观念阐述“性”字哲学意义,不能看作解字。倒是其它古书的说解反映了“性”字本义。《荀子·正名》:“人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广雅》:“性,质也。”《易·乾》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性”的奉义是指人天生就秉有的素质和本性,它引申而具有的普遍词汇意义则具有强调内在属性和内在涵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