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托邦是哈维空间批判理论的重要维度,这一维度从对空间的现实审视导向了一种对于未来理想空间的探索。乌托邦与"空间的生产"之间有着辩证的多维联系,空间的生产中潜藏着乌托邦诉求,乌托邦的实践也要着眼于现实的空间构型。"空间形态的乌托邦"和"社会过程的乌托邦"代表了人类乌托邦探寻的两种不同向度,彰显了人类在乌托邦建构中对空间条件和历史过程的不同关注,"辩证的时空乌托邦"着眼于将时空维度融入乌托邦构想,是两种话语的批判性重构。立足于当代的历史地理条件,一种可能的乌托邦探寻应着眼于重建乌托邦批判、乌托邦想象和乌托邦理想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2.
“时间空间化”这一批评术语为各类研究者所使用,但他们的理论来源与所指意义各不相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詹姆逊针对后现代社会时间体验的扁平化与空间化现象,提出“时间空间化”概念用来揭示后现代文化弊病以及对历史意识缺席的批判。第二,“时间空间化”是王建疆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建构的“别现代主义”美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涉一种杂糅共谋且有待超越的当代社会发展形态并兼有理论自觉意味。第三,“空间时间化”作为与“时间空间化”相对应的概念在叙事研究的批评絮语中创生,被借以描述一种独特的现代空间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论争主要是围绕民族的起源、功能和民族主义的本质等命题展开的,与各个命题相对应的学术观点和研究范式均存在较大差异。"时间"还是"空间"是西方主流研究范式产生学术对立的实质及理论建构的前提,而融合了时间和空间两种视角的研究范式正在形成新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首先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时间意识,长久以来的社会理论传统皆围绕这一纬度展开。全球化时代时空体验的巨大转变使人们将关注的焦点从时间移到空间。所谓现代性研究的“空间转向”所蕴含的理论主张就在于试图探究空间在现代的演变以及现代的空间实践的特征,以期在现代性研究的时间纬度之外,开辟空间这一角度来对现代性进行说明。由此而来的一个深远的影响或许可重构社会理论的研究范围和主题。  相似文献   

5.
以地理思维之长见人文社会之短是哈维治学的主要特点,也是其学说为人关注的主要原因。本文对哈维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如何对待哈维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探寻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影像的时间美学逻辑发展可以追溯到柏格森对时间本质的深刻思考。柏格森将时间定义为生命的绵延,而思维和影像正是在时间流中,我们经验和理解世界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德勒兹进一步发展了“时间—影像”的哲学理念,将“运动—影像”概念扩展为“回忆—影像”“梦幻—影像”与“晶体—影像”,从而确定了时间—影像的经典理论。同时,他将麦茨的电影符号学演化为影像符号学,为数字影像向交互—影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奠基。因此,可以说德勒兹的时间—影像理论是影像时间美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对于理解影像的本质与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空间概念是时间隐喻的重要源域之一。"上—下"空间—时间隐喻表达丰富是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但并不是汉语的专利。藏语、英语、俄语、芬兰语等语言也存在同样的隐喻及表达。由于认知、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留学生对汉语的"上—下"时间表达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16世纪末,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猜想,落体应该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而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它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  相似文献   

9.
分形时间、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形哲学角度探索时间、空间的基本特征,以及时间、空间的起源,混沌运动的时间意义,时间、空间维数演变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在学术界著名的"空间转向"情境之下,大卫.哈维的空间理论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各种研究成果也陆续出现。由于哈维空间理论极具灵活性与丰富性,使得这些研究成果的视角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因此,在空间研究逐渐成为"显学"的当下,有必要对国内外哈维空间理论研究的逻辑架构和方法取径进行梳理和反思,这不仅有利于对哈维空间思想的更深入理解,也能为当今学界的空间研究提供一些富有价值的参照。  相似文献   

