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教学分析 《倾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课设计了“寻找声音”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两个活动。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 《倾听声音》是《声》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寻找声音、模仿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本课对于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声音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非常熟悉。正是因为太常见了。所以,学生很容易忽略一些有关声音的问题,比如:声音是什么?怎么就产生声音了?人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这些问题,很少有学生去发问、去思考。在课堂上,专门对声音进行研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物体发声的规律,学生会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3.
本课是指导学生寻找声音,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物体传声这一现象。闫教师把本课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探究上,她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身边一些熟悉的物体进行探究,从而知道声音可能通过气体、液体、固体传播。为了帮助  相似文献   

4.
姜正亮 《科学课》2009,(1):12-13
教学分析;《声音的产生》是《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的结果。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通过改变物体的振动,我们可以使声音发生不同的变化。”本课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大活动模块:一是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二是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造声;三是观察、感觉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变化,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声音的产生》教学片断点评执教者关丽红评析者李昊星本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齐齐哈尔市建设路小学关丽红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特别是在引导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方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环环紧...  相似文献   

6.
<正>一、辨析"科学概念"的虚假建构【案例1】《声音的产生》教学片断1.让学生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问:关于声音,你有哪些问题想知道?形式化的猜想后,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给出各种材料(如尺、橡皮筋等),要求学生通过拨、弹等方法使它们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初步得出物体振动  相似文献   

7.
教材简析:本课在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到处有水》这两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水是怎样的物体》,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学会利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认识物体的方法,所以认识水的性质时,已有一定的能力。 教学设计基本思路:本课通过观察、尝试、比较、研讨等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  相似文献   

8.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的第一课。声音是自然界非常普遍的现象。至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一般没有留心去思考过。基于学生这样的实际,教者设想从学生非常熟悉的问题入手,让学生经历“倾听声音”、“制造声音”、“认识声音产生时物体的变化”等一系列研究声音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而得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的科学结论。一、倾听声音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什么了?(教师示意上课铃声)生:上课铃声。师:上课铃声在提醒我们干什么?生:该上课了。(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师:同学们,生活中除了…  相似文献   

9.
一、《燃烧和灭火》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完《空气的成分》,《氧气》,《二氧化碳》之后对物体燃烧现象有了一些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课教学重点是: ①使学生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②启发学生设计和动手进行几个小实验,培养学生用比较和归纳等思维方法学习自然课,并锻炼学生初步  相似文献   

10.
本课是在指导学生寻找声音,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物体传声这一现象。闫老师把本课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探究上,她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身边一些熟悉的物体进行探究,从而知道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固体传播。为了帮助学生探究,闫老师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材料,例如:木板、纸盒、木盒、塑料尺等等,她想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她还让学生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希望在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习惯。一上课,闫老师先做玻璃钟罩的演示实验。她让学生亲身感受罩在钟罩内的电铃发出的声音。实验开…  相似文献   

11.
本课是在学习了《怎样认识物体(一)——水》,初步认识水的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的特点。本课又是为第十六课《船怎样行驶》和第二十一课《水力和风力》打基础的。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并初步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2.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通过揭示物体的沉浮规律,向学生渗透“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  相似文献   

12.
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中《冷和热》单元的第四课。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物体吸热和散热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冷和热对物体所造成的影响,了解一般的物体在受到热或者冷却后都会发生变化,知道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继续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展开探究活动。本课分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以蜡笔在冷和热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为例,认识物体受热和冷却后都会发生变化。安排两个活动,就是给蜡笔加热和做蜡画。在这儿,我选择了蜡笔作为探究的对象,而没有选择糖。因为糖在受热融化后非常不便于学生的操作,课堂的学习效率不高;另外,…  相似文献   

13.
本课是《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下“沉和浮”单元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习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的秘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物体能在水中浮是因为物体比同体积的水轻,物体在水中沉是因为物体比同体积的水重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建立,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杨春娜 《科学课》2009,(9):10-11
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从知识内容上看,本课的知识点相对简单,重点要求学生明确声音的产生过程——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材针对振动发声设计了多个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反复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为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打下感性基础,帮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课是在学过《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有关声音的教材基础上进行的。其教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了解声波传入耳中以后是怎么引起听觉的,教育学生爱护自已的听觉器官。本课教学可按“耳朵的构造”、“耳廓和耳道”、“鼓膜”、“两只耳朵的作用”等步骤来进行。  相似文献   

16.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自然和各种版本的《科学》教材里都有出现。我在经历使用自然、科学两种教材教过之后发现,学生总是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存在较模糊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我找来山东省临沭县张老师《声音的产生》(青岛版《科学》五上)的教案,和湘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了一次教学对比。  相似文献   

17.
《物体的热胀冷缩(一)》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版)第六册中的教材,它与《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温度计》、《测定物体的温度》三课构成第六册教材的“热”教学单元。本课的课型从教材内容分析,是属于认识自然变化规律的中心内容的课型。在教学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①在知识方面,要指导学生认识液体、固体在冷热条件下的变化规律;②在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③在科学自然观方面,要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物体是在不断变化的,并且变化是有规律的。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 观看…  相似文献   

18.
李之春 《科学课》2010,(1):38-40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自然和各种版本的《科学》教材里都有出现。我在经历使用自然、科学两种教材教过之后发现,学生总是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存在较模糊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我找来山东省临沭县张老师《声音的产生》(青岛版《科学》五上)的教案,和湘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了一次教学对比。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四年级《热》单元的内容,前三课分别是《冷与热》、《温度计》、《热往哪里传》,本课以这三课为基础,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究证明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进而认识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第五册第七课)主要通过实验使学生懂得声音产生的有关科学道理,培养他们的操作、归纳、推理的能力。由于学生区分声音的高低与强弱有某些混淆,观察物体振动频率的快慢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只要求学生获取“长的、粗的、松的、厚的等发出的声音低;短的、细的、紧的、薄的等等发出的声音高”的感性认识,要求掌握“振动频率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