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言志”开创了“言志”传统,“赋诗言志”在春秋时期的外交场合颇为盛行,人们往往借助诗篇来委婉表达心中的情意。赋诗言志在春秋晚期开始衰歇,一种新的言志样式开始出现。孔子及其弟子一方面将“赋诗”变成“言诗”,一方面改造“赋诗言志”,将“言志”从“赋诗”中解构出来。孔门言志虽然沿承“赋诗言志”传统,但它改变了赋诗来言志的做法,而是直接陈述心中的志向。孔门言志文献在形态上主要呈现两种类型:一是实录型,文本较简短;二是编纂型,其文本较复杂。大抵而论,前者多为实录,后者则经过加工,是出于有意的编纂。通过这些文献,不仅可以了解“赋诗言志”传统的裂变与转向,而且这些文献本身也揭示了孔门的个体修养目标与社会理想,是理解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此外,孔门言志文献还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论语》文本生成的若干信息。  相似文献   

2.
孔子作为师者的形象问题历代备受世人关注.历史地看,基于不同的价值立场,人们见仁见智,所塑造的孔子形象丰富多样,但也不乏有对孔子形象的随意建构甚至歪曲.为拨乱反正,寻获孔子原初形象,可诉诸文本,立足《论语》语境,探究孔门弟子眼中孔子师者形象的共同记忆,进而勾勒出孔子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乐天安命与义以为上的师者气象,以及学以成仁与学优则仕的师者情怀.凭实而论,回到《论语》原初的直观语境,把握孔门弟子的集体画像,揆诸不同时代人们建构意义到亲炙弟子认知意义上的师者形象,这不失为揭櫫历代孔子形象衍化过程中的一条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3.
以教学《论语》为参照,我们可发现孔门师徒论《诗经》的重点所在: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自信;不学诗,无以从教。  相似文献   

4.
"问—答"作为教学展开的基本方式,不仅在传统教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还伴随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媒介手段的演进而历久弥新.作为中国传统"语录体"教育文献的典型代表,《论语》中留存的孔门师生问对记录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意蕴.从"发问者"的角度阅读和分析《论语》,不仅有助于体察其文本的编撰特点,还可以得见孔门核心弟子群体的性格...  相似文献   

5.
"孔门禅"是唐、宋以来三教融通历史潮流的结晶,是金明昌至蒙古统一中国北方后数十年间引人瞩目的历史文化现象。当时文坛领袖之一李纯甫是"孔门禅"的骨干成员,在其发展史上扮演过关键性的角色,其思想反映了"孔门禅"深化阶段的内涵和特点。李纯甫在佛禅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的"师心独造"的主张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诗文作品也突出地反映了自己的文学宗尚。"孔门禅"与金末元初的文学活动有密切的联系,二者的互动、互融主要通过李纯甫以及赵秉文、耶律楚材等人的诗文创作和理论得以体现的,这充分体现了李纯甫重要的历史功绩和地位。  相似文献   

6.
"孔门禅"是唐、宋以来三教融通历史潮流的结晶,是金明昌至蒙古统一中国北方后数十年间引人瞩目的历史文化现象。当时文坛领袖之一李纯甫是"孔门禅"的骨干成员,在其发展史上扮演过关键性的角色,其思想反映了"孔门禅"深化阶段的内涵和特点。李纯甫在佛禅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的"师心独造"的主张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诗文作品也突出地反映了自己的文学宗尚。"孔门禅"与金末元初的文学活动有密切的联系,二者的互动、互融主要通过李纯甫以及赵秉文、耶律楚材等人的诗文创作和理论得以体现的,这充分体现了李纯甫重要的历史功绩和地位。  相似文献   

7.
孔门弟子三千之巨,成功者唯七十二贤。然而成功者当中具有悲剧色彩的几个弟子,让人难以忘怀,他们是英年早逝的颜回,英勇牺牲的子路,身败名裂的宰予,忠孝两难的冉有。从他们的经历吸取教育失误的历史教训,可以使我们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生的伤害。  相似文献   

