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特殊数据"是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的一些不同于教材结论所需的数据。探究活动出现"特殊数据",既可能是个别小组的特殊情况,也可能是全班的普遍现象。例如,在《水结冰了》一课的教学中,就出现了数据与结论不符的情况。用温度计测量"水在什么时候结冰"是本课一个主要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看似简单、易于操作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观察水的沸腾”是第一个观察一种现象的全过程的学生实验,是培养观察、作图、分析能力的开始.本文从近年各地中考试题中选出典型问题进行归类,供大家在复习时应用.  相似文献   

3.
在通常情况下,铁是固体,水是液体,氧气是气体.物质处于哪种状态,跟温度有关.温度改变时,物质可以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如水在放热(温度降低)时可以凝固成冰,冰在吸热(温度升高)时可以熔化成水.可见,河水结冰与河流解冻属于物态变化  相似文献   

4.
教女儿动手     
晚上,我正看书,8岁的女儿拿着一道题来问我:“在一个试管里装上半管即将结冰的水,为了使试管里的水尽快结冰,现有糖、盐、雪、碱4种物质供你选择,你选哪一种放进试管里?”女儿说她想了很久也没琢磨出来,让我来告诉她。我对女儿说道:“你可以把这四样东西都试一试,不就知道了吗!”“可是现在外面没有雪呀!”“家里不是有盐、碱、糖吗?”我让女儿先把手弄湿,再让她抓一些碱面放在湿手上,问他什么感觉,她回答说手很热。这样女儿就明白了往试管里放碱,不能使里面的水尽快结冰。我又让女儿拿来两个玻璃杯,装上半杯水放到冰箱里,调到最冷状态。20…  相似文献   

5.
问答一角     
问答一角问:零下15摄氏度的可乐瓶为什么一打开就结冰?答: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理学部化学科的小国正晴副教授解释说:“把水静静地冷却,即使在凝固点以下的温度,水仍然处在液体状态。如果是过冷状态则会结冰,结冰的可乐恐怕是处于过冷态的缘故吧。”液体粒子在低温下...  相似文献   

6.
《冰融化了》是《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的第四课。这节课与前一课《水结冰了》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变化。前一节课,学生观察了水结冰的过程,结冰使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水。这节课学生将经历对冰融化过程(从固态到液态)的观察。他们将先预测室温下冰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冰融化时的温度以及周围空气的温度。通过观测,他们会发现,冰融化时,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了,这说明冰在融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激趣三法     
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精心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则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急切期待学会、掌握的状态,教师在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下传道授业,就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蒸发》一课时.可这样设置悬念:教师用刷子蘸着水在黑板上写一个大“水”字,然后组织学生观察“水”字有什么变化,  相似文献   

8.
运用实验上好新教材“浮力”一课潜江市张金中学毛德林(433100)一、实验引入新课实验1:在上课开始时,将一个大口塑料瓶装大半瓶水(水加红色便于学生观察),将乒乓球放入瓶中,乒乓球浮在水面上,然后把瓶口盖住倒过来,让学生猜想:乒乓球将会处于什么状态?...  相似文献   

9.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问题意识”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敢于通过质疑,突破常规思维模式,超越传统思维的框架,把思维指向新的角度,新的视点。“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同时又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努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从问题开始,并从学习中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成为一棵有思想的“苇”。  相似文献   

10.
吕敬芬 《小学自然教学》2010,(5):M0002-M0002
《水》这一课,教材设计了用感官观察水、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的教学思路。在上课时,我一开始按照课文要求引导学生观察水,发现学生对我的引导不感兴趣,大都在匆忙地配制各种各样的液体,用他们的话说是在配制“饮料”。今天是公开课,有很多人在听课,强迫学生按照我的思路做显然是不行的,于是我灵机一动:  相似文献   

11.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人们在沟通交流过程中会采取三种被称为自我状态的心理定位中的一种。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将学生的心理状态从“父母自我状态”或“儿童自我状态”向“成人自我状态”引导,并用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与之相配合,达到理想的“A—A”型,架起一座通往“和谐师生道路”的桥梁,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  相似文献   