11.
赖书谦 《广西教育》2013,(6):57-57,60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8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教学过程应体现对学生各种智能的培养,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优势智能,发现学生的弱势智能,开展辅差导优工作,促进学生某一种或多种智能的开发和发展。视觉—空间智能指人们利用三维  相似文献   

12.
弗兰克"空间转向"上的理论贡献主要是通过三种时间"空间化"来完成的。三种时间"空间化"分别是场景时间空间化、情节时间空间化和"纯粹时间"空间化。弗兰克的三种时间"空间化"有逻辑顺序,其空间化的程度按照从福楼拜到普鲁斯特、从客观到主观逐渐增强。场景时间空间化和情节时间空间化是"一体两面"的,情节时间空间化是场景时间空间化的"内面","纯粹时间"空间化却是场景时间空间化、情节时间空间化的"内面",是叙述时间的直觉化、心理化的结果。场景时间空间化、情节时间空间化侧重于客观技巧层面,"纯粹时间"空间化侧重于主观感觉层面;场景时间空间化、情节时间空间化是具象的,"纯粹时间"空间化是抽象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三种时间"空间化"叙事理论具有前瞻性与实践性,影响了很多小说家的创作,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  相似文献   

13.
叙述学界关于"空间叙述学"的所有讨论,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而这五个问题都已经预设了一个时间维度:(1)文字叙述描写空间事物,空间是叙述的对象;(2)文字叙述结构的"非线性",空间是一个比喻;(3)图像、雕塑等"空间叙述方式",空时有待时间化;(4)戏剧、电影等"时空叙述方式",时间依然是结构主线;(5)任何叙述的"想象空间",空间仍然是一个比喻。任何表意方式,如果没有将时间包含在内,都不可能被视为叙述。因此,叙述的本质在于其时间性,而不在于其空间性。但是空间概念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叙述的对象和手段,而且为叙述的解释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2—距离空间的不动点理论,诞生于本世纪70年代。本文展示了70年代以来国内外关于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将其归类、整理,为研究者今后的开拓提供依据。为了便于对该理论的认识与理解,文中对不动点理论在现代数学中的意义及分类作了介绍,并对2—距离空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有关概念作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大卫·哈维秉承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资本逻辑的空间化。马克思对资本内在发展逻辑的批判集中体现在获取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不断扩张的生存途径以及自相矛盾中走向灭亡的最终归宿等的剖析上。以此为底板,哈维提出了"弹性生产"、"当代全球化"、"不平衡地理发展"与"时空修复"等空间生产理论,分别对为获取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的空间化、资本扩张的空间化以及危机缓解途径的空间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哈维的空间生产理论将资本与空间结合起来,独树一帜,极具特色,实质在于对资本逻辑的空间化批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人类的实践模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必然促使人们反思发展、时间、空间的关系。本文从能源的变化、现代生产工具的优势及世界历史的时代背景三个方面证明了时间——发展的空间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家提出:“时间是空间的隐喻,这一命题有来自多个学科的证据。语言学证据显示,现代汉语时空隐喻体系由四个运动隐喻系统和一个体隐喻系统构成;认知心理学研究证实,时空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借助空间域理解和建构时间域。  相似文献   

18.
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全球,相关专家与学者纷纷出计献策,探讨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应对的方法。在这当中,马克思主义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马克思在他生活的年代就已经敏锐地预测出资本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资本全球性的掠夺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延缓经济危机的爆发,但只要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还存在,经济危机就无法被克服,反而会以更全面更猛烈的方式爆发。  相似文献   

19.
一、探究内容——注重延伸,尊重差异 确立探究内容应体现开放性,要以文为本,但又要高于文,注重延伸;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探究内容。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主要基于两个隐喻系统:“时间在动”隐喻系统和“自我在动”隐喻系统。分析这两个隐喻系统在汉语“前”、“后”时间表达中的表现,发现汉语使用中“前”、“后”不对称,并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