8.
9.
从孔门弟子走向看孔子的教育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名富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孔子创办私学也是有其目的的。从孔门弟子实际走向看,孔子创办私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退藏则为"修己以敬"的隐士;用行或为"修己以安人"的教师;或为"修己以安百姓"的官员,至于商人等则非孔子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论述了孔门教育所体现的全面发展教育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体现。文章从重视德育、重视智力开发、重视养生、重视美育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孔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思无邪”语出《诗经·鲁颂·駉》篇,在《论语·为政》篇中被孔子所征引。关于其内涵,历代释者主要形成“正”“诚”两条主流阐释路径,现当代学者在前贤基础上又提出“思”为祝辞、“无邪”为“无穷无尽”的新解。结合《駉》篇实为颂马诗的背景,“思无邪”本义当理解为“祝愿骏马繁多”。而孔子之意则是“思想纯正”,既指《诗经》作者感发惩创、劝善惩恶的创作意图,也指其对读者道德层面的感发与引导作用,体现了孔门解《诗》断章取义的传统,而这种传统是春秋“赋《诗》断章”之风与儒家重现实功用、重伦理教化理念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12.
"孔门禅"是唐宋以来三教融通历史潮流的结晶,是金明昌时期至蒙古统一中国北方后的数十年间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儒、佛二家的互相渗透、融契。金朝中后期是孔门禅的发轫、深化阶段。赵秉文和李纯甫是金朝"孔门禅"的中坚人物。孔门禅与文学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互动、互融在金朝主要通过赵秉文、李纯甫的诗文创作和理论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3.
孔门"问对"教学所呈现出的精彩,是《论语》具有持久魅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孔门私学,众弟子是一群好学善问的学习者,他们向老师提出了许多经典之问,有时直截了当,有时曲意婉转,但是多与学习修养有关。而孔子则是一位妙答善导的教育者,他随时直面弟子提问的挑战,将答教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树立了"诲人不倦"的师表形象。师与弟子"问对"间生成了诸多教育故事,其中无尽的韵味留给后人品赏至今。  相似文献   

14.
孔门七十子之说的产生,来源于春秋晚期徒七十人的步兵编制方式。在这种编制方式下,步兵接受战车上贵族的指挥,跟随贵族一起战斗,形成一种军事化的主从关系。孔子本人具备很强的军事能力,孔门中也包含军事教育的内容。弟子们追随孔子,也十分类似于春秋时期徒从跟随贵族。在这双重作用下,当时的人们会把对徒七十人编制方式的认知投射到孔门,七十子之说也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15.
师生问对     
美国某学校的一个班,学生思维非常奇特,老师提问时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语文老师:“你们能不能说出几对反义词?”  相似文献   

16.
从孔门三弟子就乃师一个断言的对话中,可见孔子亲授弟子如何受业,而弟子好学精神又同孔子授业有何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千年以来的儒家经典,或者高高在上地被奉为宝典,或者在"打倒孔家店"的喊声中被践踏。然而,太多人只是看到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伟大,却没有发现《论语》中讲述更多的其实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种互动的教育中不断阐发人生态度的语录。本文拟以《论语》中孔子和弟子的问答互动或者孔子对弟子的各种评价为文本基础,从财富地位、识人交友、敬事尊长三方面阐述儒家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8.
《论语》有大量的内容谈及学习,把这些语句集中起来分析,就更能清晰地发现孔门的学习观、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等,具有不可忽视的现代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陈军 《上海教育》2013,(10):58-60
诗性,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这个词,但我还是喜欢用来揭示人的性情特征、精神气质和人格风貌。与之相近的是“诗意”。诗,是比喻指向,指人或事物、环境像诗那样。意者,境也;性者,质也。如果说,诗意是指事物或环境就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那么,诗性则是指人(个体或群体)的性情也像诗歌内容那样具有浪漫特质而给人以美的感染和吸引。我认为,诗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精神特质所在。这可以理解为栖息方式诗意化,也可以理解为栖息主体——人的诗意化。诗意的人也就是诗性奠基的人。诗性是对工具性、功利性的超越,是人的生命最为斑斓多彩的华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