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早期弃子,被命名为弃的后稷在弃逐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生民》篇提供的履帝武敏之有感而孕、先生如达之初生形状等关键细节,当作后稷被弃之基本原因。而在后稷之三弃三收故事中,则存在着一种颇有意味的规律:即抛弃与保护并行,抛弃之地越远恶,所受保护越充分。由此呈现出两个要旨,即磨难和考验的必然性,借助磨难而显示的生命的神异性。同时,在抛弃行为的施动者、受动者、救助者三方外,还隐藏着一个具有更大法力的上帝的身影,后稷的被弃和获救,都与上帝有着隐然而紧密的关联,某种意义上,后稷就是上帝的一件作品,由此见出最高权威在弃逐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进一步分析,此一充满神秘色彩的远古传说实质上是围绕一种关系或契约的破裂和修复展开的。后稷的一弃再弃直至三弃,揭示了一种亲子关系的破裂;后稷的最终获救并被母亲抱归,则预示了亲子关系的修复,一种正常契约的重新达成。抛弃——救助——回归,作为其基本情节模式,不仅在上古乃至中古多种神话传说中一再呈现,而且在此后的贬谪文学中也反复呈现,并由此构成中国弃逐文化的一个根本性的母题。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诗·生民>的客观分析和辨难,着重探讨了周始祖后稷生而见弃的真正原由.作者认为,只要拨开人神杂糅的迷雾,就不难发展,后稷生而遭弃的真正原因正是他自己诞生时形似羔羊的特异体貌.  相似文献   

3.
汉水七夕文化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郎织女"在神话阶段准确的说应该是"牵牛织女神话"。它在原始社会、夏商周以前的最初面貌究竟如何,我们目前还无法看到。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战国末秦初的秦简《日书》记"娶妻"忌日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娶织女,不果,三弃。""戊申、己酉,牵牛以娶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大意是:戊申日,己酉日,牵牛迎娶织女没有好结果,牵牛将被迫离弃织女。可见,最迟在战国时期流传的牵牛织女神话中,牵牛已经成了牧夫(牛郎),他和织女已有了夫妻关系,而且是被迫分离的悲剧,显露了牵牛织女神话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4.
女娲是古往今来在中华大地流传最广泛、最普及、影响力最大的神话人物之一。女娲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文化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据杨利慧博士统计,在全国各民族、各省份中,明确有女娲出现的神话和故事有247个,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和各个民族;甚至世界各个民族对她都有认识和了解。可以说,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制度、什么政治观点的人对女娲都充满了钦佩和仰慕之情,她得到了民间广泛而长久的认同和崇拜。  相似文献   

5.
后稷是一位兼具人与神的双重品格的传说人物,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上有其独特的传承方式,正统的稷祀文化一直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但其在民间的记忆也是后稷文化传承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对后稷神话传承于山陕民间的隐性资源所构建起的文化和谐系统予以民俗理论的观照,探寻其对建设社会和谐文化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者查到并且引用了那么多书,实在令人佩服。可是许多话却不明说,让读者自己去找,实在太费心神。关于后稷“先生如达”,生下来像小羊,且被“三弃三收”,我想补充几句。与“三弃”有关的是牛羊、平林与鸟。作者注意到牛羊为后稷哺乳与“鸟复翼之”的关系,然而讲到“弃之平林”时却忘了它们。其实三者是有联系的(至少要注意到禹平水土、定九州的事)。我通过孩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弃医从文"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家族文化的背景对鲁迅的精神发展产生很深刻的影响,奠定了鲁迅后来的人生理想与方向。而留学日本,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他以自由、开放的心态改造、整合中外文化。鲁迅童年时代的人生体验和文化个性在新的文化因素的碰撞中升华。鲁迅又以敏锐的洞察力重新认识社会人生,深刻反思家族、家庭与自己的人生体验,作出了"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鲁迅在国危民难中,从文化关怀的角度确立了自己的社会角色,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8.
一、“姜嫄弃子为图腾考验仪式”经不起考验《诗经·生民》向以难解著称,二千多年来注家无数。据统计,姜嫄弃子的原因共约二十多说,诸如遗腹说、速感说、早生说、难产说、易生说、贱弃说、私通说、怪胎说、避乱说、轻男说、犯禁说,真是众说纷纭。但或缺少根据,或曲解诗意,多属主观臆测。近人努力从原始社会史的角度来研究解释后稷被弃的原因,也大多未能从原诗提供的具体内容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从中引出结论,而是根据自己对原始社会风俗习惯的一些知识,从外部强加于  相似文献   