12.
《一杯水的观察》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上册《水》教学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水的观察,认识水的物理性质。从教材编排来看,教学活动从引导学生由一个问题——“对这样的一杯很熟悉的水,我们能观察到什么呢”入手,经历“用感官观察水”“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水是什么形状”  相似文献   

13.
【案例】一位教师教学《比较水的多少》(科教版三年级教材),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思考:桌上有三种不同形状、大小,装有不同量的水,编为1、2、3号的瓶子,请学生猜一猜哪瓶水最多?哪瓶水最少?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一位学生说:“我把水分别倒进锥形瓶子里,看水位谁最高,谁就最多。”另一位学生说:“我再找三个大小一样的烧杯,把水一一倒进去,比较一下看谁多。”还有的说:“我用尺子量一量高度就知道了。”学生回答时,教师不做对错判断,只是问:你的理由是什么?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  相似文献   

14.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指导学生作文时,若在审题之后马上把“下水文”抛给学生,学生得益不大,甚至有害无益。为了防止“副作用”,我在利用“下水文”指导学生作文方面,做了以下探索: 一、作前“下水”示错,防患未然。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不妨在学生习作之前,采用“下水”病文示错。根据训练要求,让学生评议病文,在评议中进一步明确写作要求。如指导《记一次接力比赛》一文时,根据“注意场面描写,把人物的活动情况写具体”的训练要求,我先出示下列“下水”病文: 一场紧张的接力比赛将要开始了。我们组  相似文献   

15.
观察是儿童认识自然的开始。如何使学生对观察产生兴趣呢?下面就自然第一册教学谈谈培养观察兴趣的做法。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三年级儿童,已有初步的生活经验,对于周围的自然界也有各自的认识和观察方法。因此在组织学生观察前,可以恰当地提出一些“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无意观察转变成有意观察。例如,水是儿童熟悉的东西,当提出“水有没有形状”,“有没有颜色”之类问题后,一下子就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有的说水是有形状的;有的说水是白色的;有的还说水是蓝色的。这时,让学生观察水,他们就  相似文献   

16.
我在上人教版六年级“光的反射和折射”的一课时,对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的实验进行了改进,效果较为明显。学生在做光的折射实验时,利用书本上的实验来验证“光的折射都是发生在光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课本上的实验是在杯子外壁贴着一半是白色一半是黑色的纸,电筒的光线通过纸缝斜着射入杯内,从缝的对面观察光照在杯壁的什么位置,然后不改变光的射入方向,在杯内倒入水,让学生通过观察光射在杯壁的位置的变化,比较并体会加入水后,光经过不同的物质(水、空气、玻璃),它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理解光的…  相似文献   

17.
课程与教师的分离,从幼儿园教育开始就出现并一直要到大学教育段才再次得到统一。大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教学方法并不是它的优势。但是,大学的课程与教师的统一,为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师一方的“通晓”、学生一方的“虔敬”,共同构成一种适宜的“教”与“学”的准备状态。强调这种教学准备状态,是高中引进大学先修课程以后,在教学改革方面可以获得的新选择。这也是在未来的卓越教育时代里,高中在教学方法上面临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18.
你“不放心”再仔细重复讲解时,我从前面观察学生的状态,35个学生中有近20人开始移动目光,可能是因为讲过一遍,所以学生专注程度明显降低,出现了心不在焉的现象。因此可以说,教师不放心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在加拿大、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正在流行一种“超级教学法”。实施这种教学法,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时,不需要“正襟危坐”,而是采用一种非常松驰悠闲的姿势,甚至进入半睡眠状态,才开始由教师授课。据说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容易接受老师讲的课,而且记得牢。首先采用“超级教学法”的是加  相似文献   

20.
“发现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十分重视学习的欲望以及怎样才能刺激这个欲望。“按照理想,学习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一开始就带领学生进入诱人的悬念中去,发动学生探索性思维,引导他们走上“发现”的途径。 下面谈谈我用发现法试教“钠”的体会。在教学中,我一开始就向学生演示“水点火”的实验:在坩埚中放一小块金属钠,迅速倒入2—3毫升乙醚,然后滴入3—4滴水,坩埚里便出现火焰。学生观察了实验现象后,都感到惊奇,表现出一种想探究其原因的迫切感。我接着说:水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