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物体的热胀冷缩(一)》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版)第六册中的教材,它与《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温度计》、《测定物体的温度》三课构成第六册教材的“热”教学单元。本课的课型从教材内容分析,是属于认识自然变化规律的中心内容的课型。在教学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①在知识方面,要指导学生认识液体、固体在冷热条件下的变化规律;②在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③在科学自然观方面,要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并且变化是有规律的。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 观看…  相似文献   

2.
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中《冷和热》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物体吸热和散热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冷和热对物体所造成的影响,了解一般的物体在受到热或者冷却后都会发生变化,知道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继续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展开探究活动。本课分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以蜡笔在冷和热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为例,认识物体受热和冷却后都会发生变化。安排两个活动,就是给蜡笔加热和做蜡画。在这儿,我选择了蜡笔作为探究的对象,而没有选择糖。因为糖在受热融化后非常不便于学生的操作,课堂的学习效率不高;另外,…  相似文献   

3.
《运载火箭》是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无限宇宙》单元中的第四课。前面三课是《天上有条河》、《艰辛的探索》、《人造卫星与飞船》。从课题就能看出,这三课是《运载火箭》一课学习的基础。特别是《人造卫星与飞船》一课,与本课教学密切相关。人造卫星与飞船是如何到达太空的?很自然引出对火箭的探究。本课教学主要是对火箭上升原因的探  相似文献   

4.
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自然》第七册“热学单元”的内容而设计的。教材中“热学单元”涉及到的内容有:液体的热胀冷缩、固体的热胀冷缩、气体的热胀冷缩、温度计及测量物体温度等部分组成,其核心内容是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是“热学单元”中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  相似文献   

5.
教学分析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地球真的不动吗》的第二课。本单元是一个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第一课《白天与黑夜》相当于这一课的引入,也为本课的探究打下了基础。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事实。本课由两个实验活动和一个拓展活动组成。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声音》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倾听声音》和《物体传声》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明白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本课之后,学生还将继续研究,了解“乐音和噪音”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小学三年级自然教材《热胀冷缩》一课,我设计了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江省摄影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第三单元最后一课,本课的内容学习应该是建立在前两课《各种各样的标志》和《标志知识知多少》的学习基础上,是对标志认识的创新。教学任务是设计标志和制作标志,包括Word软件的自选图形的绘制、颜色和线条的设置、图形的组合、写上标语等,是这课教学的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自然》第七册“热学单元”的内容而设计的。教材中“热学单元”涉及到的内容有:液体的热胀冷缩、固体的热胀冷缩、气体的热胀冷缩、温度计及测量物体温度等部分组成,其核心内容是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温度  相似文献   

10.
朱虹 《中国教师》2009,(Z2):390-391
<正>课前工作:老师提前一天发放本课的《预习感知案》,学生做完后,老师收起,查看预习情况后,课前发给学生。课前准备:1、将学生分为三组:蒙克组达利组朱耷组2、发放本课互动体验案  相似文献   

11.
“磁感应强度”一课作为人教新课标教材《物理》选修3-1第三章“磁场”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磁场的重要概念之一.综观本课的教材与教学要求,笔者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空气》一课是义务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册第一单元内容。本课是在指导学生学习水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的存在,建立气体概念和研究空气的性质。通过空气性质的学习,将为风的成因、空气湿度、空气成分、空气热胀冷缩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教学分析 《呼吸与交换》是六年级《奇妙的人体》单元的第三课。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人体系统的构成及消化系统,为本课的学习从知识、方法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白玲 《黑河教育》2013,(3):17-17
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中《液体的热胀冷缩》。学习目标1.认识水热胀冷缩的性质。2.认识其他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流程一、情景引入。引出目标播放电水壶烧满满一壶水的录像,教师向学生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观看录像,思考问题。教师追问什么是热胀冷缩呢?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15.
王钊 《湖北教育》2007,(5):41-43
本课为人教版课标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中《可能性》的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16.
本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2页《数学广角》中例1、例2所蕴含的简单的排列知识。本课在网络教室上,以网络教学方式为主,以常规教学方式为辅,有的教学环节——课始与排列知识相关的游戏、课尾的总结以常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下是几个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7.
教学分析 鸭与鸡都是学生很熟悉的家禽,也是常见的鸟。《鸭与鸡》是鄂教版《科学》三年级《家养小动物》单元的第二课。学习本课,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和角色。本单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涉及到观察、  相似文献   

18.
近日,我有幸观摩了几节小学科学现场赛课。赛场上,各位老师展现的精湛教学技艺让我钦佩不已,也引起了我的深深反思。下面就以《周围的空气》一课为例,浅谈我在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上的一点思考。《周围的空气》是湘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执教老师的教学流程大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这是《热胀冷缩》一课的一段课堂实录: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水和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其他物体是不是也有这种性质呢?我们来观察一个实验。  相似文献   

20.
《昼夜交替》一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上的一天》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引起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进行探究。本课教材主要包括四个内容:提出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猜想、借助实验器材模拟实验、得出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结论、推测哪种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