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主要描写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神魔世界,却折射出了现实社会的多种层面:既表现了个性自由与社会意志相统一的精神世界,又相当深刻地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昏庸凶暴,同时,艺术形象和斗争策略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察中国戏曲与小说的发展轨迹,结合两的整体关系,指出《西游记》杂剧记叙唐僧取经内容完整,结构宏大,由此演进为小说具有必然性,并进而对它在后世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作了具体、客观的评析。  相似文献   

3.
4.
《西游记》的作者与主题存在着许多争议,这只是我们对于原文理解和把握的程序而已。但是,要对原著进行改编,却必须以遵守原著精神为前提。《西游记》电视剧续集的拍摄,几乎是在对于原著文化内蕴报知甚少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收视效果,大肆歪曲原旨主题,胡编乱情节,是对原作者权益的侵犯,也同时误导了观众和读者。文学批评工作者应该挺身而起,捍卫《西游记》作者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亦表明自己的人才观。其中孙悟空的形象集中反映了作者呼唤英雄、企盼人才的鲜明人才意识;猪八戒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知人善用,以使人尽其才的思想;而沙僧的形象则折射出作者对埋头苦干人物的褒扬和肯定。这三个方面的综合,比较全面地表现了吴承恩的人才观。而这种人才观是积极的,进步的,明显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依据佛学唯识学,《西游记》阐述了奥妙的人物形象:唐僧代表阿赖耶识,沙僧代表末那识,悟空代表意识,八戒代表眼耳鼻舌身五识,合和四相,才组成一个具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四位一体的完整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玉帝形象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偏见和研究力度不足的影响,《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形象被长期误读。探究《西游记》玉帝形象的来源——道教神话、民间传说中的玉帝形象,讨论文本中对玉皇大帝形象的客观表现,得出《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并非伪君子、昏君,而是有道明君的结论。造成玉帝形象误读的原因,主要是读者感受与文本表现的偏差和先入为主的偏见。  相似文献   

8.
童心为人类最初的心理状态,对文学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童心在《西游记》中有着多种方式的精彩表现,极富艺术价值。以童心在小说中的表象为基础,对其所带来的艺术魅力进行多角度分析,追溯其出现的原因,对文学艺术的多方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怀念狼》虚拟了一个有关商州狼的灭绝和人的衰颓的故事,这一虚构中着重展示的一段旅程及旅程中所涉及的人物莫不与《西游记》存在着诸多相似和内在关联,在互性解读中,我们可以对两部小说各自的意义有更深刻的解决悟。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佛教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别具一格,是一种“现代才子气”的佳品。这种才子气主要表现在写景的笔调和抒情的恣肆上。郁达夫写景的才气得力于他对自然的感受,在景物中融注真情以及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他姿肆的抒情则展现了一种真诚与坦荡的现代人格精神。精致的景物描写与率直的抒情形成了强大的张力,构成了郁达夫游记散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2.
朝鲜李仁老《青鹤洞记》与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诸多相似之处,即都以抒发自己的意愿及理想为主要内容;二文虽造语平淡,但所用意象鲜明,寓意深远.因构建各自理想的基础的不同,导致二文的思想旨归各异:《青鹤洞记》充满对归隐的渴望和无法实现的惆怅,《桃花源记》体现的归隐意识则是对自身理想的坚守。两篇文章行文脉络各具特点:李仁老按事件发展顺序平淡叙述,陶渊明则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3.
<西厢记>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部杰出的喜剧之作,其浓烈的喜剧性体现于戏剧冲突之中,显示在人物性格之中,蕴含于科诨、俗谚、口语之中.<西厢记>正是因为含蕴着丰富的喜剧性而具有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浪漫主义”相关理论,阐发了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进而分析《南行记》中所写的边地的奇丽的景观、奇特的人物、奇异的传奇故事,理解艾芜这部早期代表作品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初,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在西方理论学界引起重大反响,为广大读者品评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其中的狂欢化色彩值得深入探讨。本文试分析《格列佛游记》中"全民狂欢"状态的特有逻辑,探讨"狂欢式"设定的双重性,挖掘"狂欢色彩"背后展现的乌托邦理想世界,旨在帮助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小说的文学意蕴,帮助读者理解斯威夫特关心国家、社会的心情,同时也帮助读者体会作者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以其高超的思想与艺术成就而成为世界讽刺文学的典范,进而开创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河,它的不灭的光辉与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成为一位站在时代高点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相似文献   

17.
风凌是晚清时期官派出洋并用汉语写下域外游记的蒙古族官员,其著作《四国游记》详细介绍了荚、法、意、比4个国家的军工重地,塑造出晚清官员眼中的异国形象,翔实的数据为国人提供了非常珍贵而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在中外文学、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已在我国全面启动,由于西部地区面积广大、人口稀少,各方面的差异比较大,在西部大开发中应确立省会辐射式战略重点,周边推进式战略重点,基础与生态式战略重点,科教先导式战略重点,特色优势式战略重点。这五个战略重要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统一于西部大开发之中。  相似文献   

19.
《西厢记》的故事情节都在普救寺中展开,因此这一爱情题材的喜剧中不仅有法本,法聪,惠明等和尚出现,而且第一本第四折《斋坛闹会》)是专门写做法事的场面,写了和尚的群体,我们不难发现,王实甫对他们基本上是采取嘲弄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西游记》中人物的"哭泣"这一行为入手,首先分析了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作用,并藉此延伸开去,挖掘出其在形象塑造方法中的创新意义之三点:使小说的形象和内容形式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破除了把人物角色特征类型化的形象塑造框架,并打破了沿袭已久的二维模式的形象内部体系。同时,哭泣行为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了全书的喜剧色彩,"哭泣"词语的运用亦表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力及文采。而其在体现作者现实主义的写作思想方面更是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有这些,都丰富了我们对全书艺术性及思想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