9.
《诗经·生民》被认为是周民族的史诗性诗歌,诗歌叙述了周民族始祖后稷神奇的出生以及他对周民族的贡献。然而,这样一位传奇式人物,在其出生后曾经历三次被弃。对于后稷被弃的原因,人们的看法各异,各执一端。后稷被弃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姜嫄“孕生后稷”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诸家聚讼,莫多于《生民》之诗。”二千余年来,众说纷纭。本文试从原始图腾崇拜、姜嫄所处的时代这两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源,以还其原生态,并对姜嫄三弃其子这个历史之谜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1.
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本是祖籍河北钜鹿、出生于长安、家道贫寒、父宦卑微的长安人,其与唐代名将张公谨的宗族关系相当疏远。但在唐代寒庶攀附高门、"虚引他邦"等时俗文化影响下,僧一行攀附张公谨而称祖籍昌乐,并自谓张公谨之"孙"。僧一行出生地及祖籍地特别是出生地的判定,对剖析其天文素养的形成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2.
褚少孙主要在三个方面续补《史记》:重大政治事件、重要人物与占卜龟策。褚补材料来源广泛,具有相当的史料、文学、语料价值,尽管如此,班固总体上对褚补抱有怀疑;在天命观上,褚少孙提出了“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的进步观点,进而否定了“无父而生”的神话传说,将“无父而生”与“天命”联系起来,认为“天命”就是“以其先之有德”“泽流后世”,“无父而生”的传说实质上是天命降临的征兆,象征可以继承乃父的德泽;在人生观方面,褚少孙不否定人们追求荣华富贵的心理,而是认为一旦“立名当世”,需“持满守成”“知进知退”;政治倾向上,褚少孙尊崇汉武帝,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有远见;主张朝廷任命官员要选择通经术、直言极谏之人。  相似文献   

13.
张謇是“百科全书”式的历史人物,拥有多顶“家”的桂冠,并被习惯地首称为“实业家”。其实,匡危济世、兴教启民既是张謇兴办实业的心理动因,也是他的人生目标与终极追求,同时,教育活动是其一生最为成功的社会活动。首要的、本质的评价,张謇最应称教育家。张謇视教育为“父”,又以“父”事教育。一方面,“父教育”是张謇最富哲理、最为核心、最具个性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南通教育深深留下了张謇的个人印记,他已成为南通教育之乡之父和南通地方文化的标识。因而,张謇更应称“‘父’教育家”。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这也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的原型。俄狄浦斯情结又称弑父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术语。而在余华的大部分作品中,亲情乃至爱情是其主要内容,如《兄弟》和《在细雨中呼喊》之中,在描写父子关系时,虽鲜有关于父子冲突的描写,但其对"父亲"的塑造却超越了传统,并对"父亲"形象进行残酷的解构和颠覆,在文学史上这虽不是创举,但是这种写作手法却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是世界东方的大河文明之子,是以江河为视阈梳理中华文明的文化巨匠。在《史记》中,"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阐明了山川地理大势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关系;"河灾衍溢,害中国尤甚,唯是为务",治河即治国,故《河渠书》以河为中心;"世隆则封禅","祭名山大川",故《封禅书》折射出大河文明背景下人们的山水文化心理。总之,黄河壮美的山水文化孕育了司马迁,使他成为中国水文化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出身于下层民间并为民间文化所深深浸染的作家,老舍好“武”崇“侠”,由此又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面对着古老中国被迫进入世界殖民体系之后的不可避免的现代化进程,老舍为“武”这种前现代技能唱了一曲深情的挽歌;同时,他又试图将“侠”的气质作为国民性改造的一种精神资源,通过激活、改造传统文化中“侠”的因子实现新民强国。老舍与侠文化的关系,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武侠文学的发展轨迹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岭南名士罗瘿公的诗词、京剧剧本、史料掌故著作及交游活动均有重要研究价值,然现存诸家著述对罗瘿公的生卒年记载多有讹误,不利于进行上述研究。借助罗瘿公的诗歌作品及其友人的诗文,可考证出罗瘿公生于同治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民国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神话研究起步较晚。王国维把《庄子》书中大量的"故事"与西方的"神话"联系起来,开百年《庄子》神话研究之先声。郎擎霄确认了《庄子》书中神话传说的存在,以此说明《庄子》艺术手法的高超。茅盾看重《庄子》的哲学思想,认为庄子改造利用神话材料为寓言的过程中已经使神话非神话化了。闻一多认为庄子崇信万物有灵,对神话采取了吸收、消融和改造的态度。新中国成立后,袁珂对《庄子》神话研究用力颇深。新时期《庄子》神话研究主要集中在神话-寓言研究、神话意象研究、神话思维研究,与《山海经》、屈原的比较研究等几方面。反思《庄子》神话研究,是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纳兰性德生于贵族之家,父明珠为康熙初显赫一时的权相,他本人也是康熙身边的一等侍卫。然而其词作却“声泪俱随,令人不能卒读。”词集中的“愁”、“泪”、“凄凉”等语触目皆是。纳兰性德何以如此多愁善感,本文拟从其生平、思想等方面入手,挖掘其中种种矛盾,以证明纳兰性德的一生是多种矛盾纠结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